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一本“彩色教材”,她将思政课上成了爆款“网红”
2021-05-09 16:14

扬子晚报网5月9日讯(通讯员  夏露  吴定丽  记者 杨甜子)33岁晋升副教授,41岁被评为扬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在扬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有一位“别人家的老师”唐慧玲,她的思政课是全院学生争着抢前排座位的“爆款”。怎样才能思政课上得出彩?爱钻研的唐老师“自有一套”。


在办公室里,你很轻易就能找到唐慧玲的座位——放着一本“彩色教材”的那张桌子一定是。为了备好一节课,唐慧玲执拗深钻教材,不放过每一个细枝末节,教材上写满了各种颜色的标注,她总说,思政教学一定要丰满。

丰满课本的前提,是充实自己。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清华大学访问期间,唐慧玲除了系统学习理论知识以外,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走进两所大学的课堂,观摩学习名校老师的上课之道,“偷师”他们的教学方法。清华大学访问的2年时间,唐慧玲基本听遍了清华马院知名教授的思政课。“唐老师的课很有意思,既有国内国外,也有校内校外,每次上她的课都不会开小差,生怕错过有趣的知识。”如今已是一名执业律师的王子珍提起唐慧玲的课依然“回味无穷”。


“深挖”学生是唐慧玲改革课堂的又一巧技。“唐老师的课不是灌输,而是让我们自己去探索。”研究生汪佳玉介绍道。课堂上,唐慧玲始终把学生作为主体。在教学中,她常常抛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她的课堂没有标准答案,让学生形成批判性的观点才是她的目的。“她的课堂为学生提供了深度学习的机会,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思维能力大大提升。”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立法这样评价唐慧玲的课堂。

被人羡慕的背后,是唐慧玲自己不断的付出和努力。1995年,唐慧玲被淮安师范学校保送至扬州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学习。1999年毕业后,唐慧玲通过层层选拔,成为了一名大学生辅导员,自此和思政工作结下了“不了情”。


“心中总有一股恐慌感,本科阶段的专业知识越来越跟不上学生成长的需要。”唐慧玲并不满足于辅导员事务性工作,对她来说传道授业解惑是做好学生事务的“头等大事”。读研,唐慧玲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2002年,她如愿考取了扬州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2009年她成功考取南京大学政治学专业博士生,成为了政治学领域知名大咖张凤阳教授的学生。又是一场“半工半读”的攻坚战,凭借着一股韧劲和冲劲,在权威期刊公开发表5篇论文,完成近30万字的博士毕业论文,她再一次取得了耀眼的成绩。

“打铁还需自身硬,老师只有不断提升自我、丰富教学内容,才能不断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对课堂来说,‘前面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同样重要。”唐慧玲坚持科研探索,在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余篇,并斩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江苏省哲社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等10余项省级学术殊荣,多次入选省级人才工程。在充满挑战的科研之路上,唐慧玲交出了一份写满奋斗和汗水的成绩单。


校对 王菲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