回溯历史,历朝历代数以千计的南京历史文化名人当中,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是非常重要的一位。他的人生起点、终点均与南京有着不解之缘。
王安石“泄湖为田”是确有其事,还是坊间演绎?王安石对“儒家人性论传统”,是否有真正意义上的超越?诸如此类的叩问之声,在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之际举行的“王安石与世界文学之都南京——纪念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此起彼伏。对这位先贤思想了然于心的学者们,用25篇高质量的研究论文把研讨会推向了研讨热潮。
11月20日,近50位国内王安石研究知名学者及各界人士齐聚,由南京市社科联、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中山陵园管理局指导,南京钟山文化研究会、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南京文学之都促进中心、明孝陵博物馆主办的这次研讨会,历时半年筹备。江苏、北京、上海、江西、河南、浙江、福建、湖北、河北等地的学者或积极撰写论文或与会。
留下千年文脉,
与金陵有不可分割的缘分
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曹劲松、中山陵园管理局局长汪东明、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汤林平、姚卫国,中山陵园管理局副局长廖锦汉、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王涛,以及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夏维中、南京钟山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王鹏善等人士出席研讨会。会议由南京钟山文化研究会会长戴中礼主持。
王安石在南京度过青少年时代,入仕后曾三任知府、两度守孝、两度辞相,后居南京近20个年头,辞世后葬于钟山脚下。更重要的是,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培养了王安石博大的家国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而南京秀美的自然风光则陶冶了王安石的诗情画意和人文情怀。
汪东明在致辞中说:“南京不仅见证了六朝兴衰,更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大学鸿儒在此吟诗赋词,著书立说。王安石是与钟山有关的历史文化名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他与钟山之间建立起了割舍不断的生活联系与情感契合,这里是他身后的百年之地,更是他生命中的精神家园。研讨会如期举行,通过交流一定能够把对王安石的宣传和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汤林平说,“1000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王安石,是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凸显世界文学之都、丰富南京学内涵的必要举措,特别有意义、有价值。王安石的家国精神、革新精神、敬业精神、自律精神以及卓越才学等,都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研究、传承和弘扬。”
曹劲松认为,“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给后人留下了千年文脉。王安石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人物,研究他的文化遗产,对当今的文化发展大有益处。当下无论是空间叙事、还是历史叙事当中,都能够做一个很好的回溯,这种回溯是南京的一种财富。”
王安石家族与江宁关系深厚。父母去世后随哥哥们于江宁守制,入仕之后又曾任职于江宁。在江宁生活与工作期间,也写下了记录江宁山水或人事的诗文,见证了他们与江宁的亲密关系,感受到他们对江宁的热爱。他们去世后,均安葬于江宁,长眠于这块土地里。他们的诗文为南京文化增彩添色,为南京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值得梳理与研究。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赵宏烨在诠释《王安石诗歌中的钟山意象与金陵书写》论文时认为,王安石与金陵有着不可割舍的缘分,大量以金陵为吟咏对象的诗歌构成其诗文创作的重要部分。“钟山”是王安石金陵诗歌中频繁出现的事物,随着“钟山”意象的内涵从历史符号到生活细节,再到故乡意识的不断丰富和深化,金陵逐渐呈现出作为文化意象、生活场景和精神归宿的不同面貌。王安石对“钟山”意象使用和对金陵的书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诗文创作的发展轨迹。
防空兵指挥学院原政委张训彩从《王安石与金陵山石文化》入手,讲述王安石与金陵山石文化的不解之缘。他的名字中有一个石字,首先名字与石有缘。“因为一座山,爱上一座城”王安石就是因为对钟山情有独钟,才选择定居钟山,终老于钟山。王安石在南京定居期间接触了不少人文雅仕,与苏东坡、米芾、陆游、欧阳修等都有过交往。王安石的“终日看山不厌山”的赏石诗句,苏东坡提出的“园无石不秀,斋无石不雅,水无石不澈,人无石不安”的“瘦、透、漏、皱”的丑石观,陆游的“花若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被称为石痴的“米芾拜石”更被传为佳话。
性不可以善恶言,
“泄湖为田”确有其事
研讨会交流中,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魏福明在阐述《“性不可以善恶言”——试论王安石对儒家人性论传统的超越》观点时认为,王安石的人性论与历史上的性善论、性恶论、性善恶混论、性三品说,以及性善情恶论皆有所不同,这首先表现为思维模式的差异。王安石以本体论思维模式超越了儒家传统人性论的宇宙生成论思维模式;其次在思想内容上,王安石的人性论与儒家传统的人性论也存在根本差异,王安石以性无善恶论超越了儒家历来视善或恶为先天人性的人性论传统。王安石的人性论既是对以往儒家人性论的批判总结,也对后来人性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两宋时期和元朝早期,烟波浩淼的玄武湖曾经变成一片农田,这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留给我们的一笔富有启迪意义的历史遗产。南京出版社社长卢海鸣在论文《王安石泄湖为田的启示》中对“泄湖为田”是确有其事,还是坊间演绎,提出了独立的见解。王安石泄湖为田的举措,固然是从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处在“贫者无置锥之地”的百姓解决燃眉之急,既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也减少了政府开支,充分体现了他的爱民之心,改革之情。
但客观上破坏了南京的生态环境,影响了南京的生态平衡。由于玄武湖功能的转变,造成此后200多年间,南京失去调节雨水的空间,南京水患不断,深深地影响到南京人民的生活。此后,元朝时南京地方官两次疏浚玄武湖,才改变南京水患的局面。虽然使玄武湖这一明珠重放光彩,但湖面较北宋以前大为缩小。“人无完人。我们不能苛求王安石这位‘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但是我们从中可以汲取历史教训,敬畏自然,尊重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
此外,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中哲博士研究生鲁迅剑在论文《王安石的公共性思想——以<周官新义>为中心的考察》中指出“‘法度’是王安石公共性思想的核心”。闽江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邹自振、武汉科技大学国学研究中心教授孙君恒、南京市玄武湖公园管理处胡凯和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王晓乐等也先后作主旨发言。
当天下午,呼应研讨会的“王安石与南京——纪念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书画作品展”在明孝陵博物馆揭幕,老领导方祖岐和书画大家喻继高、萧平、言恭达、宋玉麟、章剑华、管峻的特邀作品,以及杨雨文、吴国平、黄正明、刘灿铭、阎揆、吕少卿、尚荣、程万里、熊岱平、魏晋、郭倩倩、许立俊等人的近60幅入展作品亮相,吸引了一批批游客驻足观赏。
展览由南京钟山文化研究会、南京江右书画院、明孝陵博物馆主办,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南京文学之都促进中心、江苏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江苏钟山书画研究院、玄武湖公园管理处、九华美术馆、南京蒙城商会协办。画册由南京莱斯文化设计出版。
据悉,中山陵园管理局正围绕钟山定林山庄“王安石读书处”这一历史文化景观,策划开展《上下定林寺保护展示项目研究》。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摄影/范素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