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变迁,很多传统节日的节俗都被简化了。
提到清明节,大多数人都会第一时间想到扫墓祭祖、郊游踏青,有些地区还保留了吃青团的习俗。实际上,有几千年历史的清明节,背后有着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很多的传统习俗虽然渐渐不为人知,但在过去却繁荣一时,是古人在清明节的重要活动。
1、折柳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春天随风飘扬的柳枝在古人心中的文化意蕴相当浓厚,它因与“留”谐音,有送别、惜别的象征,又因生命力顽强,随处可以生长,有辟邪的意味。如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的说法。清明节是扫墓祭祖之日,古人在前往墓地之时,常常头插柳枝,一来是相信这样做能够辟邪,二来也有用柳枝驱赶春天常见的毒虫的目的。
2、蹴鞠
蹴鞠,是一项古人在清明时节常做的运动。很多人以为蹴鞠就是足球,其实不然。虽然同样是用脚踢球,但规则与现代足球大不相同,可以说是古代中国特有的一种球类运动。
蹴鞠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明确记载,而在唐宋的宫廷之中十分流行,很多帝王都是蹴鞠的资深爱好者。上有所好,下必甚之,渐渐地,民间的蹴鞠也成了风气。而清明时节天气适中,风景怡人,正是蹴鞠的好时机。杜甫的《清明》一诗中写道:“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可见当时清明蹴鞠的盛况。
3、荡秋千
前面提到的杜甫的《清明》诗中,不仅提到了蹴鞠,还提到了清明节的另一项传统习俗:荡秋千。据《缃素杂记》记载,秋千原名“千秋”,最初是汉武帝时的宫廷游戏,后来慢慢流传出来,名字为了避讳,也变成了“秋千”。
到了唐朝,已有“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的记载,可以说是相当流行了。秋千这种运动设备简单,一开始只需要一根带子拴在树枝上,即使发展到了今天,也只是多了一块木板而已。古人认为,荡秋千既能活动身体、享受春光,又能锻炼平衡性和胆量,妇女和儿童格外喜欢这项运动。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周碧莹
校对 苏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