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少纪录片聚焦中国的水系,豆瓣分高达8.5的大型纪录片《长江之恋》2019年在东方卫视等平台播出。
《长江之恋》全景式、浸润式、立体式记录长江的大型纪录片,是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扶持项目,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新时代下奔腾不息的新长江,并以全新的角度对母亲河长江进行观察与解读,展现了大保护时代的责任和努力。
该片共6集,从人物、细节入手,展现长江沿岸地区人民“共饮一江水”和对长江不同的眷恋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不仅回访了经典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的故事和场景,还寻访了社会变迁、绿色转型中的鲜活故事——
比如牧区的第一个大学生,沱沱河畔的吐旦旦巴,从青海民族大学毕业后回到长江源头三江源地区,开始保护环境和野生动物的事业。十几年来,他承担起了长江源头动植物保护、数据记录、环保宣传等工作,用镜头见证了雪域高原肉眼可见的变化;
金沙江边,昔日的赶漂人严梁和他的6000多个同伴,放下撬杆,拿起锄头,踏上了“为绿色而战”的天然林保护之路;
长江入海口,顾玉亮和同事们用了19年时间,在崇明岛边的滩涂“青草沙”上,为上海人民找到了优质的水源地……
《长江之恋》总导演刘丽婷向媒体表示:“在过去几十年中,长江曾出现很多环保危机,这部片子就是聚焦大保护政策下长江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中华儿女如何反哺母亲河的故事,同时强调我们与长江更深层次的情感互动。”
为了给长江沿岸这些变化和故事寻找理论支持和学术背景,该片的主创团队走访了近百位水文、水利、地理、气候、动植物、历史、经济、人文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包括十几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院士。
其中有最早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院士、被称为“三峡之子”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设计总工程师郑守仁院士,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仲志余,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范恒山,诺贝尔奖得主、美国国家实验室环境与能源学部原主任马克·列文,纪录片《话说长江》的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原副主席王世光先生,等。
片中可以看到,他们许多都是白发苍苍的老者,有几位甚至是坐着轮椅接受的采访。他们以丰富的学识和经验,为纪录片做了权威性的指引,同时,这些学者们也用自己几十年研究长江的过程中所见所闻,为《长江之恋》增加了许多生动而感人的故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综合
校对 盛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