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报消息”堪比新媒体,为记者通讯员、卖报小哥提供就业,还养活了抄报纸的
来源:紫牛新闻
2020-09-11 15:11:39

最早的中国传媒是什么样子?第一张报纸长啥样?“小报消息”广为流传,提供了卖报小哥和抄报人等就业渠道……紫牛新闻周岁生日之际,第十五届中国传媒年会在南京召开,吸引众多传媒大咖寻策问道,纵论媒体融合发展。说到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中国古人已经迈开步子,本期紫牛新闻《侯教授的文化简史》就请青年文化学者侯印国来说说中国古代报纸的变迁,古代传媒文化中的一些趣事和细节。

政府走街串巷征集,传媒始于歌谣?

我们可以想象在文字发明之前,人们已经开始歌唱。不少学者觉得这些歌声,其实就是文学的起源。《淮南子·应道训》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在上古时期,扛着大木头的劳动者,前面喊唱“邪许”,后面的人跟着响应,这就是一种激发力量的歌曲。实际上,早在周代,传说子夏所作的《毛诗大序》,就已经提出,人类有语言就有诗歌,诗歌最早总是和音乐舞蹈相伴随,这在《礼记》中也能找到相关的记载。

侯印国认为,对于传媒来说,周朝直到秦汉时期,歌谣以及政府对于歌谣的征集,无疑是一种值得关注的形式。如果按照学者们对于传媒富有争议的各种定义来看,将其视为最早的传媒形态也未尝不可。在林语堂先生上个世纪30年代出版的英文著作《中国新闻舆论史》里,他甚至认为古代的采诗,完全可以看作是报纸的先导。

这种“王官采诗”制度的产物之一就是《诗经》。根据《汉书·食货志》,周朝设有专门的采诗官,采集民歌,整理后给天子看,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诗经》中大部分诗歌都出于此。事实上,类似的行为商朝可能就已经出现了。根据《尚书》的记载,这种官员叫做“遒人”。《书·胤征》:“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而《左传》则引用《夏书》说:“遒人以木铎徇于路”,汉代人的注解说:“遒人,行人之官也……徇於路,求歌谣之言。”每年的春天,遒人摇着一个类似铃铛的乐器,到民间走街串巷传达政务新闻,同时也顺便采采民风,追寻“歌谣”。

和杨贵妃同期的唐代报纸长啥样?

说到中国最早的报纸,侯印国说,中国学者普遍认为唐代的《开元杂报》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官方报纸。方汉奇先生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第一条就是公元713-741年间的《开元杂报》。这份和杨贵妃同时期的报纸长什么样子呢?

大概在公元851年,晚唐学者孙樵见到了一批开元年间的报纸,大概有数十幅,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百多年前的古董了,所以觉得很新奇的他,就写了一篇文章把他看这批报纸的前因后果记录了下来,根据他的描述,我们知道这种报纸是“按日条事,不立首末”的,其内容大都是国家大事,“略曰:某日皇帝亲耕藉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安北奏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宣政门宰相与百僚廷争一刻罢。如此,凡数十百条。”这有点像我们今天报纸上的短篇要闻,就有点像扬子晚报的“短新闻”板块,在这里可以快速浏览到前一天到底发生了哪些大事。

这种报纸不仅有手抄件,还有雕版印刷而成的,这就更符合大众传媒的特征了。根据孙毓秀《中国雕版源流考》所发现的资料,“近有江陵杨氏藏有开元杂报七页,云是唐人雕本,页十三行,每行十字,字大如钱,有边线界栏,而无中缝,犹唐人写本款式,作蝴蝶装。墨影漫漶,不甚可辨。”这些报纸一直保存到了民国,而为孙毓秀所知所见,但其下落已经不明了。

侯印国表示,我们曾在前面的专栏文章中提到过,目前能看到最早的唐代报纸实物,是公元876年,也就是唐僖宗乾符三年,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首都长安的一位姓南宫的进奏官,给他发回的一份进奏院状,主要介绍了当年新年前后的一些大事。这份报纸是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目前收藏在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另外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图书馆还收藏有一份稍微晚几年的报纸,是公元887年,也就是唐僖宗光启三年的进奏院报。目前唐代的报纸实物,我们发现的就只有这两份,统称为“敦煌进奏院状”。

宋代“小报消息”满天飞,堪比“新媒体”?

当下,主流媒体经过多年培育打造,从而拥有强大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在古代,朝报和小报都各自拥有受众。侯印国说,我们经常用“小报消息”来形容未经证实的新闻信息,其特点往往是捕风捉影、真真假假。清代大学士明珠的儿子揆叙,有感于当时小报横行,曾经上奏折说“近闻外省塘报,故摭拾大小事件,名曰‘小报’,骇人耳目。请饬严禁,庶好事不端之人,知所儆惧。”这位严厉打击小报的揆叙,死后谥文端,这是挺好的谥号,但到了雍正二年,死了好几年的他被削谥,墓碑改镌“不忠不孝阴险柔佞揆叙之墓”。

小报的风行并非清代才有,实际上早在宋代,小报就成为传播新闻的重要形式了。宋代学者赵昇在《朝野类要》中记载当时的报纸有边报,有朝报,还有小报,其中“朝报日生事宜也,每日门下后省编定,请给事判报,方行下都进奏院报行天下。其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衷私小报,率有漏泄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

朝报是宋代封建士大夫了解政治时事的重要媒介。不少人在书信来往中谈论邸报内容。范仲淹《致朝魏公书》说:“顷接邱报,某有恩命改职增秩,诚为光庞”。王安石曾以邸报为题材入诗,作《读镇南邸报诗》。著名诗人苏东坡也记下了他当时读报的闲适生活:“坐观邸报谈迂叟,闲说滁山忆醉翁”。

大家对新闻有急切的需求,催生了小报和“新闻”这个词的诞生。这种小报历经封禁,始终不曾断绝,明清文献中都有提及,清王士禛在他的学术笔记《池北偶谈》中提到当时的小报也叫小贴。

朝廷的进奏官,地方政府机关的中下级官员、士大夫和经书肆印刷者,在北宋社会动乱之际,挺身而出创办小报,成为我国民办报纸最早的发行人。有些人接受小报的委托,在大内(皇宫)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等中央一级机关,以及寺、监、司等政府衙门打听新闻,称为内探、省探、衙探。他们有的人“专以探报此等事为生”,类似后来专职跑机关新闻的记者,当然,也有一些人是业余兼职的“通讯员”。

因为小报影响力惊人,北宋南宋都一直在加强对它的管制。在《宋会要辑稿》可以看到宋仁宗时期经常有当局查封小报的记录,比如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就有规定鼓励大家举报私自发行小报者,“听人告捉,勘罪决停,告者量与酬赏”,如果举报被查明属实,会有一定的奖励。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时规定,“近闻不逞之徒撰造无根之语,名曰小报,转播中外,骇惑听闻。今后除进奏院合行关报已施行事外,如有似此之人,当重决配。其所受小报官吏,取旨施行。令临安府常切觉察,御史台弹劾。”我们根据《宋会要辑稿》做一个简单的统计,对于举报者的奖励,宋哲宗时一度赏缗钱十万,宋徽宗时一百贯到一千贯,南宋高宗时则为两百千,宋孝宗时则为三百贯。

“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的进士周麟之,言辞雅驯,曾经出使金国,金主非常欣赏他,请他吃牛头肉,他偷偷把牛头密封了带回杭州,献给皇帝,当时大家都叫他“牛头公”。周麟之写过一篇文章叫《论禁小报》,可能是中国第一篇传媒论文。

除了卖报小哥,“抄报纸”也曾是热门职业

侯印国表示,过去,邸报类似政府文报的抄件,只要一个邸吏便可以完成全部抄发任务,邸报还不是独立经营的新闻单位。而小报则不然,它独立经营,有自己的编辑、记者与发行人员,具有近代报刊的特点。有人认为宋代小报的出现,使我国古代新闻事业进入一个新阶段。

我们总觉得古代没有商业报刊,实际上从宋代开始,就有不少销售型的报纸。侯印国表示,小报,实际就是商业驱动的媒体。虽然史料上没有留下当时购买小报的价格,但当时已经有专门销售报纸的行当,甚至有类似报刊亭的铺面了。南宋《武林旧事》卷六的“小经纪 他处所无者”这一条记录了不少当时杭州的新兴行业,其中有很多宠物行当,比如“猫窝”这个行当,是专门卖猫窝的,“猫鱼”这个行当是专门卖猫粮的,“卖猫儿”这个行当是做宠物猫交易的,“改猫犬”则是给宠物猫狗做美容的。

这个记录还提到专门卖报纸的行当叫“供朝报”,就是出售朝报。他们销售的报纸,名义上是朝报,但实际上往往是私自发行或抄录的小报。应该说民营商业媒体,在这个时候已经出现了。南宋学者黄榦给朋友的信中说:“榦昨日得相识录示小报,知已被予祠之命,乃十二月十七日防挥,今日邸吏发报状尤分明。”传抄的小报中的消息比官方的邸报要来的快。

在此之后,历代都有商业媒体。明代中叶以后,政府默许民间自设报房,公开出售报纸。这种报房类似今天的报社,大多设在北京,所发行的报纸通称《京报》,开始印有报头。这种报纸的核心追求就是牟利,所以报房出版的报纸,可以公开叫卖和接受订户,而且以订阅为主,读者所付报纸费是它的主要收入来源。印制的报纸之外,还有人抄写报纸发售盈利的,并成为一种职业。明神宗万历十年,户部尚书张学颜写过一个提奏,提到当时的北京有一种职业就叫“抄报行”,是当时北京一百三十二的行业之一。

和宋代政府反对小报不一样,明清政府大部分时期都不反对民间办报,小报风行,以刻发报纸为业者为数不少。明清之际的学者姚廷遴在他的日记《历年记》曾经记录了一个很有意味的细节:“忽报沈伯雄来,觉怆惶之状,手持小报云:四月二十五日,闯贼攻破京师,崇祯帝自缢煤山等语。叔祖闻之大惊,大伯、二伯俱失色无措,遂收拾杯盘,斟酌避难。不一日有大报到,民间吽闻。”李闯王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尽的消息,最早是就是通过小报传到士人手中的。

明朝末年,北京报业已经非常兴盛,甚至出现专门送报纸的行当。祁彪佳在他崇祯五年的日记中,就提到他的外甥何光烨,就专门在北京以送报纸为业,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留下姓名的卖报小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