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发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作者刘芹,经授权转载。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源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故事。古代未婚女子常在这日参加庆祝活动,以乞求巧惠,因此又名乞巧节、七巧节。七夕节,因其美好的寓意和文化内涵,2006年5月20日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日源自两颗星
牛郎织女 河南南阳白滩汉墓出土
七夕牛郎织女故事原型,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两颗星宿。《诗·小雅·大东》“维天有汉,鉴亦有光”,仰望高空灿烂的银河,如同明镜一般熠熠发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夜空中的织女星,整日整夜七位运转忙碌,却终未能织成美丽布匹。再看那颗明亮的牵牛星,“睆彼牵牛,不认服箱”,原与人间真牛不同,不会拉车。春秋时期先民已知占星,并为星宿命名。夜空之上银河西侧织女星与银河东侧牵牛星遥遥相对,隔河相望。织女星、牵牛星近于人格化的称谓,加之他们夜空分布的位置,慢慢衍生出织女星、牵牛星浪漫唯美的星空爱情故事来。
牛郎织女太仓鹊桥会
牛郎织女 河南南阳白滩汉墓出土
牛郎织女的故事流传至今,产生了不同的版本。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地,各地亦争论激烈,江苏太仓有幸成其中一员。
南宋苏州昆山人龚明之《中吴纪闻》卷四“黄姑织女”条说:“昆山县东三十六里,地名黄姑。古老相传云:尝有织女牵牛星,降于此地。织女以金篦划河,河水涌溢,牵牛不得渡。今庙之西,有水名百沸河。乡人异之,为之立祠。”
南宋苏州人范成大《吴郡志》亦记载此事,并指明祠名“黄姑庙”,“旧列牛女二象”。
南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牵牛谓之河鼓,后人讹其声为黄姑”。古乐府有“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李白亦有诗“黄姑与织女,相去不盈尺”。根据原太仓文化馆副馆长陈有觉先生的探访,太仓南郊,原六国码头,建有黄姑庙。
太仓版牛郎织女故事,与传统流传版本互有异同。
相异之一,牛郎家住太仓南郊黄姑塘边黄姑村,善吹笛。
相异之二,牛郎笛声令天上织女着迷,织女连续听笛七七四十九天,对牛郎产生爱慕之情。
相异之三,老牛教牛郎向天上织女招手,织女拔下头上银簪化作通天大道,与牛郎天上相会。后来在老牛帮助下,织女下凡降生到黄姑村,和牛郎结为夫妇。
相异之四,织女降生黄姑村,与牛郎配成夫妻之事被天帝闻知,命天神将其捉回天庭。牛郎闻讯追赶,织女料想自己是天帝孙女,天帝不会拿她怎样,牛郎若上天必受严惩,于是用金簪朝身后划出一条银河,拦住牛郎通天之道。
相异之五,牛郎织女所生子女哭喊亲娘,地母娘娘可怜孩子,向天帝求情,天帝方同意每年七月初七牛郎带上儿女上天与织女鹊桥相会。牛郎织女男耕女织于江南,选得一处人间至境。太仓六国码头刘家港,元明之际热闹无比,“百万当年海运仓”,为天下第一粮仓。便是这样一处鱼米富足之乡,牛郎织女神仙眷侣的生活,怕是再惬意不过。可惜好景不长,织女划空为河,是爱,亦是无奈,牛郎织女自此天地两隔。
南宋建炎兵火(金兀术侵犯中原)时,士大夫多避地东冈(今太仓)。有范姓者,经从祠下,龚明之《中吴纪闻》:“范生题诗祠壁曰:‘商飚初至月埋轮,乌鹊桥边绰约身。闻道佳期唯一夕,因何朝暮对斯人。’乡人遂去牵牛象,独存织女焉。”这位范生的题诗,当地人认为非常有道理,牛郎织女一年唯七夕一日相会,时黄姑庙却让二人朝夕相对。于是当地乡人把刘家港当作银河,将牛郎和神牛像迁到今嘉定娄塘镇娄西村,另建黄姑庙,俗称牛郎庙,面朝西。原来太仓的黄姑庙,改为织女庙,面朝东。这样牛郎、织女,隔着几里宽的刘家港,便如天上牛郎星、织女星隔着银河一般。
金鸿《苏州府志》《镇洋县志》,张采《太仓州志》等地方志都记载,织女庙在太仓州(城)南七里黄姑塘,宋咸淳五年建,嘉定知县朱象祖重修。后织女庙在1958年被拆毁,历史的记忆却并未因此尘封。太仓人对于地方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视,太仓七夕节已列入苏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太仓市政府也已将牛郎织女降生地的南郊列入了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发掘牛郎织女历史遗存,打造“中国夫妻节”,已成为太仓市政府和太仓人民的文化共识。
七夕爱情苏城满地唱
牛郎织女 成都新胜镇出土
七夕牛郎织女唯美的爱情所以美好,是那份对爱情的坚贞、守护、期待......打动人心。故事传布于中华大地,爱情的讴歌何尝不是唱遍大江南北。江苏风景秀美,物产富饶,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七夕诗情的传唱,南北朝时期便在苏城拉开序幕。
南朝梁诗人、骈文家刘孝威,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有诗《七夕穿针诗》:“缕乱恐风来,衫轻羞指现。故穿双眼针,特缝合欢扇。”
据《荆楚岁时记》载,南北朝时期,七夕当日,民间有一些庆祝活动,比如穿针乞巧。女子以彩色线穿七孔针,于庭院中陈列瓜果,以乞求能如织女般巧惠,最终能得如意郎君。民俗流风若此,七夕牛郎织女诗题以外,七夕穿针之作亦不在少数。刘孝威的这首《七夕穿针诗》将阁中女子那份小心翼翼和美好心愿,通过“恐”“双眼”“合欢”等词语含蓄地流露出来,女子心理的描写,细腻而真实。
北宋婉约派词家秦观,江苏高邮人,一首《鹊桥仙·纤云弄巧》作为牛郎织女爱情吟诵的经典之作,至今唱诵不衰,可以称得上是七夕爱情最好的传唱代言。“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成为七夕牛郎织女爱情绝佳之唱。
南宋诗人范成大,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亦作词《鹊桥仙·七夕》一首。上阙“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牛郎织女七夕双星相会,便也无心耕种纺绩了,天上的众仙女们忌妒,月亮姊姊或蹙紧娥眉,风姨或兴风吹雨。牛郎织女一年一会,竟也惹得其他仙女们妒忌,可见织女爱情之珍贵与难得。下阙“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诗人确是道出了常人心理,匆匆一见,不如不见。见后又是漫长的别离,见面欢愉才得一分,又要分离倒增九分忧愁。三百六十五天只为等那一天的相会,真到那一天来临,意味着又一轮三百六十四天的漫长等待与相思的煎熬。一面欢娱期待,一面纠结徘徊,这该是最接近普通人的心理吧。比起秦观高致的爱情观,范成大平凡的爱情观,在一些人群中表现得更为广泛,因此亦能引起一部分人群的情感共鸣吧。诗人这首《鹊桥仙·七夕》对牛郎织女爱情的传唱,亦获赞誉一片,广为流传。
其实牛郎织女的爱情,不管是秦观笔下追求精神的两情相悦,还是范成大字里期盼现实的朝暮相对,他们对于爱情的坚守,本身就是爱情最美好的样子。
北宋词人葛胜仲,江苏丹阳人,亦有词作《鹊桥仙》;北宋诗人陈师道,江苏徐州人,有词《菩萨蛮·七夕》。元明清各朝,江苏有关牛郎织女爱情传唱之声不衰......
节日民俗江苏各有样
桐荫乞巧 清·陈枚
每年七月初七,全国各地都会有各色各样的民俗庆典活动。七夕牛郎织女与江苏渊源深厚,他们之间亦未尝不如牛郎织女的爱情一般,从宋朝走到今日,自然相互的理解与成全都是刻骨铭心的。
太仓——七夕牛郎织女故事发源地之一,每年七夕都会举办庙会。织女庙历史上屡毁屡建,今日太仓人重视这份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每年七夕都会依托织女庙举办庙会活动。庙会活动中如染红指甲、吃巧果和兰花豆等习俗,仍是太仓历史七夕节活动之遗存。历史太仓七夕节活动主要有“乞巧会”,群众称为香汛,届时善男信女蜂拥而至,虔诚参加祭祀仪式,请织女、牛郎光临斋筵,向他们问吉求巧。每三年一次的“开光”,仪式比香汛更为隆重。仪程有净面、接灵、开光、开道、接光、朝皇、拜堂拜印、上菜等程序。此外还有相沿习的民间乞巧活动,主要有拜双星、承露盘、观星斗、看巧云、笃巧、吃巧果和兰花豆、染红指甲等活动。太仓七夕民俗活动,一是对牛郎织女星神权力量的崇拜以祈安祷福,一是感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以求个体巧惠好姻缘。其实,有些民俗南北朝时便已出现。宗懔《荆楚岁时记》有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喜子是一种小型蜘蛛。杜甫《牵牛织女》诗“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便讲的这种风俗。《江苏省志·民俗志》记载江南一些地方有喜蜘应巧的民俗,女孩子们七夕当晚在梳妆盒里放一只蜘蛛,第二天早上打开,如果蜘蛛结了网,即意味着“得巧”,拥有巧手艺。
南京七夕有拜织女的风俗,织女原就是在天上织云锦的,七夕这天,南京女子就会拜天上云锦娘娘织女。过去南京雨花台有云锦娘娘庙,百姓多去祭拜,祈愿能如织女娘娘织出美丽云锦般的布匹。南京七夕还有浮草乞巧或浮针乞巧的习俗。据民国南京学者潘宗鼎《金陵岁时记·七夕乞巧》记录:“七夕前日,妇女取水一盂,曝烈日中,使水面起油皮,截蟋蟀草,如针泛之,勿令沉下,共现水影中如珠如伞如箭如笔等状,以验吉凶。相传南唐后主生辰,适当七夕,宫人以其时当祝嘏,故预先期而乞巧云。”
另有一位南京学者夏仁虎《岁华忆语》记录南京“乞巧”风俗,只用针所投水影以验吉凶,而非斗蟋蟀草。浮针乞巧、浮草乞巧虽与《荆楚岁时记》所录南朝穿针乞巧略有不同,不过,其蕴含女子向织女祈求心灵手巧的期盼却是一致的。
七夕乞巧的风俗习惯不仅太仓、南京,江苏各地都有,只形式互有异同。扬州、常熟等地流行“穿针乞巧”,少女们聚在一起穿针引线一起做女红。徐州流行在月光下用红丝线穿绣花针乞巧。此外南京还有“吃巧果”习俗,即把面粉捏成果子形状,炸成各种点心,就是“巧果”。吃巧果,亦有“乞巧”之义,这与太仓等江南一带风俗一致。
扬州七夕乞巧风俗亦叫“赛巧”。赛巧比的都是女红活,作为女子心灵手巧最好的评判标准,比如穿针、剪花样、滚袖口、打绒线、绣花等。其中穿针乞巧最受欢迎,女子比赛穿针,谁穿得快,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之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赢巧的姑娘,名声便也在方圆传遍,如意郎君自可任挑任选。还有一项民俗“巧娘娘送虎鞋”。七夕之日一位心灵手巧的妇女将自己一针一线手工制作虎鞋送给孩子,孩子穿上虎鞋能避邪,健康成长。此外,巧妇所做针线活,必为孩子带去福气,可将这份巧惠延续孩子。扬州还有七夕看巧云风俗,妇女、姑娘或登楼眺望,或出户仰望,看天上五色彩云乞巧,期盼如织女一般手巧,或找到如意郎君,或过幸福生活。扬州人七夕也有吃巧果风俗。七夕当天,当地人取上等面粉与菜油制成酥,然后一层层插入面中,做成方形,上撒芝麻,入桶炉烧烤,待壳黄出炉,这种巧果名方酥。干吃酥脆,水泡糥软,老少皆宜。制作工艺考究,这一巧食,2011年被认定为“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七夕还有乞美习俗,由巧妇替阁中女子绞脸,清洁面部。巧妇先在女子面部施敷薄粉,然后用白线一端含口中,一端左右手形成交错夹角,不断扯动,拔去女子面部汗毛,以使面部光鲜亮丽。其他还有如染甲。七夕之际,凤仙花长势正盛,取新鲜艳硕凤仙花瓣洗净,在容器中捣烂,敷于指甲上,用花叶包好扎牢。过些时间,花汁即可将指甲染成淡红色。七夕染甲,寓意女子可迅速找到如意郎君。据说凤仙花汁染甲还有防手脚倒角刺、裂口等功效。于是年老有皮肤指甲疾患的人也用凤仙汁染甲,却不一定在七夕当日完成。
江苏各地传统七夕民俗,形式多样,互有异同。不过归结一点,都是一份对美好的期盼与守望。通过祭祀、看祥云、吃巧果等方式只为乞求女子如织女一般手巧,能得如意郎君,过幸福生活。今日七夕因为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传唱,大家为这个节日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那便是爱情的坚持,爱情本身的美好!既要“两情久长时”,又要“白首不相离”!七夕节,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