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学都参与过播种,体验过小苗发芽的欣喜。作为南外仙林分校的学生,或许也在小农场的“一日实践”中拔过萝卜,感受过收获的快乐。但从播种、发芽、抽叶直至开花、结果,经过自己的悉心照料完整观察一株植物的生命全过程,不仅仅对于四年级的孩子,可能对于许多成年人来说,都是一件颇具挑战以至于未曾真正实现过事情。
通讯员郝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继“参观地方历史博物馆”之后,在国家综合实验活动课程推动者郝京华教授指导下,南外仙林分校“四年级必做八件事”系列活动的又一重头戏 ——“成功栽种过一种盆栽果蔬”活动于4月启动。
这也是郝教授划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主题轴(亲近自然、走入社会、触摸历史、学会生活)中亲近自然板块的一项活动。它的设计初衷,是因为小学科学课程中有关于植物的基本需求及生物的生命周期等内容,栽种盆栽果蔬就是将这些抽象的知识与具体的事实性经验相联系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更加深刻。
跃跃欲试
先学后栽,统一播种
四月中旬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播种什么呢?经过商量,同学们决定就种大家平时经常吃的——青菜、芹菜、黄瓜、番茄、青椒。经过专门备课,科学老师纷纷化身“种植专家”,在科学课上给同学们介绍了育苗法和播种法的相关知识。“种子发芽前,要把水浇透,直到水从花盆底下的小孔流出来为止”,“发芽之后要少浇水,土干了才要浇”……有了老师给的“播种秘笈”,同学们都跃跃欲试。
为了便于在相互对照中总结经验,每班学生都划分成若干种植小组,4-5人一组。老师统一采购花盆、营养土、蔬菜苗及蔬菜种子。科学课上以小组为单位种下了各种蔬菜种子。考虑到黄瓜、番茄、青椒这些挂果蔬菜,种植周期比较长,又以班级为单位通过育苗法栽种了一批成品苗。
如何提高种植成功率?李开斌主任邀请校园艺师武坤红老师给学生和各班班主任上了一节育苗课。尽管只是将小菜苗移栽入盆,这其中也有不少讲究。深度多少、覆土多少、水怎么浇、光照如何把握……老师们先学会,再教给孩子们。大家按规程栽好,然后就如何照料各自分工,责任到人。
悉心照料
30天过去,小苗们还好吗?
转眼一个月过去,经过30多天的照料,那些几乎同时种下,环境和土壤基本一致的种子和小苗,现在怎么样了呢?
张一涵和潘羽阳共同照料的黄瓜已经长出绿油油的叶子,原先栽种的小盆眼看装不下了。黄瓜目前长势良好,这让张一涵非常自豪。唯一让她担忧的是,继续长下去,盆嫌小了该怎么办?
潘瑞源、宋鸣则种下的黄瓜情况有些不妙。4月下旬,种子发芽了,有三棵!5月12日,他们去量过小苗的高度,已经快有5厘米了!他们信心满满。不料就在前几天,飞来横祸!他们突然发现,有两棵小苗竟然折断了!谁干的?他们立即展开调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被一包纸巾砸倒的!心疼,遗憾,更多的是不甘。他们继续给小苗浇水,期待它细细的茎叶能够再次挺立。这几天他们天天观察,折断的小苗没有生长的迹象,另外一棵也不再长高,他们有点泄气。
答疑解惑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哥哥姐姐来了!
孩子们在种植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江舜妍和吴思泉从种子开始种植的西红柿一开始还茁壮成长,长到一定高度却往一边倒,接着就折断了。是水浇少了?缺少营养?还是花盆放的位置不好?她们不得其解。
随着5月19日下午20位“农业科技特派员”的到来,孩子们心中的谜团大部分得到了解答。他们是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的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受郝京华教授之邀,他们组织党员大学生义务为孩子们上了一节蔬菜科普及问题解答课。
大学生初登讲台一开始还有些紧张,但很快被孩子们踊跃的提问所包围。张一涵抓住机会提问:如果不换盆,有什么办法能让黄瓜继续茁壮成长?来自国家重点实验室黄瓜课题组的研究生建议可以在盆下面再加盆,让根扎得更深,并且及时给黄瓜搭架。原来,相比于土壤面积,对于黄瓜而言,土壤深度更加重要。
断了茎的植物还能不能成活?要看折断的位置,生长点以下完好无损就可以活。黄瓜为什么有的只开花不结果?因为有雄花和雌花之分,雄花只负责授粉。但现在黄瓜的栽培技术也出现了“单性结实”……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大学生们尽其所能去解答孩子的问题。
幕后专家
被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所感动
在大小学生们为了一株植物而热烈交流、忙前忙后的时候,郝京华教授一直在教室后面微笑着观察、思考。在交流结束,大学生们即将离开之前,她热忱地感谢他们,向他们介绍了开展这项活动的初衷。
郝教授也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的主编。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这是课本中的知识,学生都能学会,却很少有机会能运用它们解决实际情境中的问题。
“各班级种的番茄,大部分都不行了!青椒也半死不活。”听到李主任反映这一情况,郝教授并不感到失望,相反还挺高兴:“为什么会不行了?这不恰恰是很好的研究课题吗?”平时孩子们找不到研究课题,现在鲜活的课题恰好出现了!
孩子们不知道他们按照“科学方法”栽种的植物为啥不行了,老师们也不知道答案。请教行业专家或许是个好办法。专家也不难找,这些大学生就是孩子们眼中的专家!经过专家解答,他们部分找到答案,
“下一步他们可以控制一些变量,改变一些变量,通过研究自己探索答案”,郝教授说,“这不就是活生生的课题研究吗?”在此过程中的思考与体验,正是让“知识活起来”,让知识能够迁移应用的过程,也正是她推动跨学科综合实验活动课程的目的所在。
最让郝教授感动的,是孩子们参与实践项目的热情。他们积极主动、兴致盎然、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展现出平时学习中难以看到的能力和品质。他们不觉得那是在上课,他们焕发出的学习热情,连老师们也感到惊喜,原来孩子们并不是不喜欢学习,而是没有找到喜欢的学习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