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淮阴区刘老庄村,77年前,82名新四军战士在这里英勇牺牲;12年前,刘老庄村被确定为省定经济薄弱村;历经10多年拼搏,今天,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嬗变成省级示范村:产业兴旺、百姓富裕、乡风文明——刘老庄村不仅实现脱贫摘帽,而且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产业发展
村民生活富起来
日前,小编走进刘老庄村红色大道旁的香园农庄。香园农庄负责人朱海兵告诉小编,果蔬采摘园是刘老庄绿色发展的一抹亮色。园区内各类水果蔬菜远销广东、山西等地,实现年产值5000万元,解决本村和周边乡镇300余人就业,人均月增加收入1000元。同样,在闽丰食用菌有限公司,每天可生产各类食用菌3万斤,年产值近亿元,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30万元,为300名农民提供就业岗位。
美丽的刘老庄村
“刘皮古寨,天边海外”曾是刘老庄村的真实写照。直到2008年,刘老庄村仍是省定经济薄弱村,“村民的主要生计模式为外出务工,土地利用效率极低。”提起刘老庄村的过去,刘老庄村党总支书记朱林告诉小编,2009年下半年,他回到家乡担任村书记。随后,召集全村的党员干部集资127.5万元,成立了天元建筑工程公司,购买工程机械,承揽工程。让村集体收入由负转正,公司一年还清借款,此后每年为村里创造利润超百万元。
2010年开始,朱林带着村干部和群众代表上山东、到福建,让刘老庄3493亩土地流转成千亩连片的日光能大棚、果树采摘园、光伏太阳能发电厂,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折成股份,加上先后引进的多种项目,带动全村734名劳动力全部就业,外出打工的村民也大部分返乡就业。
刘老庄村支柱产业——食用菌
现在的刘老庄人一年有“四金”来保障:土地拿租金、上班拿薪金、国家有补金、合作社里有股金。今年村集体经济在去年基础上有把握增加至少40万元。同时,村民的消费能力也在稳步提高。
生态宜居
村容村貌美起来
2009年,经村两委和议事会全体成员充分讨论,决定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争取资金,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以整村推进的方式建设红色家园小区。
“我们拆除了所有老庄台,填平废沟废塘,共新增耕地1200亩,以此为基础争取土地增减城乡挂钩项目资金,建设红色家园小区。”朱林说,至2011年底,红色家园小区标准化住宅楼全部交付使用,人均居住面积超过30平方米。同时,村里还为居民承担下了物业管理的所有费用。
游客在采摘
随着村集体收入的增加,刘老庄村先后筹资1亿元投入美化亮化工程和农桥改造,为村民提供了优质的公共服务设施。为提高服务质量,刘老庄村还建成了多项相关性业务。“合作医疗、养老保险村里全包,个人不掏钱,谁考上大学、村民生病住院,村里发补贴。”朱林说,村两委在扶危济困等方面采取了若干举措,使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大大提高。
党建引领
乡村治理强起来
“分享学习强国学习体会、建立党员学习帮扶微信群、党员给村民当义工……这些有意义又接地气的活动,让我们党员感受到自己的责任,也让村民竖起了大拇指。”村民金坤明说,“我们村的党建工作远近闻名,作为刘老庄的党员,我们脸上也有光。”
刘老庄村建立了“5+3”义工队,每位党员每年有5个义务工,分片负责各项义务劳动。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凝聚了脱贫攻坚力量,用党建带动扶贫,以扶贫促进党建。
刘老庄村将村庄的发展与八十二烈士红色历史联系在一起,使红色文化深入民心。每年3月18日,刘老庄村两委都会组织干部群众赴烈士陵园开展纪念活动,让村民牢记先烈的英勇事迹,为村庄的发展出力献策。每月的10号,是全村的党员例会,党总支要求全村所有共产党员认真述职,并由参会党员给党员干部打分。刘老庄村所有人员都从发展大局出发,稳定有序的推进刘老庄村经济建设。
在朱林提议下,从2010年起,村两委在刘老庄村里开展了多项文明评比活动。促使刘老庄村陆续获得了“全国文明村”“全国争先创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和“江苏省最美乡村”等称号。
作者 元元 臧睿 鼎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