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晚,3集纪录片《共同的家园》在央视开播。一株“杂草”可以改变国家的命运?为什么要建立“种子的诺亚方舟”?长江生态系统低至最差的无鱼等级,怎么办?为什么要将北方麋鹿送到南方放养?科研专家现身说法,再加上镜头对于动植物王国的展现,帮助《共同的家园》科普中国致力生物多样保护的有趣故事,吸引不少观众聚焦。记者了解到,本月11日至15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即将在昆明召开,江苏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也取得显著进展。
这部片子讲述生物多样保护“中国版本”
很少有人知道,在北京南海子公园,深藏一座独特的墓地——世界灭绝动物墓地,它以直击人心的方式,讲述生物生存和毁灭的故事。《共同的家园》纪录片不仅生动讲述中国致力生物多样保护,延续生命美丽、守护人类梦想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自然界有趣现象和科普知识值得观众去探究、去品味。
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将在我国昆明召开。此次大会将总结国际社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经验,谋划未来十年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蓝图。在大会召开前夕,开播这部纪录片对于帮助大家科普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十分有意义。
世界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这样记载,人类生物量占地球总生物量的0.01%,却造成83%的野生哺乳动物和50%的植物灭绝。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被称为人类自我救赎的“地球峰会”,中国代表团和150多个国家共同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全人类共同关切事项,人类第一次缔结共同契约,尊重和保护地球上不同形态的生命。
不仅要保护本国环境,还要为全球环境保护作出贡献。踏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路,1994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第一部自然保护区专门法规相继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相继出台;5年后,中国陆续启动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7年后,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工程正式开启。
揭秘植物的“诺亚方舟”和世界最大综合基因库
植物学家吴征镒院士是江苏扬州人,十年时间里,他在煤油灯下一笔笔勾勒,用3万多张卡片几乎记下了所有中国植物的名称、样貌和特征。依托他的这些卡片,80余家科研教学单位的312位作者和164位绘图人员历经45年编撰完成世界上最大型、种类最丰富的植物学巨著《中国植物志》。
2007年,在吴征镒的倡导下,中国重大科学工程——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在云南昆明建成。吴征镒院士临终前还嘱托学生:“种质资源库要面向全国、造福全人类,让所有有用植物大放异彩!”通过抢救性保护种质资源,留下相应基因,来支撑我们的未来发展。走进这座神奇的种子宝库,这里深藏超过36000份中国野生植物种子,并备份来自22个国家的近700份植物种子。你知道吗?理论上来说,这些植入种子在冷库里可以保存上千年。
在中国,此类植物的“诺亚方舟”不止一家。比如在北京,中国国家作物种质库,长期保存着52万份种质资源,所有我国农作物种子,以及这些农作物野生近亲种子,保存作物种质资源数量位列世界第一。在呼和浩特,中国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中,储存着1.2万份乡土植物种质资源,10万份植物标本和140万份植物土壤样本,为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草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种质资源。在烟台,中国建成全世界首个小麦近饱和突变基因库。中国各地一座座种质基因库,浓缩自然的神奇,延续生命的美丽。
在深圳的国家基因库,是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性基因库。这里已建成的生物活体库,可以保存几十万种植物、上百万种动物、近千万种微生物的活体资源。这座基因库还能以数字形式存储超过65GB,相当于1.28亿部电影的一切可知可获得生命基因数据。
这株“杂草”竟是守护14亿人饭碗的“法宝”
“野生稻就是杂草,一棵杂草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庆文说,荒野里自由生长,却孕育出复杂多变的基因,这让野生稻拥有改良种植水稻的超凡能力。但随着人类耕作区域不断扩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野生稻自然居群急剧减少,面临灭绝危险,被称为“植物中的大熊猫”。20多年来,杨庆文带领的研究小组尽可能保护野生稻不被种植水稻所影响。一片野生稻需要规划出安全区域,进行原生境保护。为使野生稻的基因不受种植水稻串粉影响,需要在野生稻周围规划出一片安全区域,也就是说在野生稻100米范围之内,不允许种植水稻。这无疑会影响到以种植水稻为生的当地人的利益,需要当地政府的规划和农民的大力支持。
在湖南,为保护好野生稻,退让出延续千年耕种的土地,拉起围栏,竖起警示。杨庆文表示,“通过建立信息库的形式向全国发布,这样利用野生稻的专家能够了解我们这些资源并利用。”分布在我国七个省的极度濒危的野生稻居群,同样被列入中国生物资源维护计划。保护野生稻成果是显著的,2020年11月2日,湖南衡阳青竹村,一则新闻震撼了世界,水稻双季测产达到亩产1530.76公斤,再次刷新世界纪录。这一年,中国稻谷产量4237亿斤,为14亿人守护着粮食安全底线。
长江禁渔第一年,国家财政补偿超200亿元
长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河流之一,生活着4300多种水生生物。跨过第二个千年,无节制捕捞让打渔为生的人们陷入窘迫。流域生物完成性指数几乎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生态系统濒临崩溃。87岁高龄的曹文宣院士,从1955年就扎根在长江边,亲身经历了长江流域鱼类资源的由盛转衰,也亲身经历了白暨豚从有到无。
痛心于物种消失,他2006年提出主张推行长江流域全面休渔禁渔。事关沿江渔民世代维系的生计,2012年,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总体战略;2017年,随着赤水河流域禁渔,长江流域禁渔按下启动键。2021年1月1日,长江母亲河全流域正式进入十年禁渔期。第一年,超过11万艘渔船停驶,近28万渔民上岸,背后是国家财政补偿超过200亿元。
如今纪录片中记录了这样的场景:渔民转业,成为生态维护者。赤水河禁渔的第三个年头,大个的江团出现了。 曹文宣认为,“十年休渔的意义,不光是保护几条鱼,是真正保护生态。我今年87了,十年之约我可能等不到了。”十年是三代野生鱼类的繁衍周期,十年以后,重新丰沛的鱼群,将滋补整个流域生态系统,长江将拥有更加生动的未来。
江苏麋鹿超6000头,熊猫由濒危“降级”易危
在片中,北京麋鹿苑的11头麋鹿带着定位装置,经过32小时被运往湖南洞庭湖进行野化放养,一下车就在美丽的湿地撒欢奔跑。据悉,珍稀物种麋鹿在北京、江苏、湖北等地先后划立保护区域进行野化放养,麋鹿种群数量不断回升,目前已经突破8000头。其中,江苏大丰超过6000头。
“自1986年的39头到今年的6119头,其中野生种群达到2500多头,成为当今世界上面积最大、数量最多、基因库最丰富、保护成效最突出的麋鹿自然保护区。”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工程师刘彬告诉记者,近年来,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麋鹿产仔数量和成活率逐步攀升,这片土地见证了麋鹿从濒危到繁盛的历程。近几年,还有大丰麋鹿扩散至南通如东、启东的现象,呈现沿长江湿地扩散的趋势。
让野生物种回归自然,是最长久的守护。近30年来,中国先后实施濒危物种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系列专项保护行动,建立250处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促进300余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的恢复与增长。比如普氏野马是世界仅存的唯一野生马种,经过繁育驯化,先后已有240匹普氏野马回归大自然。朱鹮,地球上最古老的鸟类之一,曾面临灭绝,目前在中国自然环境生存的朱鹮已经有7000多只,还漂洋过海,在日本、韩国安家落户。在地球上生活了800万年的大熊猫,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一度濒危,几十年来,中国建立67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
从纪录片看江苏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现实,截至目前,江苏本底调查共记录省内物种数更新至6046种,珍稀濒危物种165种,初步识别了省内25处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区域。随着江苏沿江、沿海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珍稀濒危物种在南通沿海湿地和长江水体被观测到。仅今年上半年就先后观测到东方白鹳、长江江豚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种,白琵鹭、红隼、小鸦鹃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余种,南通发现本地新记录物种三种:索氏桃花水母、紫游螺、暗绿背鸬鹚。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