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记 | 粉墙黛瓦
2020-08-07 09:14:24

曾经一直不明白,古村墙体明明是白色,甚至旧得有些发黑,为什么文人和艺术家都喜欢称之为粉墙黛瓦呢?

直到傍晚时分,袅袅烟云散漫开来,西沉的阳光洒满了西递整个村落,我这才惊讶地发现,村落所有的墙都开始慢慢变成粉色,淡淡的粉,太阳越来越低,那粉也越来越深,直到整个村落都变成粉色,温柔,暖和,绚丽,恰似一幅油画。恍然明白,粉墙黛瓦原来就是这样来的。

初夏时节,我来到西递。西递始建于北宋皇祐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朝初期,至今已近960余年历史。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300余户,人口1000多。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晚饭时分,炊烟袅袅,村里人在灶间做饭,蒸腊肉,这可是我最为熟悉的味道,是家乡的香味,是童年的味道。

路边门口翠绿的瓜架下,几个老乡围桌而坐,吃着徽州土菜,喝着米酒,还有盘腊肉,顿时让我味蕾翻滚,真想迎上去坐下来,尝块腊肉,品口喷香的酒。饭桌后面,是一幢满是历史味道的老宅子,随便一问都有数百年的历史,给人宁静怀旧的感觉。房间的厢房雕刻精美的门簪,木雕窗棂散发着古意。

往村里走,每幢古宅居民家都摆放着琳琅满目的石雕、字画、盆景、花卉以及当地的土特产。游客看上了,价格又合理,便买点带走。

整个西递村呈船形,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串村而过,村中街巷沿溪而设,均用青石铺地,整个村落空间自然流畅,动静相宜,可见古人之智慧和远见。

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自古文风昌盛,到明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历经风雨,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包括凌云阁、刺史牌楼、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等,都堪称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漫步在狭窄的青石板路上,巷子两旁的古建筑淡雅朴素,错落有致,穿越时光隧道,仿佛置身于明、清时代,迎面不时可碰见坐在轿子里摇头晃脑的官员,或是中举回来的秀才,抑或是骑马赶路的邮差……对视一下,各自走开。

喧闹一天,古村静了下来,没有叫卖声、没有车马声,唯有游人的脚步声、溪水的潺潺声,人和自然在这里达到了和谐、相融。村里四处是一条条深不可测的巷子,不知有多远,也不知通向何处。

夜色渐渐笼罩下来,我推开民宿油漆斑驳的门,主人正在生火做饭,徽菜的香味扑鼻而来。晚饭后,忽然变天起风,有雷声从古村上空滚过,雨水随即打在瓦上,敲出极美的声音,极有韵味。

夜深了,雨点从木格子窗飘进来,飘在脸上,清凉的,不由心生欢喜,宛如儿时在村中小路上淋雨的感觉。

雨夜昏黄的灯下,是慵懒的日光,俗世的生活,还有久违的暖意。

如此浪漫的雨夜,伫立在窗前,窗外溪中流水潺潺,古村开始休息了。夜的低语如雨滴滑入漂浮的叶片。怎能忘,古村盛夏的烟雨之凉,温厚之暖。

我伴着雨声入眠,睡得很香,一夜无梦。直到早晨窗外的捣衣声把我唤醒,此时天光已大亮。

村里巷子昨晚雨洗过后,清新宜人,处处闻到了一股草木气息的味道,是村外山野吹来的。

关于作者

李根萍 资深媒体人,军旅作家,出版散文集《军旅印痕》《背倚青山 煮茶种花》《军旅琐记》

(原创文章,请勿转载。图片为作者提供,版权归作者所有)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