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年前的今天,“九一八”事变发生。这是十四年抗战的开端,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先声。事变发生后,许多作家用小说杂文等不同文体来表现它,如张恨水《九月十八》,鲁迅《九一八》等。当然,在1930年代,也有人用旧体诗词来记录它。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李鹤,“九一八”战事的参与者,后任滦州陆军第二十旅旅部少校书记官。事变发生后,东北军节节败退,他在《军中杂诗》中记录了下败退的场景以及愤懑心情。
令潜刁斗夜移营,大野茫茫放辔行。
万树萧森银汉耿,一天明月马蹄声。
这是9月19日夜,东北军败退康平时所作。刁斗,古代军中所用。白天可用作炊具,夜间用来警戒报时。
血雨腥风阵阵侵,天颓日死昼阴阴。
尧封脔碎遗民绝,沧海非深此恨深。
这是东北军败退彰武时所作。血雨腥风、天颓日死,无论是当时的战争情况,还是天气情况,都让人感到颓萎。尧封,传说尧时命舜巡视天下,划为十二州,并在十二座大山上封土为坛以作祭祀。这里指神州大地。“沧海非深此恨深”,国土为日寇所侵,生灵涂炭,到了灭绝的境地,又怎能不恨。
这支东北军在败退后,在12月左右入山海关。对于放弃抵抗,败退关内,军人十分愤懑,李鹤写道:
冰满凌河雪满山,金牌十二檄军还。
乌骓蹴踏如含恨,明月迟回懒入关。
“金牌十二”用的是岳飞的典故。这里指的是“不抵抗命令”。这里要说明的是,近年来,随着档案解密,我们知道,“不抵抗命令”是张学良所下。但他之所以下此令,却是和蒋介石密切相关。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史部教授李东朗便认为,虽然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没有下达过不抵抗指示,但张学良的不抵抗命令,却是对蒋介石相关指示的实施。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挑衅和进逼,张学良两次密电蒋介石:“日本推展其大陆政策,有急侵满蒙之意,……吾人自应早为之计。”而蒋介石的答复是,东北“官民须协力抑制排日运动,宜隐忍自重”,向张学良强调:“此非对日作战之时”。同时,蒋介石7月23日公开宣示的“攘外必先安内”方针,8月4日要求国民党中央对民众反对日本暴行的运动“应取慎重态度,免为日方借口”的电报,9月南京陆海空军总司令部给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的“此时应以镇静态度相待,万不可轻率行事,致启战端”的密令,都应该深刻影响了张学良九一八事变时的决策。
“乌骓蹴踏如含恨,明月迟回懒入关”,乌骓马踢踏着像是含恨一样,明月都迟疑、犹豫着“懒”入关,更何况那些保家卫国为己任的军人呢?!
日寇侵占沈阳城后,耀武扬威地站在城头,悬挂起日本国旗。 新华社
对“九一八”事变,最著名的一首旧体诗,是马君武所写:
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当行。
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然而,诗中的史实其实都是错的。9月18日当天,东北军政要员在北平为辽北大水灾救灾基金筹募举行义演,张学良邀请英国公使蓝浦生夫妇在北平前门外中和戏院,观看梅兰芳为赈灾义演的京剧《宇宙锋》。据国民政府中央监察委员兼任司法院副院长张继的秘书盛成回忆:“张学良也去了戏院,包厢就在我们旁边。正看戏时,东北来了急电。因为张学良下令任何人不准进他(的)包厢,结果送电报的人找到了我们这儿。”原来,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荣臻从沈阳打来长途,有紧急事项报告。张学良听闻立刻辞别蓝浦生夫妇,返回协和医院(张学良自五月二十八日起,患重伤寒症,入协和医院治疗,直至九月上旬,病始痊愈,但因身体过于羸弱,仍在协和医院休养)。
这里既无朱五也无胡蝶。但马君武这首诗流传甚广,许多人都听信了,有一首旧体诗起手便是这样写的:
可怜歌舞弃金城,边月仍圆岁月更。
我自年年歌当哭,旁人错认绕梁声。
金城,坚固的城池。如同上文所说,起手这句在史实上是不对的。但从整体看,这是一首好诗。江月年年望相似,边月仍圆,但岁月不居,世事更易,东北却已沦陷了。“我自年年歌当哭”,其实,不光是诗人,面对日寇的入侵和暴行,不知多少华夏儿女长歌当哭,梦魂夜夜到幽州。
“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占了沈阳,到次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曾在东北创办辅华中学及《吉林日报》的钱来苏,写下《“九·一八”国难后有所见闻,愤而赋此十二首》。其中一首写到:
中原谁奋鲁阳戈,龙塞犹闻马伏波。
莫道孤军难破敌,黄炎声价已增多。
鲁阳戈,是春秋时典故。传说周武王讨伐殷纣王,周武王的部下鲁阳公愈战愈勇,敌人望风披靡,但眼看天色已晚,鲁阳公举起长戈向日挥舞,太阳又倒退三个星座,恢复了光明,终于全歼敌军。后来便以“鲁阳戈”形容力挽危局的手段或力量。
龙塞,边远之地;马伏波,指东汉军事家马援。声价,这里的价是“介”,虚词无意义。
煌煌中国,谁能力挽危局?即便是在边远地区,也能听到一些有能力的将军的名字。不要说什么孤军奋战难以破敌,抗战的声量已越来越大了。
貔貅十万气何雄,角逐中原诩战功。
三字误人不抵抗,坐教胡骑遍辽东。
这也是钱来苏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他写出了国民党军队夸功中原,只知安内不知攘外,以及因“不抵抗”而致日寇在辽东之地肆意跑马的愤怒。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之一部。 新华社
著名植物学家胡先骕在《九月十八日感赋》中写到:
十载沉沦左衽中,不堪化鹤认辽东。
牵丝孰与孱汗计,击楫惟应祖逖同。
填海冤深伤怨魄,移山功巨赖愚公。
白山黑水英灵在,一夕从看汉帜红。
胡先骕写这首诗时,东北沦陷已十年。“填海冤深伤怨魄,移山功巨赖愚公”,用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典故,激励大家坚持抗战,终有一天能看到中国的旗帜遍插在白山黑水之中。
这个日子并不遥远,四年之后,日本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抗战胜利。国人欢庆,鞭炮齐鸣。马叙伦难耐激动之情,他在《八月十日夜闻日本乞降》中写到:
月甫生明夜未阑,欢声直上白云间。
八年虏马崩腾甚,终见降旗百尺竿。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直到1945年9月9日,日军在中国战区签字投降。14年抗战栉风沐雨,艰苦卓绝,这是中华民族最悲壮的史诗。中国在这14年中,以3500多万军民伤亡的代价,赢得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参考资料:
1)《“九一八”文学旧体诗词初评》,辽宁大学学报2007.11,作者 薛勤(辽宁社科院副研究员); 2)《诗壮国魂 中国抗日战争诗钞 》袁行霈主编;赵仁珪执行主编 中国青年出版社; 3)《抗日战争若干认识之辨析 》李东朗 北京日报2020.9.7 ;4)《“九·一八”之夜张学良在干什么? 》李书文 北京日报2018.9.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