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廉俭家风
来源:紫牛新闻
2020-08-26 13:32:50

北宋时期,有这么一个人,他一生奔波仕途,屡遭同僚抵牾,颇多争议。然而他死后的千百年来,士大夫和老百姓却给了他昭若日月的评价,朱熹说他“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这个人就是范仲淹。

范仲淹一生文学成就突出,政绩卓著,主持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政治实践——庆历新政,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力图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政治局面。文化方面,他改良教育,推广“苏湖教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范仲淹不仅在执教兴学中成绩显著,对家里孩子的教育成果也极佳,他的几个孩子范纯佑、范纯仁等都大有成就,范氏一门也因此成为诗礼世家。范仲淹治家甚严,他亲定《六十一字族规》和《义庄规矩》,并写有《诫诸子书》,范氏后人依其训诫写成《范文正公家训》,教导儿孙后代为人做事的规矩,成为治家立业的宝贵资源。

范仲淹的父亲早亡,他两岁的时候就随母亲改嫁到姓朱的人家,生活条件十分清苦。当他开始学写字的时候,家里买不起笔墨纸砚,他只好拿树枝在地上写。尽管如此,他还是认真读书、刻苦上进。十余岁的时候,他到山东邹平的醴泉寺求学,在那里留下了“断齑画粥”的故事。当时范仲淹在醴泉寺潜心学习,因为家庭条件所限,为了填饱自己的肚子,他每天晚上用糙米煮一盆稀饭,待第二天早上凝成冻后,划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吃两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就这样坚持三年,终于学有所成。范仲淹曾在《齑赋》中写道:“陶家瓮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大口中,嚼出宫商角徵。”

因为这段清苦的经历,范仲淹一生都坚持着廉俭持家的风范。

范仲淹任参政知事时,已经位极人臣且俸禄极高,但他仍要求家人过廉俭的生活。有一次,他召集家人于厅堂,看到儿孙都衣着朴素,非常高兴,他依旧告诫子孙道:“贫贱时,无以为生,还得供养父母,吾之夫人亲自添薪做饭。当今吾已为官,享受厚禄,但吾常忧恨者,汝辈不知节俭,贪享富贵。”范仲淹死后没有余财,“殓无新衣,友人醵资以奉葬。诸孤无所处,官为假屋韩城以居之”,做到了清白廉俭一生。在他给子孙留下的《家训百字铭》中,更是要求子孙“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与对自家的勤俭不同,他对学生和朋友则极为慷慨。范仲淹在应天府讲学的时候,有一位叫作孙复的学生,他勤奋好学,但却因家庭贫困不得不中途辍学。范仲淹知道他很有能力,日后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所以就拿出自己的钱来资助他继续学习,后来又在府学中给他找了一个差事,让孙复有钱贴补家用,从而可以安心读书。从此,孙复一心向学,十余年后成为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并最终名列“宋初三先生”之一。

范仲淹不仅自己这样做,也这样要求孩子。有一次,范仲淹让次子范纯仁自苏州运麦至四川。范纯仁回来时碰见朋友石曼卿,得知他逢亲之丧,无钱运柩返乡,便将一船的麦子都送给了他,助其还乡。范纯仁回到家中,没敢提及此事。范仲淹问他,在苏州遇到朋友了吗?范纯仁说,路过丹阳时,碰到了石曼卿,他因亲人丧事,没钱运柩回乡,被困在那里。范仲淹立刻说道,你为什么不把船上的麦子全部送给他呢?范纯仁答道,我已经送给他了。范仲淹听后,对儿子的做法感到非常高兴,并夸奖他做得对。

范仲淹廉俭治家甚严,对任何可能造成家风败坏的事情都严格对待。范纯仁娶妻王氏,王氏为朝廷重臣王质长女,在娘家过惯了舒适生活,到范家后很不适应清贫的生活。一天,范仲淹看到儿媳用从娘家拿来的上好丝绸做帐幔,心里很不高兴,就对儿子和儿媳说:“罗绮非帷幔之物,吾家素清俭,安能以罗绮为幔坏吾家法,若将帷幔带入家门,吾将当众焚之于庭。”大意是,这么好的绸缎,怎么能用来做帐幔呢?我们家一贯讲究清素节俭,你们若再用这些奢华的物品,有违我的家法家规,我就要在庭院里用火烧掉这些绸缎!从此以后王氏也改变了先前的生活习惯,开始和丈夫一起过清贫的日子。

正因为范仲淹对廉俭家风的坚守,这种风格成为范氏一门的准则。范纯仁后来做到了宰相的职位,《宋史》评价说:“纯仁位过其父,而几有父风。”他曾说,“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即只有俭朴才能铸成廉洁之风,只有宽恕可以成就好的德性。

范氏的这种廉俭家风,一直流传了下来,据说范仲淹的孙子范正平小时候学习刻苦,但穿的用的却比穷苦人家的孩子还差,而且平时和其他孩子一起到离城二十里的果林寺里读书,来回都是步行,且只用一把破扇子遮挡烈日,完全没有富家子弟的作风。

可以说,范氏家风最重视的就是廉俭。在如今罗江范家大院的石门柱上,仍镌刻着“自喜奂轮光世泽,还崇廉俭绍家风”的楹联,这就是告诫后人要廉俭。

《家风十日谈——中国古人的治家良训和故事》

李存山  主编

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