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敌何妨让两淮?贼军到此好椎埋。运河不是鸿沟界,会见狂潮卷地来!这是1946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帅陈毅创作的一首诗《让两淮》,诗中所说的“两淮”是指当时的淮阴、淮安(即现在的淮安市、淮安区),在1945年9月6日解放淮阴城战斗中,新四军第三师特务团尖刀班班长徐佳标第一个攀上城墙,用身体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孔,以自己年仅19岁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19岁的他,是我军有记载的堵枪眼第一人
在现在的淮安市清江浦区人民路与环城路交叉口,有一座“淮阴攻城阵亡将士纪念亭”,在纪念亭碑文中,刻有189名英雄将士的姓名,徐佳标位列第一。从2014年开始,今年已89岁的退休老人杨义春数年如一日义务清扫纪念亭,他同时还兼任义务讲解员。
徐佳标烈士简介
淮阴、淮安是两座历史古城,又是苏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北水陆交通枢纽。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江苏省政府曾迁移到淮阴。日寇侵占后,又成为日寇屯兵要地,形成分割我苏北、苏中、淮南、淮北各根据地联系的一大障碍。曾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中共苏北区委书记的黄克诚撰文:淮阴城高8米,淮安城高12米,城上有日寇工事,城四角和城门上筑有炮楼,城内主要路口筑了地堡,城四周在运河及护城河等屏障的基础上,增设了鹿砦、铁丝网,城外围还增设卫星据点。
1945年9月6日,守城的伪军拒绝我方最后通牒,新四军第三师遂发起总攻。从南门进攻的新四军第三师特务团,虽遭到很大伤亡,仍前仆后继,奋勇登城。尖刀班班长徐佳标第一个攀上城墙,把红旗插上城头。他看到从敌人的一个暗堡内射出机枪火舌,疯狂地向我军扫射,封住我军前进道路,便奋不顾身扑上去,用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射孔。后来,他被追认为“淮阴战斗英雄”,新四军第三师和地方党委将淮阴南门命名为“佳标门”,将徐佳标生前所带的班命名为“佳标班”。
徐佳标堵枪眼雕塑
在淮安市党史陈列馆,有一张徐佳标堵枪眼的彩色画像,下方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军有记载的第一位堵枪眼的烈士——徐佳标。淮阴战役中,断了双手的徐佳标毅然扑向阻挡我军前进的机枪,献出了年仅19岁的宝贵生命”。
扬子晚报一篇报道,让牺牲70年的徐佳标被追认烈士
徐佳标是淮安地方党史上的重要人物:他1943年参加新四军,194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9月6日壮烈牺牲。但是淮安市党史工作者在整理徐佳标史料时发现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一,只知徐佳标是灌云人,灌云哪里人搞不清楚;二,在《江苏革命烈士英名录》上查不到徐佳标的名字。那么徐佳标到底是哪里人?他是不是革命烈士?直到2014年,扬子晚报一篇报道刊发后,经过党史工作者的多方考证,2015年,在徐佳标牺牲70年后,他被确认为革命烈士,名字被录入中华英烈网“烈士英名录”。
2014年扬子晚报有关徐佳标的报道
2014年,扬子晚报和江苏省档案局在《扬子晚报》上开设“档案穿越”栏目,其中,一篇题为“谁是我军第一个舍身堵枪眼的英雄”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据淮安市委党史工办原主任郭家宁生前回忆,扬子晚报的文章刊发后,家住原灌云县板浦镇的徐育刚,拿着扬子晚报到淮安找他,称文章里的徐佳标就是他的二叔。郭家宁先生告诉徐育刚:徐佳标是灌云人是肯定的,但是不是你二叔,要走访、考证。
淮安市委党史工办有关负责人介绍,经过郭家宁等党史工作者的走访、座谈,最终确认徐佳标就是灌云县板浦人(今属海州区)。2014年12月6日,淮安市中共党史学会向徐佳标生前所在部队39军发函《关于请求为“淮阴战斗英雄”徐佳标出具证明的报告》,12月15日,39军政治部复函称,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三十九集团军军史》记载,徐佳标烈士生前系我部前身新四军第3师特务团7连班长,在解放淮阴战斗中壮烈牺牲,战后被师追认为“淮阴战斗英雄”。情况属实,特此证明!
2015年1月7日,江苏省民政厅根据徐佳标的史料和部队出具的证明,认为徐佳标符合追认烈士的条件。2015年1月8日,灌云县民政局为徐佳标烈士出具了证明,并将徐佳标的名字录入中华英烈网“烈士英名录”。
“向徐佳标这样英勇的部队投降,我们不丢人!”
2021年清明节前,徐佳标生前所在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75560部队政治工作部副主任雷国鸿一行,专程来到连云港市灌云县,参加纪念烈士徐佳标的相关活动。佳标班现任班长王飞飞在徐佳标墓前郑重地说:“请老班长放心,全班会发扬老班长牺牲奉献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先烈们用生命打下的江山守护好。”
杨义春老人在给学生讲述徐佳标的英勇故事
灌云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海荣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多年来,灌云县一直十分重视徐佳标烈士英雄事迹的收集与宣传工作,2017年在灌云县烈士陵园还修建了徐佳标烈士纪念长廊。
高朝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历时1年撰写出的报告文学《英雄九章》,再现了徐佳标的感人事迹,真实反映了两淮战役这段历史。高老告诉记者,当时徐佳标在战场上就是一颗精神“原子弹”,他的壮举令敌人胆寒,伪参谋长刘绍坤命令所有士兵放下武器,向新四军投降,并讲了这么一句话,“向徐佳标这样英勇的部队投降,我们不丢人!”
徐佳标侄子前来扫墓
连云港板浦镇是徐佳标的家乡,记者在板浦镇罗圩村见到了徐佳标儿时的邻居颜文世,老人家已经89岁,回忆起儿时的徐佳标,颜文世说,小时候,大家都叫他小二坛子(意思个子矮,长得壮实)。灌云县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杨启华介绍,徐佳标兄弟姐妹四个,父亲被日本人抓去盖炮楼时被活活打死,哥哥徐佳生也被日本人抓去做劳工,1942年,他母亲把两个妹妹送人,带着徐佳标逃荒到洪泽湖,刚好碰到新四军第三师特务团路过那里。参军后的徐佳标,英勇善战,很快成为班长,194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阜宁战役中,他徒手夺取敌人三挺机枪(一说两挺),成为全师闻名的“阜宁战斗英雄”。
抗战胜利后,徐佳生从东北回到板浦镇罗圩村。全国解放后,徐佳生分得了土地,生活好了起来,和本村的一位姑娘结了婚,生了一个儿子叫徐育刚。徐佳生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要找到二弟徐佳标。徐育刚说:“1996年,父亲临终前,曾拉着我的手说,你一定要把你二叔找到,否则我死不暝目。”徐佳生去世后,寻找徐佳标的接力棒,交到了徐育刚的手上。“2014年4月28日,扬子晚报发表文章《谁是我军第一个舍身堵枪眼的英雄》,介绍了徐佳标的事迹。我正好看到了这篇文章,当看到徐佳标这三个字时,我哭了,我和我父亲苦苦找了几十年的二叔,终于有了下落,还是位大英雄。”徐育刚哽咽着说。
共产党员请回答——
追思,是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铭记,是为了汲取前行的力量。当代共产党员如何才能像徐佳标那样不辱使命、勇于担当,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高朝煜(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 作家):心里装的是国家和人民,所以当祖国需要时他们才会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在所不惜。
蒋大为(淮安市建淮派出所所长,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敢干敢拼,敢于牺牲自己的一切,才是对共产党员忠诚品质最好的诠释。
费香峰(江苏省淮安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党史工办主任):这种精神、这种力量、这种英雄事迹,是我们党史学习教育中的生动鲜活教材。
朱海波(淮安市清江浦区区委书记):我们要继承烈士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的优秀品格。
苏锋(连云港市灌云县委书记):我们党员干部要以敢闯敢试的勇气、风雨无阻的执着、舍我其谁的担当,全力以赴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陈飞(连云港市板浦镇党委书记):作为徐佳标家乡的党员干部,要坚实扛起“党建引领富民兴村”主体责任,以群众的幸福声、满意声奏响最强音。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吉启雷 朱鼎兆 张凌飞 通讯员 张曼 王蕾 刘波
校对 苏云
编辑 : 郭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