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记者的来意后,89岁的南京六合老战士林志洲拿出珍藏多年的布袋——他所有的证书和奖章都装在那里。布袋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八个字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这个布袋跟了我69年。”记者问他,您是哪支部队的?林志洲一口报出:24军72师216团一营一连。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20多天急行军进入朝鲜战场
林志洲1952年7月入朝参战。24军军长皮定均说,24军剿匪后很久没再打仗,这次赴朝不能坐车,要急行军,锻炼队伍作战能力。这样,林志洲便从辑安跨过鸭绿江,急行军20多天,到达朝鲜东海岸元山港。“我们每天急行军。刚开始的时候每天20多公里,后来提高到30多公里,最后40公里,走三天休一天。白天隐蔽,晚上行军。当时我们还背负56斤重的装备,一支79口径步枪,80发子弹,4个手榴弹,还有背包、棉衣等等。我们大多数战士脚底打泡,用针把泡挑了继续行军。那时候国家刚解放,我们士气高昂。抗美援朝能在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敌人的情况下取得胜利,就是靠的这股士气。”
林志洲在元山港待了近半年,主要负责抗击登陆美军。但敌人迟迟未来。到了1952年12月,上甘岭战役已进入阵地对峙阶段,志愿军司令部命令24军去接防。经过七天七夜的长途行军,林志洲到达上甘岭战区。“在进入阵地时走过的那个山沟埋的都是15军烈士,那个墓是一个接一个在路两旁,我们又愤怒又难过,发誓要为他们报仇,为国立功”。
军事史上一般认为,上甘岭战役在1952年11月25日就结束了。但是,敌人一直妄图反攻,而志愿军则要将他们打回谈判桌。谈谈打打,枪炮声也断断续续。上甘岭这个地方也是这样。
“我们24军接防不到8小时,就被美军发觉了,便抢先发难,一天内发动8次攻击,都被我们击退了”。次日早晨,敌军又以两个连兵力进攻,又被击退。敌军在一周之内,向1连阵地和纵深阵地发射2万余发炮弹。“炮弹在身边四周炸个不停,战友们的鲜血和着雨水溅到眼里,我根本就看不清敌人在哪里,就知道往前面冲,对着前面射击”。这次战斗,林志洲因作战勇敢,被提拔为副班长,荣立战斗三等功。
“4月份,敌我双方都没什么动静。但是我们发现,敌人占领的一块无名高地,是伸向我前沿阵地的一个‘楔子’,离我方阵地只有200米,威胁极大。必须拔掉这个钉子,后来我们就组织一个18人加强班,在夜间实施奇袭。”林志洲回忆,他们摸上去的时候,敌人正在休息,他们很快就端掉了敌人,“有一个敌人原先躲在工事里,逃跑的时候被我们发现了,我和班长几个人,同时拿枪对准了他,他老老实实地举起了手,后来一审问,原来是敌军一个副排长”。因为这一战杀敌英勇,林志洲被提升为班长。被部队报请战斗二等功。
5月1日,夏季反击战开始。林志洲所在的班,被组织到一个180人的加强连,攻打敌人的三号阵地。“这次还是晚上战斗,敌人也是一个连。我们一直往前冲,发现敌人就拿机枪扫射,发现工事就往里投手榴弹……”“我在搭救伤员回巷道时,卫生员发现我头上也有伤,正往外冒血,但那时候我已经不知道疼了。卫生员给我包扎了一下,指导员问我:你下不下火线,我坚决不下!轻伤不下火线!战斗打到第二天凌晨一两点的时候,指导员问现在三号阵地情况如何了,我又单独出去侦察地形回来做了汇报。这次我又立了三等功,并且火线入党。”
夏季反击战结束后,24军又参加了金城战役,最终迫使美军在1953年7月27日签订了停战协议。林志洲告诉记者,闻讯后,他们排的战士激动地跳出巷道,高喊着“胜利了”,冲到山下去,用空汽油桶烧开水,痛痛快快地洗了个澡。
难忘的问候:小鬼,还没死嘛
1954年7月,林志洲被保送到重庆第二步兵学校上学,半年后又被选去锦州第三航空学校学飞行,在空军一干就是29年。1983年1月,林志洲转业到了地方。因为有这样的生死经历,他转业时,对自己的工作,对爱人的工作,没提任何要求,只是说,有个工作干就行,在南京市机电设备公司(现在是南京朗驰集团)储运科支部书记兼科长的岗位上,他一干就是10年。
1993年,林志洲退休。林志洲常说,比起千千万万牺牲的战友,他是幸运的,“战争中没牺牲,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他记得在朝鲜战场上,一次去团里开会,首长认出他来,说:“小鬼,还没死嘛。”他说,这个战争年代特殊的关心和问候让他心里很暖。
林志洲还记得,他所在的班,一连三排九班,在上甘岭战役中,三场战斗下来,就只剩他一个了。“我有一个小老乡,比我小两岁,也牺牲了。参军的时候,他的父母拉着我的手,让我好好照顾他。在乡里挂的大红花,也是他帮我戴上的……我那个老乡的遗体都找不到了。牺牲的人太多了……”
林志洲现在一家养老院里,过着幸福的老年生活。但对抗美援朝那段浴血奋战的经历,他刻骨铭心。林志洲说,现在国家强大了,人民小康了,在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好,我们的生活和和美美,但不要忘记那些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牺牲的烈士,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和幸福生活。
校对 徐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