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掏腰包近200万 办了一场京剧“红色经典”
2021-06-19 07:52

图片

图片

   6月18日晚,一场高规格的“红色经典”大型京剧交响音乐会在江苏大剧院上演,我国京剧界顶级大腕于魁智、李胜素、马翔飞等悉数到场,给南京戏迷奉献了一场视听盛宴。让人惊叹和感慨的是,这场京剧音乐会是南京一位退休老人俞庭虎,自掏腰包近200万元举办的,他也是这场音乐会的总策划。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李冲

  爱好

  时隔42年再抚琴弦

  重拾年轻时对音乐的喜好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南京江浦县扬剧团从事音乐演奏,那时我才20岁出头。由于市场不景气,扬剧团解散,被分流后我先在江浦广电局做了5年的广播站记者。42岁时,下海经商。”俞庭虎表示,自己的创业与时代同频共振。他做的第一个产品是公用电话计价器,随后将所有钱投产做电表项目,成了江苏一户一表定点企业,几年的时间成了省内的知名企业。“电表改造接近尾声,接下来,我们瞄准了税务信息化的产品,做了税控收款机。”俞庭虎回忆,当时他创建的公司是江苏大唐电子产品技术有限公司。经历商海浮沉,幸而公司在坚持中赢得希望,顶峰时每年交税1000多万元。

  2014年,俞庭虎从企业退休。“得做点有意义的事。”2015年春节,他去上海买了一把月琴。时隔42年后轻抚琴弦,再度与戏剧产生链接。“虽然基本功有些退化,但是对音乐的感觉却一如既往。”

  俞庭虎苦练8个月后,觉得自己玩不够过瘾,便召集了以前同在扬剧团工作的张印鸾、郭新春、高玲、王建玲等人开始筹备凤凰剧社。共同的记忆和爱好让他们重新走到一起,出资买服装道具,终于在2017年初成立了凤凰剧社。

  情怀

  造桥铺路、热心公益

  搭平台,为百姓送上文化大餐

  俞庭虎称自己是“有着故土情结的文化志愿者”,经商时,他出资为家乡人造桥、铺路、通自来水,捐助林散之纪念馆建设,支持浦口区民间文艺团体的发展。

  成立凤凰剧社后,这些“文化志愿者朋友”聚在一起,一方面是自娱自乐,另一方面也想提高自己的业余技能。俞庭虎告诉扬子晚报记者,他请了不少专业演员走进基层,还定期邀请专业演员开展讲座。凤凰剧社中的“花脸”郭新春退休前曾是公交公司的驾驶员,他拜了著名京剧裘派花脸康万生为师;凤凰剧社演员王建玲是著名京剧老旦李鸣岩先生的入室弟子。

  凤凰剧社成立后,短短两年的时间便与南京市“百场公益演出广场行”和“送戏下乡”项目签约,先后赴多地演出。他们自编创作歌颂浦口的黄梅戏《江北明珠三十年》,用6分钟展示了改革开放40年来浦口发生的变化。浦口区文旅局与凤凰剧社共同创建的戏剧文化平台“凤凰大戏台”,每月为浦口地区的百姓表演,被老百姓称赞为“浦口文化的一张名片。”

  舞台

  用京剧歌颂党的百年历程

  演出获得各方支持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年初,俞庭虎萌生了用“红色经典”京剧交响音乐会,表达对共产党的热爱。他的这一想法获得了浦口区委宣传部、文联等部门的支持。他们与国家京剧院一团、江苏省交响乐团以及江苏大剧院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沟通,邀请京剧名家亲临现场。这次活动也被列为南京市委宣传部“梅绽金陵 礼赞百年”系列文化活动的组成部分,由浦口区委宣传部、浦口区文化和旅游局、浦口区文化艺术界联合会承办。

  “以京剧交响乐的艺术形式,讴歌我们党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砥砺前行的百年历程,对京剧爱好者而言,是在艺术中感受文化自信。”俞庭虎介绍,这场“红色经典”用“坚定信仰、前赴后继为人民”“牢记使命、革命自有后来人”“不忘初心、红色经典代代传”等三个乐章展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

  从凤凰剧社到凤凰大戏台,再到江苏大剧院,他们的舞台越来越大,规格也越来越高。“下一步,我们还想走出江苏,把戏曲文化传播到全世界。”凤凰剧社的社长张印鸾说。

  传承

  增强剧社的“造血”能力

  戏剧进校园,进一步传承

  “经济和社会在发展,老百姓艺术欣赏能力不断提高,目前戏剧发展人文环境、文化设施等方面相对滞后。”俞庭虎也时常思考当地戏剧发展以及凤凰剧社传承的问题。

  “戏剧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它的艺术形式获得更多基层百姓喜爱,同时也是我党扎根于群众中的文化阵地。”俞庭虎建议,在居民集中区创造条件建设社区舞台,既是新农村建设靓丽的风景线,又能解决演出场地问题。此外,他还建议推动戏剧进校园的工作。“从学校选拔爱好者组建‘兴趣班’,争取每个学生每年看一场戏。”俞庭虎表示,“接下来,我们想走进企业、乡村、学校和社区,以自己的力量传播中华文化。”

  他表示,凤凰剧社目前“造血能力”还不强,希望能获得社会的支持,一起想办法,将这个民间团体保留住、发展好,让“浦口的文化名片”进一步闪耀。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