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
2021-10-27 23:17

10月27日上午,南京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召开,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作题为《聚创新之能 乘开放之势 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工作报告。过去五年,“强富美高”成为南京最鲜明的标识,而今后五年,将是南京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的起步阶段。

韩立明描绘了对于未来南京的畅想:时时跃动着创新创造的时代脉搏,处处散发着醇厚隽永的人文气息,人人都拥有幸福美好的生活、梦想成真的机会、情感归属的认同,成为一座居者安、近者悦、远者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之城!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刘丽媛

韩立明作市委工作报告


过去五年“成绩单”:“七个显著提升”树立“强富美高”标识

过去五年,南京经济总量连跨四个千亿级台阶、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迈进全国大中城市十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6万元,生态环境质量创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富美高”新南京的图景越来越清晰;大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连续三年获得全省综合考核第一等次;创新实力位居国家创新型城市第4位,人均GDP、每十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数等指标居全国前列,成为国家规划建设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保持全省前列,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区域带动力、国际影响力实现新跃升,省会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提升的步伐越来越稳健。

报告中用“七个显著提升”概括过去五年南京各项事业取得的成绩:坚持稳中求进、量质并举,经济综合实力 显著提升;坚持创新引领、格局重塑,转型发展动能显著提升;坚持科学布局、协调融合,城乡功能品质显著提升;坚持标本兼治、绿色转型,美丽古都颜值显著提升;坚持深化改革、双向开放,发展动力活力显著提升;坚持发展为民、共建共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 党的建设质量显著提升。

今后五年新目标: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

踏上新征程,百年再出发。市委工作报告中确立了“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的奋斗目标。宏伟蓝图不会一蹴而就,今后五年,南京要全面完成“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人均GDP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区域创新高地,为全省全国现代化建设作出先行示范。展望2035年,经济实力、创新实力、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20年翻一番,建成创新活力与人文魅力交融、古都风韵与时代风尚辉映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样板。

今后五年南京发展具体目标包含“五个示范”:在创新驱动、产业转型上做示范;在区域协调、城乡融合上做示范;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上做示范;在包容友好、共同富裕上做示范;在制度创新、治理变革上做示范。抓好八个方面重点工作:聚力落实国家战略,构筑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链接枢纽;全力开动创新引擎,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强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大力增强综合承载功能,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绘就美丽中国的南京画卷;致力放大古今交融特色,提升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影响力;倾力创造更高品质生活,塑造共同富裕的民生幸福标杆;着力统筹发展和安全,走出特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

发展目标明晰,多处内容聚焦“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热点

韩立明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通过促进共同富裕,创造让人民满意的幸福生活。要走共富之路,在高质量发展中提升发展能力、创造公平条件,让人民群众享受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现代化成果;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动优质公共服务扩大供给、均衡布局,不断满足高品质生活需求;要积极推动共建共治共享,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报告中,聚焦关注了大量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热点话题。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下足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更新,深化城市精细化管理,扎实开展省“美丽宜居城市”试点,统筹老旧小区“留改拆”有机改造、公共空间环境综合整治,让城市拥有可聆听的故事、可感知的温度、可安放的生活;着眼江南与江北、主城与新城无缝衔接,加密过江通道布局,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完善快速路网体系,实现区域快联快通,建成更高水平的“畅达都市”;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高标准建设运营综合管廊,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让城市运行更具韧性、更加高效。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提升紫金山-玄武湖城市中心公园,统筹郊野公园、口袋公园和城市绿道建设,实现城市“300米见绿、500 米见园”。

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坚持“调高、扩中、提低”,加快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强化就业优先,以高质量发展扩大就业容量,以高水平服务提升就业质量,鼓励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 畅通和扩大社会流动通道;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激发技术技能人才、科研人员、小微企业创业者等重点群体活力,使更多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破除要素流动制度性障碍,不断拓宽财产性、经营性收入渠道;关心关注低收入困难群体,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发展慈善等公益事业,推动先富带后富、同奔共富路。

推动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加快建立城乡统筹、公平可及、服务优质、保障有力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推动中小学集团化办学,探索义务教育校长和教师流动机制,促进高中教育扩量提质、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办好特殊教育;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惠民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健康南京,优化区域医疗资源布局,推进“新五区”三甲医院全覆盖,强化纵向型、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健全中医服务网络,加快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高标准打造世界体育名城,增强城市社区“十分钟体育健身圈”服务功能。推进基本便民服务社区全覆盖,打造更具可及性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建设全龄友好型城市:开展“宁育未来、宁聚青春、宁享天年、宁保无忧”四大行动,让新老南京人都能感受到城市温度、社会温暖;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扎实推进“双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减轻生育、养育负担,建设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实施青年创业主体倍增计划,支持更多“宁漂”成就人生梦想;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设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加大人才房、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努力让新市民和青年人居有定所、安居乐业;完善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深化大城市养老服务模式创新,建设康养之都、颐养之城;健全城乡统一、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精准扩面、高效统筹,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

校对 苏云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