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象,皆由心生。几个月前,我在徐州韩兰成先生的汉画石博物馆内见到一尊惟妙惟肖的陶雕《笑佛马季》,其浩荡之气瞬间震撼心灵。
何方高人,竟能创作出如此形神合一的马季先生陶雕作品?兰成眯着眼睛神秘兮兮地说:“作者系陶都宜兴吴小楣先生,他可是位大……”
我下意识地伸手挡住兰成下面的话,“您是说大师吧?” 他努力撑开眼皮,仰着脖子说:“不信是吧,秋后去会会!”
吴小楣陶雕《笑佛马季》
我久居金陵。近一二十年,在太多的场合见到走马灯似的紫砂壶大师。我的印象中,某些个貌似与宜兴沾上一丁点儿关系的人,皆以大师示人。
2015年,时任凤凰文艺出版社社长、好友黄小初编辑,徐风著《布衣壶宗——顾景舟传》出版。读此书,我对顾先生更加敬仰,同时也更坚定了自己的认知:市面上掺水的大师有点多。
深秋来了。2020年10月27日下午,兰成兑现承诺,乐呵呵地领着我去宜兴,参见吴小楣。同行的还有艺术品收藏家胡校军等。路上,我驾车,兰成坐副驾驶位上,时儿打盹,时而和我说说相声界的那些事儿。
他戴着皮帽,声称人老了,怕受风寒。其实,他是注重仪式感,讲究。
一
当晚,我跟着兰成在宜兴茶香园与吴小楣、陈慧娟夫妇见面。
之前看过吴小楣一些资料,他的相貌轮廓滞留在我的脑海里。但在迎宾厅见到人,还是有别。他穿着夹克外套,敞开着,衬衣的色彩绚丽,似大写意的油画。肩上,挎一小包,有线条感。长发中分,密集垂于面庞两侧。这个发型,会让人马上联想到夏日岸边的垂柳。
我们握手寒暄,各报名号。74岁的吴小楣引路前行,步履沉稳。总是不失幽默的兰成在他背后搞小动作,“他这就是一‘南霸天’形象。”
吴小楣听见了,回身哈哈大笑,面若桃花盛开。
吴小楣论道陶雕时的招牌姿势
开席。我挨着吴小楣落座。他谈兴甚浓,操着方言普通话,乡音掺杂其中,不过吐字倒也清晰。讲到动情处,他会习惯性地摊开双手,以辅助语言达不到的效应。
吴小楣系原宜兴市均陶研究所所长、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首任馆长。仅凭这两个头衔,以及74岁的辈分,正是当下陶都承上启下、中流砥柱式的人物。他的身上有诸多标签:国内唯一“体育陶艺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南怪人”“得奖专业户",等等。
吴小楣、韩兰成哥俩,在陶雕馆里有唠不完的话
宜兴紫砂江湖有着吴小楣太多的传说,版本不一。
比如说,他是个“怪人”。当紫砂壶市场刚刚火爆,他的一把壶卖到六万、八万元,可以财源广进,名利双收时,他竟然偏离轨道,转身去把玩体育陶雕艺术品,紫砂壶创作倒成了副业,相当于自废武功;缺少资金运转,他把栖身的住房卖了,把钱投到了创业中;没有地方住,他就在均陶研究所把一间厕所的隔层改成卧室兼工作室,蜗居于此。
吴小楣创作中。陈慧娟供图
他苦行僧般地行走在孤寂之中,没有同类,独步十年光阴。
他岂止是“怪人”,简直与“疯子”无异。他所受的苦痛,多半都来自这样的激情驱使,情感越深,创痛欲烈。
吴小楣讲述这些过往时,常常以自嘲的口吻圆场,他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体面。但作为局外人,我可以想像当年他在人生低谷时的窘境。
丰富紫砂文化的种子在他心里历久弥坚,注定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他在一片废墟上起飞,去做一番天下紫砂匠人从未染指的事业。这得有多么大的韧劲、勇气与自信?一切可想而知。
我们都不胜酒力,以茶代酒,仍聊得兴起。我坐吴小楣左侧,他说着说着,转换语调时便会不由自主地用左手轻拍我的右臂,意思是下面讲的话是重点,不容错过啦。一顿饭下来,他至少拍了我五六十下,他完全是下意识的,活脱脱一个老顽童。
吴小楣的这双手,搭上眉飞色舞的神情,创造着陶雕神话。
二
次日上午,我和兰成等如约而至吴小楣的浪石陶艺馆。陶艺馆在宜兴绿园路金汇大厦24楼,陈列着他以中国古代历朝历代体育为创作题材,以“盛世风流”为总名创作的八个系列经典陶雕作品,每一件都栩栩如生。馆厅另一端,还展示着数以百计的紫砂壶精品力作。
吴小楣和我一见面,便压低嗓门调侃说:“昨晚我说的话太多,回去遭至夫人批评。”讲这话时,他的脸上流动着几分傲色,眼镜镜片后面的双眼透着喜光。我听罢就想笑,“没觉得您讲的多啊!”
天有几分寒意。吴小楣熟练地沏着茶,为我们一一斟上,请我们先喝几杯再观赏。他手里的紫砂壶呈浅绿色,壶盖上有一只蟋蟀,非常有灵动之感。
吴小楣和夫人陈慧娟(左二)与韩兰成(右二)、胡校军(右三)、本文作者深入交流
我指着他提起的壶问:“这把壶是您做的么?”
他直截了当地说:“不不不,是我学生做的。”
我很好奇,吴小楣为什么不用自己做的紫砂壶来沏茶?他的夫人介绍说:“很多做壶的人不舍得用自己做的,是怕不小心碰坏,会于心不忍。”
吴小楣呵呵笑着说:“一样用、一样用的。”
的确,对每一位陶艺家来说,从他们手上诞生的作品,每一件都有生命力。 吴小楣的“汉百戏”系列作品曾被中国奥委会作为礼品赠送给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其中“汉百戏”之《竞渡》粗紫砂,反映了中国古代汉朝时期生动活泼的民间体育活动项目。竞渡是民间非常流行的一项水上比赛,时至今日,仍在华东、华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流行。
吴小楣的体育系列陶雕作品
吴小楣考证,竞渡是由吴越之地民间祭龙习俗脱胎演变而来,距今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人们看到龙舟竞渡这组作品,还会想到它与屈原投汨罗江的历史有着某种关联。
除此之外,吴小楣的《勾强》《围棋》等体育系列作品,五禽戏之《虎》《鹿》《熊》《猿》《鸟》,形意拳之《龙拳》《猴拳》《螳螂拳》等也多为孤品,在陶雕世界的价值水涨船高,一尊难求
近些年来,吴小楣著有《明清文人与紫砂陶》《子治石铣壶及其形体演变》《我与体育陶艺》《环艺陶瓷与城市建设》《尧臣陶艺》(与导师杨永善先生合编)等学术专著。他坚持自我创新之路,与一些所谓的大师分道扬镳,各行其道。纵然屋外风雨交加,他也要以独有的方式在心中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三
主流媒体曾经关注过宜兴紫砂乱象。指出制作的原料——紫砂,都有可能是假的;制作紫砂壶的大师,冒牌货甚多。紫砂壶只是一种日常生活器皿,其次才是工艺品。像顾景舟这样的大师,屈指可数。不要迷恋大师,大师只是一个传说。
吴小楣夫妇与来宾在陶艺馆内留影
吴小楣一向不喜欢外界称他“紫砂壶大师”,更不屑用各种手段去追求非真正意义上的大师之名。如果你认为他是“陶雕家”,他会乐于接受。为创作体育陶雕,他博览群书达5000余册,追根溯源,找到作品创作的史学支撑。他不乏书斋中的夫子气,像是一个在世俗中浸润的文人。
眼下,他正在为北京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创作一组陶雕。
我们和吴小楣短暂的接触,一见如故。观察他与任何人交流,脸上总是有着温和的微笑,善意由内而外。
他的艺术格言:藏一品良壶,续一份壶缘。这,已成为其精神标志。
我很欣赏《布衣壶宗——顾景舟传》中的一句话:风骨入壶,壶即风骨。在我看来,一直在遵从内心追求创作自由的吴小楣先生,就是知天乐命有风骨的隐者。
撰文/梁平 摄影/范素丽
校对 徐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