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在“21岁”哥哥墓前 74岁弟弟泣不成声
来源:扬子晚报
2021-03-27 07:52

 图片

宋艮桂老人在哥哥的墓前 舟山日报供图

 

 

  1965年,江苏人宋汉林来到浙江舟山参与国防建设。一年后,一次山体塌方夺去了他年仅21岁的生命,宋汉林牺牲后安葬在了舟山。因为种种原因,在时隔半个世纪之后,在浙江江苏两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共同努力之下,宋汉林烈士的弟弟见到了哥哥的墓碑。

  通讯员 王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国柱 裴睿

  3月23日,在舟山市定海清陵墓园第19区,见到宋汉林烈士的坟墓,今年74岁的宋艮桂老人激动地跪了下来。“哥哥,我终于找着你了。”他缓缓伸出颤抖的双手,紧紧扶住墓碑,注视着哥哥的遗像,泣不成声。这一幕被《舟山日报》的记者拍摄了下来。时隔55年,半个世纪以来,兄弟相见,只是阴阳两隔。

  来自江苏泰州的宋艮桂老人表示,他的哥哥宋汉林为参与国防建设于1965年来到浙江舟山,成为驻舟九六三部队三连战士。1966年3月,年仅21岁的宋汉林被一场山体塌方夺去生命,后被民政部批准为烈士。当年宋艮桂拿着哥哥牺牲的通知书,告诉母亲后,母亲一下就瘫坐在农田里。

  “我的父亲英年早逝,我和哥哥、姐姐都是母亲一手拉扯大,可以说哥哥就是家里的顶梁柱!他不仅温和善良,还很孝顺!”宋艮桂老人回忆称,哥哥不但会养猪、做饭,还能挖野菜,家里的粗活重活都被哥哥包了。

  “哥哥牺牲后,安葬在了舟山当地,每逢清明节,母亲都会来舟山给哥哥扫墓。”宋艮桂老人表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交通不便,从江苏泰州到舟山要坐车又转船,路上就要花一个星期的时间,在1966年,宋艮桂曾跟随母亲到过舟山给哥哥扫墓,但后来因为工作繁忙,加上交通不便,祭奠哥哥也一直未能再次成行。特别是母亲去世后,他印象中哥哥的墓地所在的方位也渐渐变得模糊。

  2020年下半年,舟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接到市民反映称,“在定海清陵公墓旁有散葬的烈士墓,这些墓大多年久失修,希望相关部门能进行统一管理,方便后人祭扫。” 接到市民反映后,舟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启动了相关核查、寻找工作。工作人员到达现场后发现,这个墓区共有25座疑似烈士墓,因常年风吹雨打,墓碑风化严重,许多刻字已难以辨认,增加了考证难度。

  带着小心求证的心态,舟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从墓碑上能够辨认的字迹着手,先在中华英烈网上进行比对,再联系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进行确认。“受早年间档案不全、录入错误等历史原因影响,英烈信息的比对工作并不容易。”舟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王晓东介绍,有一位1966年牺牲的烈士,其墓碑上的名字是“宋汉林”,但中华英烈网上却查不到这个人。“不能就此放弃,我们又通过该墓碑的落款‘出生地江苏泰县’找到了新的线索,于是根据属地查询,发现在江苏省泰州市有一位名叫‘宋双林’的烈士。”这一发现,让王晓东重燃希望。

  为了准确核实,舟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系了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希望能够联系上烈士遗属,以便进行再次核对。“几经周折,好消息传来,通过遗属确认并提供证据,记录在案的‘宋双林’烈士就是‘宋汉林’。于是,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相见终得以实现。”

  “这些年,我没有一刻忘记过哥哥,想方设法打听他葬在何处,但渠道有限,一直没有消息。”宋艮桂老人说,直到接到了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电话,才知道哥哥的墓地所在。整整五十多年,他和哥哥尽管阴阳两隔,但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是改变不了的。

  时隔半个多世纪,异乡再“重逢”,宋艮桂几度哽咽,久久不肯离去。“我很感谢你们,帮我找到亲人,还领我过来。”七旬老人的一番话也让现场工作人员不禁哽咽,为烈士寻亲,这一项工作要持续下去,要让更多的烈士英灵安息。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