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9月30日讯(记者 杨甜子)9月25日下午,由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着力打造的“扬子招考讲坛”第二期在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顺利举行。江苏省教育考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王运来应邀作学术报告。报告梳理了科举制度发展的千年轨迹,并分析何以风行千年的原因得益于科举制度的政治调节、教育推动、文化传播、历史借鉴四大功能。报告全面系统阐述了为啥考、谁能考、如何考、考些啥等科举考试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让听众穿越千年依然可以对古代科举制度、科举考试有深刻而详尽的了解。
作者介绍:王运来,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史、高等教育管理、中国教会大学史、高等教育近代化研究。现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教育考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等。编著有《江苏高等教育的早期现代化》(专著)、《诚真勤仁 光裕金陵——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专著)等著作20余部,获得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第三届江苏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4次省级政府哲社奖。
科举是中国人赐给西方最重要的礼物,是第五大发明。先后经历了草创期(隋代)、确立期(唐代)、发展期(两宋)、中落期(元代)、鼎盛期(明清)、革废期(清末)等时期。
一、为啥考?
1.可以改变身份。家无读书子,功名何处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
2.可以光宗耀祖。考取功名而建的状元坊、进士坊、登科坊等成为社会风尚。
3.可以升迁快捷。升迁快,“白衣公卿”“一品白衫”“大红大紫”、乘龙快婿。
4.可以建功立业。唐代宰相,八成进士。宋仁宗朝,13科,鼎甲39人,34人位及公卿。明清翰林院为储相之地。
二、谁能考?
1.资格有限制。唐代限制稍严;宋随唐制;明不再限工商子弟、杂役;清限罢闲官吏、犯罪家族、倡优之家、守孝者。当然,限女性。
2.年龄无要求。尹枢70多高中状元,王维21高中状元,白居易17岁进士及第。宋代晏殊7岁中进士(童子科)。南宋陈修72岁中探花。蒲松龄19岁中秀才,72岁才成为岁贡生。
三、如何考?
唐代:分为常科和制科。武则天时代增加了武举。常科是指每年定期考试的制度。制科是指根据需要临时下诏考试的制度。常科生源主要有生徒(官办学校的学生)和乡贡(各地人自学或在民间私塾学成)。考试有三级,分别是乡试—省试—吏部试,吏部考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
宋代:三年举行一次。增设殿试,乡试—省试—殿试。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宋代有严格的保密级防范舞弊制度,如糊名、誊录、锁院、别头试等;还有严格的考绩升迁制度——勘磨制度。
明代:三级:乡试—会试—殿试。解元、会元、状元,称“连中三元”。
清代:四级: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太平天国时期有乡试、县试、郡试、省试、天(京)试。
四、考些啥?
1.考试科目。唐代科举常科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宋以后以进士科为主。(进士科,注重诗赋)
2.考试大纲。隋唐五经为主,宋后四书担纲。
3.考试方法。主要有帖经、墨义、策问、诗赋四种。
4.明清八股取士。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固定段落组成,句型、字数都有规定,故称八股文。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为正文,两两对偶。限300字、500字、700字。
五、科举制的意义
科举制的创立,标志着封建时代选士制度的完善。它面向社会,不拘门第,公开考试,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因而,极大地调动了中小地主读书的积极性,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科举制何以风行千年?主要得益于它的政治调节功能、教育推动功能、文化传播功能、历史借鉴功能。
六、科举制的弊端
1.程式化的考试。
2.凌驾学校之上。
3.考试舞弊请托。
4.不能公平取舍。
5.控制卧碑中人。
6.强化男尊女卑。
校对 李海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