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师说新语 | 崔敏:大学录取通知书,离开父母的辞别信!请珍惜和父母相处的日子
来源:紫牛新闻
2020-09-16 20:32:04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辅导员  崔敏

录取通知书是大学报到的通行证,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同时,也意味着孩子们要离开父母的怀抱,奔向未来,逐梦大学。高兴之余,录取通知书也成了离开父母的辞别书。这一份辞别书,带来了喜悦与伤感,也意味着和父母朝夕相处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12年的寒窗苦读,让你们迈入大学,开启人生新征程;父母18年的守护与陪伴,让你健康、顺利地成长;这18年里,无论风风雨雨,无论酸甜苦辣,父母想方设法为你们披荆斩棘,保驾护航,你们已经成为父母生活的一部分,你们一举一动都在牵动着父母的心。马上你们和父母即将迎来分别,你们到大学里逐梦未来,施展才华,这也意味着父母在慢慢适应缺少你们的生活。

开学迎新的一幕幕感人场景经常在脑海里面展现,母亲为孩子们收拾好床铺,打扫好房间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宿舍;父亲肩上扛着一大包行李,看不出一丝的倦意;父母离开之际,千叮咛、万嘱咐的唠唠不断,才不舍地离开校园。

适应大学生活的你们:父母离开之后,你们会有些许的孤独感、随着时光推移,同学之间互相熟悉,你们这些感觉会渐渐消失,你们在逐渐适应大学生活,也是在适应离开父母的生活。此时,大多数学生对父母的依赖和关心也会越来越少,甚至出现完全忽视父母,只有等到缺钱了、委屈了之后才会想到给父母打个电话。

适应没有你们生活的父母:送完你们之后,父母回到家中,以前三口幸福之家突然少了个开心果。父母也会感到内心失落与空虚,父母也在适应生活中突然缺少你的生活,虽然你在的时候,他们忙忙碌碌,但是突然而来的闲也会让父母手足无措,内心极度担心。担心你们在大学是否适应、担心你们在外面是否吃得好,睡得香,担心你们是否能够好好学习不浪费时间。父母虽然不在你们身边,但是他们时刻关注着你们,关心着你们的一举一动。

榜样的他:有个大学同学,每天下午5点半左右准时给父母电话。每次就是嘘寒问暖的几句问候,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也成为父母的一种期待。每每和这个同学聊天,总会好奇地问他几句,他的一句回答,现在一直刻在我心底:“爸妈每天都在等我电话,我如果不给他们电话,他们会着急的”。从一开始的极度不理解到现在特别的支持,可能就是几句问候,听听父母的声音,听听儿子的抱怨,却充满了家庭的大爱。

你做了多少?作为大学生的你们,是否在父母劳累后送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送上自己的祝福,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句安慰的话语,他们为我们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们又何曾记得他们的生日,体会他们的劳累,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条条皱纹。此时的你,做了多少呢?

实用小建议:感恩之心就是每天花几分钟和父母煲一碗电话粥,现在的视频聊天非常方便,也不要总是说自己的事,也要关心父母的生活,特别是和父母分享他们感兴趣的事;感恩之心是你放假回家给父母带的土特产;感恩之心就是你拿到奖学金,第一时间和父母分享喜悦,给父母买个贴心的小礼物;感悟之心就是你陪父母唠一下午嗑,是你给父母的揉肩捶背;感恩之心就是你健康成长,让父母无忧无虑的生活。

其次,作为大学生,一定要努力学习,当前学习还是你们最主要任务,比起上述的尽孝方式,父母最希望的还是看到我们学有所成,我们优异的学习成绩是对父母最大的安慰。

最后,一年带她们去检查下身体,毕竟年纪大了,身体就越显得重要了,一定要尽可能地关心父母的身体状况,父母的生日一定要记得,就算没有礼物,发个信息打个电话他们也会很开心,人生的第一份工资一定要交给他们,我相信你的父母会好好收藏的。

尊重父母、理解父母、做体贴的事,爱是理解与包容,父母对你如此,你对父母亦应如此。孩子们,想想,当你们在即将离开父母之时,你们步入了新的征程,随着你们的成长,父母也慢慢变老,记住,你们在适应着大学新环境,父母则在适应着没有你们的生活。

倡议:你们现在是大学生,还没有工作,物质上我们没有能力帮助父母太多,但是精神上我们一定要替父母排忧解难。请记住爸爸曾经也是个小男孩儿,妈妈曾经也是个小女孩儿,父母辛苦!我们要记住尽孝不能等!能力不分大小,有能力就去做!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父母就是你最应该供奉的大佛。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琐碎的小事而对父母心生怨恨,甚至是对父母实行冷暴力,在此希望大家放下对父母的偏见,人无完人,你要记住,只要是精神正常的父母就一定是爱你的,只是爱的方式不一样而已。很多人都有和我类似的心理,虽然已经懂得感恩,也想回报双亲,也有很美好的蓝图,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时间不允许、生活条件不允许)而搁置。希望我们不要再等等了,我们有时间等,父母没有时间等;等到我们有能力的时候,父母是否还依旧健康?所以,尽孝,请务必趁早,不要让拖延症发酵成为你一辈子的遗憾。

校对 李海慧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