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苏东坡大展中,有一幅黄庭坚的字《君宜帖页》,可与苏东坡几幅书法作品对看。倒不是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而是苏黄二人曾对对方的书法有过一番戏谑式的酷评。
君宜帖页
宋人笔记记载:东坡尝与山谷论书,东坡曰:“鲁直近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山谷曰:“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 二公大笑,以为深中其病。
山谷是黄庭坚的号,鲁直是他的字。这段话是说苏东坡认为黄庭坚的字太瘦,像树梢上挂蛇,黄庭坚则觉得苏东坡的字又太扁,像石头压蛤蟆。
尽管黄庭坚这么说,其实他本人对苏东坡的书法是很喜欢的。
“前夜与黄鲁直、张文潜、晁无咎夜坐。三子翻倒几案,搜索箧笥,偶得之,字半不可读,以意寻言,乃得其全。文潜甚喜,手录一本遗余,持元本去。”这是苏轼的文字记录,说他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三人夜坐,结果这三个熊孩子翻箱倒柜,偶然翻出苏东坡的一幅词作,《黄泥坂词》,字大半不认识,但以词意揣测,竟都猜对了。张耒特别高兴,手录一本留给东坡,原作强行带走了。
黄庭坚还学过东坡的字。苏东坡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1089年三月,“黄鲁直学吾书,辄以书名于时,好事者争以精纸妙墨求之”,其中有人便以承宴墨求书,被东坡夺了去。
而对自己的书法,苏东坡也颇为自信。因其字用笔丰腴,结体圈肥,常被讥为“墨猪”。东坡为自己辩解: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
短长肥瘠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诗写得很没有韵味,更像是自辩小论文,但胜在态度鲜明,将自己的主张都说明白了。
黄庭坚的《君宜帖页》一般认为是写于戎州(今宜宾),这幅帖页因是宿醉未醒之时所作,所以笔画略显颤抖衰颓:
昨夕赴君宜家饮,为诸子虐酒,大醉不能语。今日头犹岑岑未醒,净人颇能道吾友过顾之详,感愧感愧。经昔万福,今早不须吃粥,便告过此同一钵?饭,仍携新斫七弦来一洗病耳。如何如何?德舆贤友足下。东坡诸书一借。
君宜,似为王君宜,戎州贬所官员。帖中告知好友德舆说,昨晚到君宜家饮酒,被他几个孩子灌醉,连话都说不清楚了。今天宿醉未醒,头还晕晕的。在寺中服劳役的一个人告诉我说你来找我,说得很细致。这让我感愧万端。今早不用吃粥,到我这来一同吃个?饭,仍带着你新置办的七弦琴来,东坡的书帖也一同带来。
?饭是宋代一种烹调方法,在汴梁很风行。《东京梦华录》有记载:“血肠、鲜脯、?冻鱼头。”
(传)刘松年作西园雅集图局部,左五持扇而立者为黄庭坚
黄庭坚之所以被贬至戎州,和苏东坡也有点关系。
1078年,黄庭坚心慕苏东坡,曾拿着两首诗和一封信函,请舅舅李常转交给尚在徐州任职的苏东坡。这样,苏黄二人有了书信来往。
但不过一年,乌台诗案案发,在案件审理中,苏东坡被迫说出与自己有讽刺文字往来的人数、姓名,其中就提到了黄庭坚。最终,黄庭坚因涉案轻微,被罚以铜20斤。
黄庭坚为家中次子,父亲希望他能像宋真宗时鲁宗道那样刚直忠正,所以为他取字“鲁直”。黄庭坚幼年早慧,读书“五行俱下,数过辄忆”。舅舅李常考较他,大为惊奇,称他有“一日千里之功”。但1058年,黄父突然去世,15岁的黄庭坚便只得跟着在宣州做官的舅舅到淮南游学。在扬州,他认识了舅舅的朋友孙觉。孙觉很欣赏他,招他为女婿。1067年,黄庭坚考中进士,任汝州叶县县尉。1085年以秘书省校书郎入京,后任《神宗实录》检讨官,著作佐郎。
到了元祐初年,王安石变法失败,苏东坡回朝任中书舍人。苏黄二人才有机会第一次见面。当时,黄庭坚送了一方洮河石砚给苏东坡。
此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少游等后起之秀,在学士院考试中一同被录取,那届的主考官正是苏东坡。他们常聚于苏东坡门下,故有苏门四学士之说。
苏东坡对黄庭坚诗文十分称赞,他曾说:“每见鲁直诗文,未尝不绝倒。然此卷语妙,殆非悠悠者所识能绝倒者也,是可人。”
黄庭坚随苏东坡诗酒唱和大致有六年时间,之后便因母亲去世而扶柩归里,而这时东坡也不堪政治斗争自请外放。
待新党再次上台,元祐党人遭到清算,黄庭坚舅舅李常、岳父孙觉都和苏东坡有旧,黄本人更是名列“四学士”,可以想象当时黄的处境。章敦、蔡卞等人找出黄庭坚几年前修撰的《神宗实录》,摘录千余条,上纲上线,诬以不实之辞。黄庭坚被命赴京勘问,而刚好,此时苏东坡被贬惠州,两人于7月在彭蠡相遇,聚了三日才散。这是两人最后一次见面。
之后,黄庭坚进京。经审查,千余条构陷罪证所剩只有三十二条。黄庭坚再辩亦无益,最终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但又有人认为他去的是好个地方,诬他枉法。后因避亲属之嫌,再移至戎州。《君宜帖页》正是写于此时。
这一时期,苏黄贬居两地,相隔千里,或书信往来,或追和旧作,斑斑点点,俱见诸集中。
在戎州,黄庭坚还发现多年前东坡写给叔丈王庆源的一封信,他在后面题字:
“东坡道人书尺,字宁可珍,委顿人家蛛丝煤尾败箧中,数十年后,当有并金悬购者”。
苏东坡去世后,黄庭坚无限悲痛,悬其像于室内,以弟子礼奉之终身。
黄庭坚还曾梦见东坡在寒溪西山之间,黄庭坚诵《寄元明觞字韵》诗数篇,“东坡笑曰:‘公诗更进于曩时。’因和予一篇,语意清奇。予击节称叹,东坡亦自喜”。感念之情如此深远,让人扼腕长叹。
黄庭坚临东坡海棠诗卷
宋人汪应辰评价黄庭坚:“闻之前辈,鲁直疏通乐易,而其中所守,毅然不可夺。”说其性格爽朗平易,但心中有所坚守,倔强处三军不可夺。
黄庭坚从1094年被贬,到1105年死于宜州贬所,前后十余年,颠簸于数个穷僻之乡,虽不免有消沉之时,但总体上看,黄庭坚很是超然。《豫章先生传》云:“……责授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命下,左右或泣,公色自若,投床大鼾,即日上道,君子是以知公不以得丧休戚芥蒂其中也。”
在1100年,徽宗即位后,起用黄庭坚,任太平州知州,但上任仅九天便被罢免。权臣赵挺之唆使他人呈上黄庭坚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次被除名,送至宜州管制。早年,苏东坡在京时,曾推荐黄庭坚任职,也为赵挺之所拦。黄庭坚与赵挺之素来不睦。赵任德州通判时,推行市易法,遭到黄庭坚的抵制,在公文中多有讽刺之语。苏东坡说,赵黄当时“公文往来,士人传笑”。
受到这样的打压,黄庭坚也是没有低头之意。看他写于贬谪时期的词作,“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曲”,依旧雄风万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主要参考资料:
乌台诗案新探 李裕民 宋代文化研究 2009.2
苏轼与黄庭坚交游考述 杨庆存 齐鲁学刊 1995.4
黄庭坚全集杂考 陈志平 黄庭坚研究论文选 200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