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礼泉县发布的一则高达100万赏金的悬赏通告在网络上引起轰动。据媒体报道,2010年4月3日,唐肃宗建陵东门遗址的一对石狮子被盗,至今下落不明。为追回这宗文物,当地有关部门先后悬赏10万、20万征求线索,近日更是将赏金提至100万元。
本期“史说”,我们邀请到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王双怀,为我们讲解唐陵的故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石狮子被盗惊了网友
在陕西礼泉县发布的这则悬赏通告里,记者注意到,这两尊石狮子,为石灰岩质,四足与底座连成一体,高约1.5米,长约1.3米,胸宽0.8米,每尊重约2吨。如此庞大的规格和吨位,怎么会这么轻易就被偷盗的呢?不少网友有此疑问。
其实,规格庞大、吨位较重的文物被偷盗不止这一例。比这对石狮子的规格和重量更为“宏伟”的武惠妃棺椁也曾被偷盗运送出国。武惠妃是这次丢失石狮子的建陵主人唐肃宗李亨的母辈,是唐玄宗宠爱的妃子。
而对于偷盗的手段,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一位副研究员在他的个人微博分享了他所知道的一个故事:上世纪九十年代,一辆工程车在上海著名龙华寺门口起吊石狮子。所有的路人都以为是市政维护。可在起吊时石狮子发生断裂,才惊动相关负责人,后来才搞清这是一伙盗窃分子在众目睽睽下偷盗明代正德年石狮子。最后还是交给我们去修复的。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王双怀近年来一直关注唐陵研究,今年8月他刚出版了《中国唐代帝陵》一书。据王双怀说,建陵依山为陵,城垣四面各辟一门,以四神命名,门外各筑门阙一对,并置石狮一对。此次丢失的一对石狮子正是在建陵东门。
王双怀告诉记者,唐代帝王陵园设置石狮子是定制,有学者认为,造狮守陵是唐代人沿袭自汉代以来的崇狮观念。狮子是自汉武帝时期由西域进贡至中原的动物,而佛教的传来,又赋予了这种高大猛兽“超凡”的能力,于是,自东汉起,石狮子就成了陵园的守护神。
唐代人封演《封氏闻见记校注》载:“秦汉以來,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辟邪、石象、石马之属。”在墓园地面上放置石刻神兽,以起到保护墓主人的魂灵顺利升仙的信仰功能。唐代人用石狮子镇墓,也有此意。
李亨晚年昏聩死于惊惧
建陵的主人为唐肃宗李亨(历史上,李亨多次改名,本文一概称为李亨),唐玄宗的第三个儿子,其母为杨氏,生他时品阶并不高。他之所以能当上太子以至于登基称帝也有时运的成分。
737年四月,唐玄宗一日之内贬黜包括太子在内的三个儿子,并全部赐死,有学者认为,这是武惠妃的阴谋。武惠妃希望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坐上太子之位,但这年年底,武惠妃便病故了。在她死后,寿王也并没有坐上太子宝座。玄宗多疑,对外臣格外忌惮。他知道宰相李林甫支持寿王,太子与外臣融为一个利益集团,这是他不希望看到的。所以他弃而不取,而选择了毫无势力的李亨。
被立为太子后,李亨谨小慎微,从两件事上可见一斑:
746年正月十五日元宵观灯,李亨与自己的小舅子韦坚见了一面,然后韦坚又与河西节度使皇甫惟明秘谈。急于将太子拉下马的李林甫得知后,便将此事捅了出来,玄宗接报,立刻将韦坚、皇甫惟明下狱。李林甫本意是想陷害李亨,但未能如愿。然而,韦坚的弟弟为韦坚求情时,却提到了李亨,李亨为表清白,不惜请玄宗准许他与妻子离婚,以示“不以亲废法”。
还有一事:李亨常陪玄宗吃饭。一次吃羊肉,玄宗让他把羊腿分开,结果沾得满手油渍,李亨“以饼洁之”,用面饼擦手,玄宗看到了,很不高兴,但李亨装作没发觉,擦完手又不动声色地把面饼吃了下去。玄宗这才眉开眼舒。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玄宗仓皇出逃,这才有了大家熟知的马嵬驿兵变。之后,唐玄宗将太子李亨封为兵马大元帅,留给他2000禁军。自己则继续西逃,投奔蜀地,求个安稳。
李亨最终到了朔方军的治所灵武,并在那里得到拥戴,进而称帝。到这个时候,李亨才有了与父亲分庭抗礼的资本。接下来就是父子争权的戏码。
李亨756年七月即位,改元至德,第二年,在回纥骑兵的帮助下收复长安、洛阳。玄宗被迎回后,成了太上皇。此后,李亨独揽大权,再也不用害怕玄宗。
在李亨的授意下,宦官李辅国逼玄宗迁往太极宫。李辅国率一众甲士,齐举刀枪,吓得玄宗几乎坠马。高力士上前痛斥了他。李辅国曾在高力士手下做事,对高仍有敬畏之意。玄宗对高力士说:“没有你,我已成刀下之鬼。”
王双怀说,凭心而论,李亨并不是有大才能的君主。比如说,在收复两京之际,他错误地估计了当时的形势,并轻信谗言,猜忌郭子仪等人,把军政大权交给宦官鱼朝恩和李辅国等人,坐失良机。晚年又昏聩地宠信李辅国和张皇后,纵容他们干预朝政。
李辅国起初和张皇后结为一党,后来逐渐发生矛盾。张皇后谋立越王李系为太子,得到唐肃宗的默许,而李辅国则表示反对。宝应元年(762)四月,肃宗患病,加之玄宗新丧,病情加剧。张皇后怕李辅国趁机作乱,密谋诛之,不料走露风声,反为李辅国所制。四月十八日,李辅国和程元振等人假传太子命令,率军入宫将李系等人投入大牢,并带兵进入肃宗所居之长生殿,逼张皇后出宫。张皇后不从,哀求肃宗救命。宫人四散逃亡,肃宗惊吓致死。763年三月二十七日葬于建陵。
王双怀教授介绍说,建陵位于礼泉县北12公里的索山石马岭之上。东与昭陵遥相对峙,西与乾陵隔川遥望,北面群山叠嶂,南面是层层梯田和广阔的沃野。陵园因山而筑,封域40里。
修建建陵时,李亨之子、唐代宗很是重视,他曾下《厚奉建陵诏》说:“令有司备其厚礼,不得节减。尽库藏之所有,成迁厝之大仪”,厚葬李亨。
但150年后,建陵为温韬所盗。温韬是五代时梁国人,盗建陵时他在任耀州节度使任上。
建陵陪葬墓区内原有封土6座,如今仅存汾阳王郭子仪墓一座,其封土已所剩无几。
唐陵有十二陵被盗掘
被盗掘的不止是建陵。王双怀介绍说,唐代有皇陵十八座,地宫封闭程度很高。但是,经过千余年的风雨沧桑,唐陵地宫多次遭受过人为的破坏。有学者认为,“关中十八陵”中有十七座被温韬所盗,只有乾陵幸免于难。
对此观点,王双怀教授颇不认同。他告诉记者,虽然《通鉴》、新旧五代史等史书都有“唐帝诸陵发之殆遍”的记载,但并不能据此简单地得出十七陵被盗,惟乾陵尚存的结论。
王双怀教授说,史载,温韬年轻时聚众为盗,占据华原(今陕西耀县)。911年被岐王李茂贞募为“假子”,改名李彦韬,任命为义胜军节度使,统耀、鼎二州。915年降于后梁;923年又降于后唐。后唐大臣郭崇韬说他是劫陵贼,要求庄宗将他处死,但他贿赂了刘皇后和权贵伶官,不但未被处死,反而得留旧镇。直到后唐的明宗即位,才被流放德州,继而赐死。
从温韬的个人经历看,其直辖区域终没有超出耀、鼎二州。此外,乾州之礼泉、奉天是李茂贞的地盘,因温韬是李之假子,故亦可算在其势力范围之内。唐陵之在富平者有五:定陵、元陵、丰陵、章陵、简陵;在泾阳者二:崇陵、贞陵;在三原者三:献陵、庄陵、端陵;在礼泉者二:昭陵、建陵;在奉天者二:乾陵和靖陵。假定这些陵墓都在温韬的管辖区之内,假定这些陵墓全部被盗,也只有十四座。何况有的不在其管辖之内!
王双怀教授认为,温韬所盗唐陵不会超过十三座。除乾陵因风雨未能堀开之外,桥陵、泰陵、景陵和光陵皆在蒲城,属于同州,当时被后梁占领,温氏也未能插足。北宋建立后,太祖赵匡胤决定修复前代帝王陵寝。为此,诏令州县检查历代帝王陵寝的存废情况。结果得知有二十八座帝王陵墓在动乱中被盗,其中有“关中十八陵”中的十二座,即献陵、昭陵、定陵、建陵、元陵、崇陵、丰陵、章陵、端陵、贞陵、简陵和靖陵。由此可见,到宋朝初年,关中有唐代十二陵被盗;乾、桥、泰、景、光、庄六陵皆幸免于难。自宋太祖大规模修复诸帝陵寝之后,保护帝王陵墓的诏书屡蓍著于令典,而盗掘唐陵的文字不见于史书。因此,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关中十八陵”中被盗者凡十二座,还有六座没有受到人为的干扰。
王双怀教授说,当然,因为唐陵尚未发掘,所以这也只是根据史料进行的推测。
【本文图片由王双怀教授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