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江苏省委网信办、共青团江苏省委的指导下,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推出“歌颂写在大地上——线上马拉松暨打卡红色地标”活动。线上线下产品和活动自4月28日推出以来,持续吸引广大受众参与。他们通过H5产品,线上“跑马”重温党史故事,且邀约伙伴们一同加入。截至7月20日,参与线上打卡已超336万人次。线上线下沉浸式打卡,让党史学习入脑入心,也让江苏的红色资源绽放出更加耀眼的时代光芒。
苏州革命博物馆
今天,打卡红色地标活动来到苏州革命博物馆,“走进”一件件革命文物背后重要的历史瞬间,了解革命文物背后直抵人心的红色故事,感悟、传承永不褪色的革命精神。
苏州革命博物馆建成于1993年,占地10000多平方米,展区分两层,面积4000平方米,共有两项基本陈列和两个临时展厅。整体建筑具有鲜明的革命纪念主题特色和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基本陈列《光辉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在苏州》,通过3个展厅的介绍,借助历史照片、文字和革命文物等,系统讲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苏州人民走过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光辉历史。
苏州革命博物馆大厅
大型多媒体半景画演示项目《阳澄烽火》,借助声、光、电等多种演示手段与1000平方米的巨型油画、500平方米的场景模型完美结合,细致还原了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阳澄湖地区的“洋沟溇战斗”。
战斗英雄去世后身体内的子弹才被取出
在苏州革命博物馆内,珍藏着一颗传奇的子弹,它每天都在向观众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
大型多媒体半景画演示项目《阳澄烽火》
抗战时期的苏州,活跃着一支番号为“江南抗日义勇军”的新四军部队。他们袭击日伪军,收缴枪支等武器;他们团结抗日力量,帮助组建地方抗日武装;他们募集经费,开辟敌后抗日游击区;他们纪律严明,爱护群众,受到了老百姓的热爱和拥护。
一颗传奇的子弹
1939年9月的一天,“江抗”在江阴顾山遭遇袭击,政治部主任刘飞带领部队奋力反击。战斗中,一颗子弹打入了刘飞紧贴心脏的肺部。但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被送到阳澄湖畔的后方医院。1939年10月,“江抗”为了顾全大局,保全抗日力量,忍让西撤。刘飞身负重伤,无法跟随大部队撤退,与30多位伤病员一起留在阳澄湖畔养伤。简陋的医疗条件下,子弹无法取出,只能留在刘飞的胸膛,后来又一直伴随着刘飞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直到45年后,刘飞去世,子弹被外科大夫取出,由刘飞的家人捐赠到苏州革命博物馆。
见证革命思想传播的文心图书馆印章
在苏州革命博物馆的展厅中,陈列着一套文心图书馆印章,共有2枚,长印章长6.2厘米,宽2.7厘米,高1.5厘米。圆印章底直径3厘米,高5.8厘米。其中一枚精心设计的藏书章上,在一个齿轮的中心,印有“文心图书”四个字,还有一把高擎的火炬,仿佛能照亮黑暗的大地,让人们找到前进方向。
1939年9月,时任“江抗”政治部主任的刘飞在江阴顾山的战斗中负伤
抗战胜利后,中共苏州地下党组织为了加强与学生、青年的联系,属苏常太工委的苏昆段特派员徐懋德,与县中学生、地下党员唐崇侃,进步师生吴石牧、夏锡生等一起,于1945年10月6日在护龙街、因果巷口的吴石牧家开办了文心图书馆。
苏州青年唐崇侃是一位有理想、有才华的年轻党员,曾担任文心图书馆党支部书记。他与其他创办者一起,自筹经费、编辑刊物,引领知识青年们以文聚力,以笔为戈,将文心图书馆发展成了苏州极有影响力的社团。他曾在自己的诗歌中说:“我一千次敲打我的理想,坚强之,纯粹之,然后有剑了,向罪恶的黑手臂击去。”一心想着为人民解放事业奋斗的他,在担任战地记者时,牺牲在采访的路上,年仅21岁。
文心图书馆印章
随着文心图书馆的影响和带动,“大地”“行知”“职青”等一批小型图书馆纷纷涌现。艺生歌咏团、正风话剧社等进步文艺社团也相继成立,最终汇聚成了被毛泽东誉为“第二条战线”的强大力量,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斗争,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力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毕荣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郭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