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名为“宝历风物——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展”的展览在上海博物馆举办,展品全为大唐年间一艘阿拉伯大帆船上的物品。公元9世纪的大唐宝历年间,这艘大帆船从中国出发,驶向波斯湾。但是很不幸,航行到赤道附近,也就是今天印度尼西亚的勿里洞岛一带,撞上了一块巨大的黑礁石,当即沉没。从此古船在海底沉睡了1100多年。一直到1998年,一家德国打捞公司发现了它,将它命名为“黑石号”。当“黑石号”沉船出水的时候,大家才发现这是一个巨大的宝藏:船上有各种陶瓷器、金银器、铜器、钱币、玻璃器、香料以及生活用具等大量文物,一共6万多件。而这些宝物的来源,都指向一个地方:晚唐的扬州。
特约撰稿 四海夕阳
黑石号复原模型
晚唐的一线城市:
“人生只合扬州死”
在黑石号出水的物品中,90%以上是陶瓷。而这些陶瓷来自于中国各地的窑厂,有河南的巩义窑、河北的邢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长沙窑等等。黑石号的船主是如何收集到这么多地方的产品呢?其实,不需要东奔西走,在当时的扬州港就可以一站式采购。今天的人们,提到一线城市必然是北上广深。而在公元八至九世纪的中晚唐,提到一线城市也有四个字:“扬一益二”。就是说,除了两京(长安、洛阳)之外,天下最繁华的城市,第一是扬州,第二是成都(益州)。当时的扬州是南方最大的工商业中心,全国最大的港口。
唐代的扬州本就是大江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旧唐书·苏瑰传》中说:“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苏瑰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是在武则天长安年间,那时扬州已是“富商大贾”集中之地。到了732年之后,裴耀卿改进水运法,东南漕运增加,又促进了扬州经济的发展。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北人大批南下,扬州人口急剧增加。再加上扬州又是东南贡赋集中之地,舟车相属,昼夜不绝,遂成国际性经济都会。朝中贵臣、各地长官也都在扬州置地,成为一时风气,以至于朝廷不得不在779年下诏“王公卿士,不得与民争利,诸节度观察使于扬州置回易邸,并罢之”。
张祜有诗“人生只合扬州死”,由此可见,扬州在中晚唐时期,繁盛已为天下冠。
黑石号出水唐代青花瓷盘
晚唐时期的扬州是中国外销陶瓷最大的集散地。比如中国最早的青花瓷片标本,发现于扬州的唐城遗址,并被认为是河南巩义窑的产品。而“黑石号”沉船上也发现了三件完整的青花瓷盘,这些瓷盘上的纹饰风格和烧造手法,与扬州出土的唐代青花瓷片如出一辙,证实了唐代已经烧制青花瓷,而且开始出口海外。
在“黑石号”沉船上,不仅有来自中国各地的陶瓷,还发现了29面中国铜镜。其中有一枚看上去并不精美的八卦纹铜镜,震惊了学术界。因为这面镜子外围有一圈字:“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戊戌十一月廿九日於扬州扬子江心百炼造成”,这正是考古学家一直在苦苦寻觅而从未发现的宝物——“江心镜”!
黑石号出水扬州江心镜
文献记载:唐代扬州是铜镜铸造的中心,唐朝人认为:铜镜经过反复冶炼、熔铸,会愈炼愈精。而每年五月初五,在扬州扬子江心炼成的“江心镜”,又被称为“百炼镜”、“水心镜”,则是镜子当中的极品,必须进贡给皇帝。根据《异闻录》记载:唐天宝三载(744年)五月十五日,也就是小说《长安十二时辰》故事发生的这一年,“扬州进水心镜一面,纵横九寸,青莹耀日,背有盘龙,长三尺四寸五分,势如生动”,玄宗皇帝“览而异之”。大诗人白居易专门写过一首长诗《百炼镜》,其中写道:
江心波上舟中铸,五月五日日午时。
琼粉金膏磨莹已,化为一片秋潭水。
镜成将献蓬莱宫,扬州长吏手自封。
人间臣妾不合照,背有九五飞天龙。
因为这种镜子铸造成本太高,唐德宗(779—805) 继位时,因提倡节俭而被罢去。“黑石号”沉船发现的这面镜子是目前唯一存世的“江心镜”真品。
铜镜的基本用途是映面照形,但古人还相信它具有预示凶吉、避邪免灾等神奇的作用。唐代日本僧人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当时出海远航,要用铜镜祭神。特别是扬州“江心镜”,古人认为它有神奇的魔力。《异闻录》里记载,天宝三载扬州进奉的“水心镜”在铸造的时候曾得到龙神的帮助,后来存放在皇宫大库。天宝七载(748年),秦中大旱,三月不雨,玄宗命道士叶法善向镜中龙祈祷,顷刻间天降大雨,至七日而止。“黑石号”沉船上的铜镜装饰有四神兽和八卦图案,似乎暗示着它也具有类似的特殊功用。“黑石号”船主大概也是希望借助“江心镜”的魔力,护佑自己旅途平安。
黑石号出水唐代长沙窑壶
民谚“波斯献宝”背后:
在扬州寄居的外国商人们
“黑石号”的主人是谁呢?从造船技术看,“黑石号”的船体没有使用中国发明的水密隔舱技术,仅用肋骨支撑,其船板也不用铁钉,而是用棕绳捆绑。在“黑石号”沉船出水文物中,有几件伊斯兰陶罐、中东的玻璃瓶等,应是船员的生活用品。种种迹象显示,“黑石号”不是中国船,而是一艘阿拉伯人建造的商船。
唐代中国是东方大帝国,阿拉伯是西方大帝国,两国往来必不会少。大批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打着“贸易朝贡”的旗号,沿着海路到中国。他们在扬州开设商店,销售海外物品。
关于这些扬州胡商,杜甫有诗:“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游。”可知扬州一带是当时商胡通商之地。
在扬州民间谚语中,也有两个专属词,一个是“波斯献宝”,一个是“别宝回子”。据史料记载,晚唐的扬州城中有几千名来自“波斯”(今伊朗)、“大食”(今阿拉伯半岛)等国的客商,他们垄断了珠宝、香料等高端奢侈品的生意。波斯人做生意喜欢把珠宝捧在手上与人交易,扬州当地人把这样的行为叫做“献宝”。又因为他们擅于讨价还价和眼光独到,扬州方言把这样的本事叫做会“别宝”。
在唐朝的史料当中,记载了很多扬州胡商鉴宝的故事。比如《太平广记》记载:唐代元和初年,苏州华亭县(今松江)陆四官庙前停泊了数十只盐船。夜里大雨过后,守船者忽见庙前光明如火,前往一看,是一颗直径寸许的珠子,光耀射目。到扬州胡商店里卖了几千贯钱。守船者问胡商:`“这是什么珠子?”胡商却不肯说。《广异记》里说,句容县的佐史,吃了上百斤生鱼片,吐出一物,状如麻鞋底。县令问遍医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于是派小吏带到扬州高价出售。有胡商要买,从一千文一直加到三百贯钱,仍然不卖。于是胡商随小吏到句容,县令问此是何物,胡商告诉他:此物是销鱼之精,也能销人腹中的块病。本国的太子患有此病,国王下令能治此病的,赏赐千金。于是县令卖给了胡商。
胡商在扬州除了经营珠宝及香料、药物之外,也兼营金融业。
由于胡商生意做得大、信誉好,很多富人把钱存在波斯店里,类似于现在的银行,取钱也非常方便。《太平广记》记载,有卢、李两位书生,曾一起在山中读书。后来李生弃文从商,经营橘子园,地方官吏经常过来吃拿卡要,导致李生没赚到钱,反而还欠下官钱数万贯。李生路过扬州阿使桥,偶然遇到了卢生,就将自己遭遇的艰难告诉昔日老友。卢问李欠官钱多少,李回答:“二万贯。”卢二话没说,顺手递给对方一根拐杖说道:“凭这个到波斯店取钱。”李生将信将疑地来到波斯商人开的店,递上拐杖后,胡商一看吃惊不小:“这是卢二舅拄杖,何以得之?”李生自然是一五一十地说明原委。店家不再言语,径直将二万贯钱给了李生。
唐代扬州出土波斯陶
救下大唐重臣:
扬州毡帽里的多元融合
在扬州的胡商有多少?《旧唐书·田神功传》有一个记载,说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宋州刺史刘展叛乱,青齐节度使邓景山进剿不利,引平卢节度使田神功讨叛,“(田神功)寻为邓景山所引,至扬州,大略百姓商人资产,郡内比屋发掘略遍,商胡波斯被杀者数千人”。知扬州一带确实聚集不少商胡。
从现有史料看,不少胡商已融入扬州当地生活,而他们的衣着打扮和生活习俗也传入了民间。如胡商头戴毡帽的习俗,不光对扬州居民影响较大,它还通过运河影响到宫廷和国内其他地区。“刬戴扬州帽,重熏异国香”成为晚唐时尚青年的标配。
这顶毡帽还曾救了大唐一位重臣。元和十年(815年),朝廷的二号人物、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监察部长兼司法部长)裴度正从自己的住处向宫中赶来,在半道遭到不明身份的歹徒袭击。裴度连中三刀,第一刀靴带被砍断,第二刀背部被砍中,第三刀正中裴度头部,裴度应声落马,摔入路边沟中。歹徒以为裴度已死,逃之夭夭。
可是裴度并没有死,他只是受了一点轻伤。因为他戴了一顶帽子,替他挡了最后这一刀。作为文官,裴度的帽子当然不是钢盔,也不是熊皮帽,而是一顶扬州毡帽。事情就是这样巧,案发前一天,老朋友淮南节度使李鄘刚从扬州给裴度寄了一顶毡帽,裴度非常喜欢,第二天便戴着它上朝。裴度挨刀之后,居然只留下几寸长的口子,休息了十天半月便伤愈了。
一千多年过去了,扬州虽不再是当年那个商贾云集的国际大港,但“波斯献宝”“别宝回子”这些词语流传至今,同“黑石号”文物一道,见证了唐代扬州在海上丝绸之路曾经的辉煌。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