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 | 中科院院士、地层古生物学家沈树忠:如果人生重来,我还会选择地质
2021-05-13 19:03

在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想要“捕捉”到中科院院士、地层古生物学家沈树忠的“踪迹”其实不难——瞅准穿着西装背书包,以极快的速度大步流星迈进院楼的身影,一准是!这位国际地层学金奖得主,在前不久登上了央视《开讲啦》栏目,让地层学被更多人所知晓。接受扬子晚报记者采访时,沈树忠大方分享了二十多年来行走于五十多个国家从事地质科考的故事。虽然“牺牲”了肤色,但收获的却是前所未有的快乐和满足。“我时刻激励自己,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尽力做到最好。”

“藏”了半屋子化石,他的办公室成了“化石标本库”

沈树忠的办公室在南大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共山楼四楼,推开门的第一眼,你便能感受到这间办公室的不同寻常——茶几上、书架上随处可见化石标本。几乎是半屋子的化石,太显眼了!“我的办公室有两个功能,书房和化石标本室。”沈树忠院士坐在显微镜前,见到记者来访,连忙起身相迎。“这些化石来自世界各地,等待进一步整理研究。地球上的一层层石头,就如同天书中的一页页纸张。”

图片

沈树忠拿起一块化石,放到显微镜里,调好视角,伸手招呼记者过来,“你来看,这是化石在显微镜里的模样。”画面里,外形大小不一的斑点透露着“不明觉厉”的味道,在专业的地质工作者眼中,这正是化石传递出的“摩斯密码”。沈树忠说:“化石及其中的信息,不仅可以还原保存的时间,还蕴含着当时的生活环境信息,地层古生物学家们的工作就是要破译这本石头天书中隐藏的密码。”

这些石头,都是沈树忠和团队一道,在世界各地一锤子一锤子“敲”出来的。“地球科学研究的是整个地球的演变历史。我们为了了解世界各地的情况,知道不同大陆之间的生物群的演变和相互关系,需要跑遍各地。我去过的地方至少有50多个国家,地层学研究中欧美的一些典型地区,都需要去看一看当地的地质情况。”

2019年,作为二叠系两个“金钉子”落户中国的主要贡献者之一,沈树忠获得了国际地层学金奖,成为全球第五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此奖项的亚洲科学家。他告诉记者,此次获奖的主要贡献之一,源于自己参与的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已故院士金玉玕领导的浙江长兴和广西来宾两颗“金钉子”的研究。这两颗“金钉子”直到2005年才被正式批准。高精度的地层划分是研究的基础,在数百米长的地层剖面上,研究人员需要以厘米为单位进行标本采集。有些“金钉子”的确立过程长达几十年,需要几代人的工作。”

图片

在地质学上,“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地层的唯一标准,建立“金钉子”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解决地质历史的时间对比问题。

图片

沈树忠介绍,国际上有102颗“金钉子”,目前已经确定了77颗。其中11颗在中国,分别位于浙江常山、长兴(2颗)、湖南花垣、广西来宾、湖北宜昌(2颗)、湖南古丈、广西柳州、浙江江山和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为何我国拥有超过全球1/10的金钉子?“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地大物博,地层类型多样,化石丰富;另一方面离不开中国地层学和古生物学领域研究人员的刻苦努力。”沈树忠说。

给化石起名“小泣虫”,激励自己尽力做到最好

除了吃饭、睡觉,剩下的时间都在与化石、实验数据打交道,或奔波在世界各地做野外考察和采集工作,这是沈树忠的常态,30多年来从未改变。无论走到哪里,地质工作者的“职业习惯”总是改不掉。哪怕是在机场的洗手间、宾馆的地板里,沈树忠都找到了化石的“踪迹”。在前不久央视《开讲啦》节目中,沈树忠分享了这段故事,让更多读者感受到了化石的神奇:地质这门神奇而古老的学科,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

“大家一度对地质有一些误解,觉得条件艰苦,‘天当房,地当床,野菜野果当干粮’。其实,这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地质工作者的状况。但是现在,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还有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一些改变,我们出野外的条件有了很大的变化。”沈树忠拿自己在珠穆朗玛峰的科考举了个例子,“我们去的都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谁不想去珠穆朗玛峰看一看呢?很多办公一族想要获得‘重返自然’的快乐,得利用休假时间去放松,去度假,但对于我们搞地质的来说,走进大自然,和自然融合是我们的日常工作,是很多人都向往的生活。”

图片

沈树忠1998年在西藏珠峰地区工作场景 沈树忠供图

“复得返自然”的快乐,文字写不出来,但照片可以记录。在沈树忠的书架上,摆放着两张他和团队一道在新疆出野外时的照片。戈壁荒漠映衬下,科考队员们个个都有着健康的肤色,但脸上自在舒心的笑容,无法摆拍。“这两张照片我觉得挺有价值,很能反映我们地质队员的生活,所以我留了下来。”这也是沈树忠不算太多的正面照片,更多的时候,他总是弓着身子出现在画面里,戴着一顶遮阳帽,拿着锤子对着山石不停地敲敲打打。

沈树忠谦虚地表示,与其他学科相比,做古生物学、地层学研究,更多地是一种观察性研究,必须甘愿坐冷板凳,有耐心有毅力肯持之以恒地研究,才能做出成果。“做地球科学学科研究有个很显著的特点,必须付出大量时间。没有时间,什么事情都说不清。所以我呼吁大家多支持、鼓励背后这些看不到的付出,关注地层学、古生物学研究。”

终日和石头打交道,要沈树忠挑出一块自己最喜欢的化石,沈树忠犯了难。“所有我采过的石头,我都很喜欢啊。”沈树忠表示,化石采集的意义在于,科研工作者可以通过化石知道很多信息,然后记录下化石的表征,挖掘科学意义,为地质基础资料进行一些积累。“其实,这也是在为后人创造更多的可用的资料,为他们的工作奠定基础。所以对我来说,我觉得所有的化石都很重要。”

但“心头好”终究还是有的。沈树忠的微信名“小泣虫”就是一块化石的名字。“这是我给化石上的腕足动物起的名字,是我从小到大性格改变的记录。”沈树忠讲述了化石名称的由来。“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我小时候体质比较弱,经常玩不过同龄的小朋友,所以用‘小泣虫’来激励自己,不管什么事,都希望能够做到最好。”

身体素质超过90后,“出野外没有好的身体素质哪儿行!”

南京已经进入了燥热的季节,沈树忠依然穿着一件长袖衬衫。和记者聊起了着装和防晒,沈树忠笑了。“我第一次去西藏是在1994年,那时候还是个白白净净的小伙子,不知道西藏的太阳紫外线特别强,一个月后回来,我的肤色完全向当地人靠拢了。”

图片

1994年,沈树忠在西藏色龙西山剖面工作。 沈树忠供图

沈树忠举起胳膊向记者示意,“回来后一个礼拜,晒过的地方全部脱皮,脱到一定程度它就不脱皮了,等于是脱皮的地方会变白,没脱皮的地方就永远黑了,你们要是拍,会拍到我胳膊上黑一块白一块。”曾经不爱涂防晒霜的院士,现在到了紫外线特别强的地区,开始注意起了防晒。“记得有一次在加拿大跑野外的时候,在冰川地区跨越过,同样是很强的阳光,我被晒伤了。现在啊,我的胳膊一见到阳光,它就会痒痒。”

为了化石作出这么大的牺牲,值得吗?沈树忠回答得毫不犹豫:我不后悔。

出野外的辛苦,从沈树忠惯常着装就能看出来。“经常是一箱子一箱子的衣服带出去,回来的时候都脏了,出野外嘛,有的时候干累了,就往石头上坐,裤子上会粘上树上刺或是泥巴。回来夫人抱怨肯定是有啊,但更多时候是心疼,饱含了关爱。”

沈树忠对于化石的狂热,没有影响到自己的儿子,但孙女却意外喜欢上了恐龙。“去年大孙女回来和我们住了一年,结果就喜欢上恐龙了!”沈树忠忍不住笑意,“我每次都给她讲恐龙的故事,现在很多恐龙她都能叫得出名字来。前几天她还给我发了一个视频,用英文告诉我,将来要成为一名古生物学家,挺有意思的吧,隔代影响了。”

不用出野外的时候,沈树忠将时间平均分成了两个部分。“我每天早晨来到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点开邮箱,查看各大学术期刊发来的最新论文目录和摘要,然后选择感兴趣的文章下载。对于大多数理科院系老师来说,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搞科研,做学术。挤出时间读一读其他学科的书籍是很奢侈的一件事。”另一个部分则是雷打不动的锻炼时间。沈树忠的身体素质超过了很多90后,学生们对他的评价可见一斑:“老师的身体素质比我们好,出野外的时候永远跑在最前面,而且步子很大,我们赶都赶不上。”对此,沈树忠是相当自豪的,“想要出野外,没有好的身体素质哪儿行哦!”

图片

【快问快答】

Y=杨甜子

S=沈树忠

Y:很多人觉得,搞地质容易“不修边幅”,您觉得自己是个细致的人吗?

S:我觉得我们搞地质的人,其实跟其他人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差别呀。看上去我们的工作比较“粗”,穿的衣服比较防水、防热,还要耐磨,但实际上我们的内心还是和大家是一样的,心里还是比较细的,同时也充满了感情。

Y:我注意到您的茶几上还有一碟子小零食,这和您惯常出现的“画风”好像不太一致。

S:那边的冰箱里还有零食呢,你去打开冰箱看看。冰箱里放着的是我和团队从各地出差带回来的特产。我们有一个习惯,每天下午三点半左右有一个咖啡时间,大家会在微信群里喊一声,“今天有人喝咖啡吗”,然后有时间的人就会来我办公室或是另一位老师的办公室,大家一起坐下来喝咖啡,吃点零食聊聊天,把各方面遇到的问题都拿出来碰一下。这也是我们在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开展的另一种讨论交流。

Y:人生能够重来,再选择一次专业,您还会选择地质吗?

S:会。而且我会更好地规划一下。因为以前我的地质工作其实走了很多弯路,如果能够人生重来,我会更好地规划每一次的野外工作。

文 |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摄 |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赵雨晨

视频摄像 | 赵雨晨  王涛

视频剪辑 | 戴哲涵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