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耀今生•寻迹江苏退役军人创业先锋”网络主题活动媒体采访团,12月2日走进南通“老兵情怀农场”,追寻他创业成功的秘诀与情怀。
媒体采访团合影
这是一个憨厚老实的汉子,带着记者走进农场,他并不着急介绍主人公——葡萄,而是兴致盎然地指了指小路边的盆栽,“这是我们南通特有的雀舌罗汉松”,他小心翼翼地摸了摸,很骄傲,“像我这盆养这么好的,很少”。雀舌罗汉松盆栽展现着植物的骨节,透出遒劲,远一些,葡萄藤健壮有力地攀在架子上。在这样一幅田园画中,季华的故事就此展开。
心里一直有反哺家乡情结
1994年,18岁的季华进入军队。1997年,对于季华来说是无奈的,他选择了退伍,“决定退伍也是迫不得已,我家里情况特殊,有父母还有养父母,四个老人,我必须要谋出路养活他们”。季华说,自己曾经有机会去上海工作,“但是我想想,当时已经从部队出来了,出去工作的工资也不高,还是自己创业吧。”
在外拼搏了十几年,季华心里一直有反哺家乡的情结。正巧,国家农业农村部认定南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5年,南通出台了相关实施意见。这给了季华一个思路——办农场,“老兵情怀农场”应运而生。
一开始,季华并不清楚,办了农场自己能种什么,经过考察,他发现一款叫做阳光玫瑰的葡萄品种特别适合在家乡种植。“南通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结构,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既能保证阳光玫瑰葡萄生长所需的阳光条件,又能保证水分充足”。
季华与他的葡萄
让鸭子将自家小青菜吃光
说起来开办果园的艰辛,季华笑了:“要说艰辛和困难,哪个创业的不难?”季华觉得之所以能够坚持下去,正是由于自己的部队经历,“在部队的经历给我留下的,不在于获了多少奖、立了多少功,而在于意志力的培养,这是让我一生受益的。”说罢,他指指深小麦色的脸颊,撩了撩头发,“你看我晒的,你看我头发,这是前天才染的,白发又长出来了”。
季华给自己种的葡萄想了个招牌,“老兵葡萄,粒粒真情”,他很骄傲,自己是个老兵。普通的一串葡萄里会夹杂着部分坏的或是很小颗的果实,但季华种植的葡萄从第一粒到最后一粒都饱满且美味。“我们会在葡萄挂果前期进行修剪来控制葡萄的产量,提高品质,绝不会为了产量而放弃质量。我们也从不催熟,只要自然成熟的味道。”
为了更高效地利用土地,季华在葡萄架下种植了小青菜。刚开始那几年,一直都没什么收入,也是农场最难熬的时刻,他们急需资金周转。记得有一次,还有一周就是小青菜收获之际。谁曾想,一场虫灾把季华的希望打破了。有人劝季华给小青菜打点可分解的农药,十天左右分解掉农药残留,不影响蔬菜生长。季华没有犹豫,一口拒绝了:“我承诺过买家,小青菜一定是纯天然的,我是一名退役军人,只要是我老兵农场出来的产品,就不能欺骗任何人。”决定后,季华夫妻俩打开大棚,让自家的鸭子进入菜地将小青菜吃光了,再拿起手机给买家打电话说明情况,协商退款。
季华与妻子美娟
让村民有活干、有稳定的收入
20多年前,季华第一年当兵就得了个三等功,现在,他觉得葡萄架上的这些葡萄就是一串串特殊的军功章。他记得《十五的月亮》这首歌里有这样一句歌词:“军功章呵,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他认为,自己这一串串军功章里就有自己家庭的一大半。
“我很感激我的妻子”说出这句话的季华有点害羞,他看向妻子美娟,有些脸红。美娟却大大咧咧地笑着,“以前我也是个穿高跟鞋的小姑娘,晚上还能和朋友去逛逛街,唱唱歌。你看我现在,穿着平底鞋,一身的泥,头发也剪短了。”
从前的夜生活对于美娟来说已经很遥远了,现在,她的夜生活于天完全黑透后在农场里展开。她清晰地记得,有天晚上12点,自己和丈夫还在农场里头顶探照灯照料着葡萄,孩子给她打的那通电话里那委屈地问句“妈妈,你们什么时候回来陪我睡觉啊?”让她眼泪止不住地流。
再苦再难,季华的家人一直陪伴着他,他们不抱怨,只是埋头干,“我们不想别的,只要做,再难的事也能完成,只要我们一起努力,肯定能越做越好。”
又是一年丰收季,葡萄挂满老兵情怀农场的枝头,阳光玫瑰在日光的照射下折射出诱人的颜色。今年,季华的农场共售出30万斤葡萄,收入700多万元,带动20余名村民就业。季华说,星星之火可以温暖人心。我只想把农场办好,让村民有活干、有稳定的收入,我愿意把自己的创业模式分享给有需要的战友、更多的创业青年。每个人都能发挥一点光和热,社会就会更和谐美好。
老兵情怀农场
记者手记
军人的承诺,说出口,就是一生
军人的承诺,说出口,就是一生。有人说是季华有点倔强、有点固执,不懂变通。有人说,他阳光、有正义感。给记者最深的印象是:季华话不多,但心境开阔。“创业最重要的是诚信,最重要的是坚持理想,创业是为了理想的实现。”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相信生命终会灿烂是“老兵情怀农场”最大的情怀。这情怀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之处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凤 陈永辉 王育昕 实习生 李舒曼 吕彦霖 摄影 朱信智 王涛 剪辑 孙楠羽
校对 丁皓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