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编辑部的故事纸短情长,一个个闪亮的名字曾在《新潮》上熠熠生辉
2020-10-25 11:59:48

“这里有我的青春,这是我的文学之路开始的地方,这份情怀是在场的每一位‘新潮’作者、编辑共同的感受。”10月25日下午,“同澎湃 共青春——我与‘新潮’暨老编辑王劭90寿辰庆贺活动”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举行,《新潮》的作者、读者和编辑齐聚一堂,共同为新华日报文学副刊《新潮》的创刊元老王劭庆生。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晓青动情地分享了自己的写作生涯与这块文艺阵地的渊源。

与“文学苏军”密切互动

“从本期起,《扬子江》与《钟山》合并,定名为《新潮》,每逢星期六出刊。”随着秦继东、戴仲燕、傅秋源三位“新潮”编辑,诵读1984年6月9日的《新潮》的创刊词,打开了在场许多编辑、作者们的回忆闸门。

副刊是一张报纸的灵魂所在。1984年6月9日,《新华日报》副刊“新潮”由原先的《扬子江》副刊、《钟山》副刊合并而来,“新潮”的刊名由创刊元老王劭老师提议,寓意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人民精神和文艺创作方方面面的崭新面貌。新凤霞、汪曾祺、张海迪、陈忠实、冯骥才、曹文轩、艾煊、高晓声、陆文夫、赵本夫、范小青、黄蓓佳、叶兆言、周梅森、苏童、毕飞宇……这一个个闪亮的名字,都曾在“新潮”版上熠熠生辉。

“今天我们的相聚,既是为了给王老庆生,也是在追溯《新潮》文脉的过程中擦亮初心、薪火相传,把接力棒更好地传递下去。” 新华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顾雷鸣表示,江苏是“中国文学的王者之地”,《新潮》的发展一直和“文学苏军”的成长壮大“水乳交融”。“文学苏军”和《新潮》密切互动,见证着时代的进步、文学的发展。

“小青”的投稿信,黄蓓佳的“废稿”

文学期刊是文学爱好者学习的摇篮,当年《新潮》的青涩作者如今已经成长为当下文坛的著名作家。回看当年“小青”写给编辑王劭老师的信,让现场温情涌动。1982年2月20日在新华日报副刊上发表短篇小说《拂晓就在黄昏后》,父亲拿着那张印有她铅字名字的报纸,激动地到处给别人看的情形,范小青现在还记得。“回过头去看,当时的这篇文章很幼稚,我今天再看有点难为情,但在当时,它对一个年轻人的鼓励作用是巨大的。”

范小青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期刊未成气候,读者习惯于在报纸上看最新的小说,包括卢新华的《伤痕》等国内很多有影响力的小说都是在报纸上首发的。后来自己也陆续在《新潮》上发表了不少散文和杂文,也推荐身边不少优秀作者去投稿。如今社会文化非常多元,但对于文化的的引领和鉴赏能力的提高不能放下,文艺副刊坚守文艺的声音更是难能可贵。

许多记忆的片段重温来,令感动的泪水湿润了眼眶。回顾自己的文学之路,黄蓓佳特别感谢5个人,除了把她推进文学之门的父亲,也包括慧眼识珠的“新潮”首任编辑王劭老师。1973年8月13日,《新华日报》副刊版刊发了黄蓓佳的儿童文学作品《他们又长大了》。谁能想到这整整一个版的文字,是王劭从别的杂志社“救”回来的。原来,王劭听说杂志社“废”了一篇稿子,他就骑着自行车去把原稿要回来,一看:“怎么不能发?能发!”这位18岁的文学新星就是在编辑的精心呵护中茁壮成长。黄蓓佳总结,“每个人的生命都很奇怪,你也不知道自己一生究竟会碰上什么样的人。这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我想要不是偶然遇见‘新潮’,我也不可能成为今天的我。”

还有“万万没想到”的惊喜

”扬子江畔灯火,为你绽放笑颜,向星空发布一位园丁最美的诗篇:看新潮,不歇;听涛声,永远……”80岁著名诗人冯亦同带来为王劭庆生而创作的诗歌。1961年4月16日,新华日报副刊版发表了他的处女诗歌《宇宙的大街上》,奠定了他一生的文学之路。

汪曾祺研究专家陆建华还记得,当年投稿时,王劭给人感觉“外冷内热”,“每次送稿子过去,他也不多说话,看上去很严肃,但实际上他对每一位作者和桌上堆积如山的每一篇稿件都是真挚和真情的。”

著名评论家张永祎“万万没想到”,1988年5月18日,在新华日报副刊发表的影评《“<红高粱>”未酿出香醇的酒》后,掀起了那么大的波澜。他不仅接到了很多读者的电话、来信,支持他的观点,单位的领导看了报纸后,也觉得他文字水平不错,就调他专门从事文字工作,改变了自己的创作人生。

编辑、作者接力薪火相传

刚做完手术的作家刘丽明不便前来,委托扬子晚报文体专副刊中心主任陈申现场讲述了“一颗大白菜”的故事。1973年,在农村插队的知青刘丽明,一篇懵懂发表的《在车上》改变了她的人生。后来她抱着一颗大白菜来拜访王劭老师,让王劭很为难。多年后,当刘丽明也成了新华日报一名编辑,成为作者、读者接力文艺副刊薪火相传的佳话。

铅字印铸的时光记忆里,“装”着时代风华、社会变革和人们的心理、生活、思想、情感,而往来之间,那些编辑部的故事是那么纸短情长,绵延几代人。王劭老先生也与现场副刊编辑,分享了自己多年总结的编辑“锦囊”:所有来稿必看,绝不放过任何一篇;少用红墨水,尊重作者自己的文风和味道;编辑也要不断学习,了解当今的政治、经济形势,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重阳节之际,“新潮”三位编辑王劭、戴仲燕、顾星欣迎来共同的生日。当印有“新潮”字样和报纸版样的特殊定制的蛋糕,被推到三位寿星面前时,30后寿星王劭瞬间激动,心潮澎湃的50后寿星戴仲燕则即兴赋诗一首,“夕阳无限好,尤其爱黄昏。即使天黑了,怀念是盏灯”。和“新潮”同一年出生的“80后”顾星欣则代表年轻的“新潮”编辑表达:“我们一定会将‘新潮’的接力棒接好,让‘新潮’在新时代永远年轻,更加澎湃!”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