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练图》中的大唐女子“穿越”到了现代,需要熨烫的丝织物一点一点被打开。蒙娜丽莎的微笑很神秘,若换成一张男生的脸,神秘中又带有一些搞笑......当中外名画遇上cosplay,南京外国语学校一群高一同学集体创作了一段模仿中外名画文物的短视频,创意满满!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李晨
学生模仿北魏女陶俑
“戏精少女”演绎北魏女陶俑,尽显中国特色
同学们穿上自己创意设计的服装,不仅化身画中人,也让人物有了动作,真正让艺术“活”了起来。
左看看,又看看,左手比个1,右手握个拳,半蹲后露出治愈系甜美笑容。南外高一(8)班李可容模仿的北魏女陶俑活灵活现,配上她的标志性笑容,十分抓人眼球。
学生模仿《我和我村庄》(法国夏加尔)
不只是表情和动作,李可容在服装和头饰上也下足了功夫。“虽然网上卖汉服的商家挺多的,但要找到与女陶俑身上相似,带有北魏时期少数民族特色的服装和头饰还挺困难的,还好最后找到了适合的配饰。”短短5秒钟的展示,李可容告诉记者,从构思到拍摄她用了3天时间。
与其他模仿国外油画的小组不同,李可容选择了我国的历史文物文物进行模仿。这位喜欢看国风动漫、阅读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女孩,在艺术鉴赏中也独具中国审美眼光。“刚开始讨论的时候我就想要做一个中国特色的作品。正好想到在博物馆里看到的静态的文物,我就想能不能让它们‘活’过来,所以就选择了这尊北魏女陶俑。作为中国青年,我们有责任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中去,”李可容说。
学生模仿《吃苹果的小男孩》(比利时 玛格利特)
袜子与树枝的艺术碰撞,感受画家世界
法国画家马克·夏加尔的作品《我和我村庄》是一幅色彩碰撞强烈的作品。在南外教学楼的楼梯间,正好挂着这幅作品的复制版,每天从这里走过,这幅画在李尚泽同学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介绍说:“我们用袜子制作成羊的形象,这样更有立体感;树枝是在校园里随意捡来的,另外画了一张背景板来填充画面的其他地方。”为了作品的完成度更高,李尚泽“特别出演”,把自己的脸涂成绿色、黑色,与“小羊”面对面。
学生模仿《带珍珠耳环的少女》(荷兰 维米尔)
“这幅画里黑色的房子、富有冲击力的色彩,都能让我感受到画家对自己的村庄强烈的情感。”李尚泽表示,不只是这幅《我和我的村庄》,学校的长廊、楼梯转角等各处都挂着经典名画,路过的时候无意间都会去看看这些画,在潜移默化间培养了对艺术的兴趣。
学生模仿《蒙娜丽莎》(意大利 达芬奇)
有趣的课题,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这次发布的中外名画模仿视频其实已经是‘走向大师 演绎经典’这个课题成果的6.0版本了。此前我指导同学们完成《开国大典》等壮观、宏伟的作品,都是静态的照片,现在新媒体这么发达,我们也要与时代接轨,所以这次想到用视频进行呈现。”据南京外国语学校艺术教研组组长曹启海介绍,每个小组中有化妆、服装、导演等全流程场工,同学们不仅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把自己的想法和创新都融入进来,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学生模仿《捣练图》(唐 张萱)
曹启海老师告诉记者,每年的艺术节、体育节等学校活动,都给了同学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首先老师要有热情,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设计更受学生欢迎的课题形式。我们老师要守好自己的阵地,将艺术培养真正落实到素质教育上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曹启海老师还表示,无论是美术、音乐还是体育,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阳光的气质、良好的修养。“青春的、阳光的青年人形象就是要从一点一滴开始培养,”曹老师说。
少年志编辑 刘梦琦
校对 徐珩
编辑 :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