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非常多。和重阳节、七夕节相比,中秋节还是一个小弟弟。秦汉时期,重阳节已相对成熟,而中秋节在魏晋南北朝时才初露端倪。在八月十五或八月初一,亲友们互赠礼物,但不是月饼,那会还没有月饼。他们互赠的是“明目囊”。
中秋赏月的前身和南京有关。《晋书》说:谢尚在做镇西将军时,一个秋夜和左右一起泛江赏月。也就是在这天,有个叫袁宏的在运租船上吟诵自己作的《咏史》诗,音辞都很好。谢尚听了大加赞赏,就邀他前来谈到天明。袁宏(又名袁虎)本孤贫,从此声名日著,后官至东阳太守。
这个故事发生在牛渚,就是现在的采石矶,当时归属南京管辖。这个故事在后世的中秋赏月诗中,作为典故频频出现。
而到了隋唐时期,中秋赏月习俗盛行,赏月成为中秋诗词中的常见题材。
大家都知道,月亮一月一圆。为什么中秋要赏月?学者刘扬忠认为,因为春月朦胧,夏天炎热,冬天严寒,唯有秋季天高气爽。三秋之中又数中秋最清和,月光最皎洁。唐代僧人栖白《八月十五夜玩月》曾写到:
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
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
看吧,一年十二个月,还是中秋夜这一天最适合玩赏月亮。
月中桂兔图(局部) 清·蒋溥
那么,古人中秋赏月,都赏些什么呢?
先说最常见的。一是嫦娥,“碧海青天夜夜心”这样的诗句流传千古,将嫦娥塑造成一个孤苦凄楚的怨妇形象。二是玉兔,“定知玉兔十分圆,化作霜风九月寒”,玉兔也成了月亮的代名词。
除此之外,还欣赏月亮的“亮”。元代张养浩在《折桂令·中秋》中,起手一句便是: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谁把月亮这面“飞镜”磨得这么光彩夺人呢,竟能照彻天地,山河上下!
清代诗人查慎行最夸张,他在《中秋夜洞庭湖对月》一诗中写到月亮升起的场景:
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馀丈。
月光射水水射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此时骊龙潜已深,目眩不敢衔珠吟。
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闪烁翻黄金。
月光太亮了,让湖中的骊龙为之目眩神移,大鱼的鳞甲都在月光中闪烁着金光。亮度几可与阳光比拟了。
但月光终究不能和阳光相比,在古人的心目中,月亮中有桂花树遮挡,所以它还是不够光亮。辛弃疾就在《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词中写: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要是把月亮中的桂花树给砍了,月光便会变得更加清亮吧。“人道是”,说明那会人人都这么认为。
现在我们都知道,月亮中的桂花树,其实是月球上的阴影。但大多数古人没有这样的科学认知,同时,在写诗作词时,寄托的是情感而非理性,也用不上这些科学认知。
月亮上面为何长了桂树,而不是其它的树呢?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民俗学专家尹荣方认为,古时有月桂,月月开花,便以月桂名之。月桂月桂,一词多义,便让人以为月中有桂。这是语言作怪。
桂菊山禽图(局部) 明·吕纪
对于月亮上的这棵桂花树,古人有许多奇思妙想。唐代诗人皮日休在《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写到: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将人间的桂子和天上的嫦娥联系了起来。而米芾的思绪更为奇妙。在《中秋登海岱楼》一诗中,他写到: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天上要是没有修补月亮的工匠,桂花树长这么大,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撑破月亮呢?
除嫦娥、玉兔、规划外,月亮上还有归属于另一神话系统的吴刚。他也是诗人常写的题材。清代诗人易顺鼎在《洞仙歌》写得非常好:
小庭坐久,忽流来凉月。如积千年万年雪。正软红地少,嫩碧天多,到此际、全没一丝儿热。夜寒谁倚树,梦影仙尘,玉斧吴刚感迁谪。吹笛上南楼,竟夕徘徊,有一种、秋心难说。待商量骑鲸水西头,倚云海苍茫,问他生灭。
“夜寒谁倚树,梦影仙尘,玉斧吴刚感迁谪”,中秋寒夜,谁倚着那棵桂花树呢?梦影仙尘,原是吴刚在感叹自己被贬谪。吴刚为何被贬谪?唐段成式是“始作俑者”,他在《酉阳杂俎》中写到: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有学者考证,吴刚之所以被贬谪,是因为他学仙归来后,发现炎帝的孙子伯陵鸠占鹊巢,与他妻子有私。吴刚暴怒,便将伯陵处以“雉经”的私刑(倒悬而死。雉,野鸡;经,绳索。集市上买卖家禽,仍会拿绳索捆绑家禽双脚倒悬着)。因此,吴刚被贬到广寒宫伐树去了。
古人赏月,其实除了赏以上这些之外,最常见的还是借景抒怀,用“月亮”来浇他心中块垒。“月亮”只是他们用以抒情的道具罢了。
苏轼在《西江月》中写: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这是苏轼贬谪黄州时期所作。内心悲苦如是。若理性一点想,人间悲欢离合,又关月亮何事?“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校对 王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