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翔浅底,鸟舞蓝天,走进张家港双山岛,只见一幅静如桃源的水墨丹青,绿荫扬波,水湾相连。双山岛位于张家港市西北郊,全岛面积约20平方公里,东西长3700米,南北长5500米,岛上无任何工业,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原始生态环境保持最完好的“处女岛”之一。
这枚镶嵌在长江下游的“通灵宝玉”,是长江近海口苏州境内最大的江中岛屿。对于张家港人来说,这座岛屿,既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面对“长江大保护”必须挑起的“重担”。化“压力”为“机遇”,让生态“活”起来,绘就绿意盎然的“长三角后花园”……张家港交出了一份“模范生”答卷。
“生态岛”理念扎根
张家港人怀念的芦苇荡重现
夏日傍晚,风吹芦苇,翻涌层叠,此起彼伏。对于张家港双山岛的朱忠燕来说,一丛芦苇荡集聚了所有幼时美好的回忆。
上个世纪80年代,张家港双山岛沿江洲堤热闹非常。岛上的村民以捕鱼为生,每当轮船的鸣笛声响起,堤岸上的叫卖声便络绎不绝。岛民依长江而生,靠长江来“做生意”。
这些码头见证了当地的发展,但经常出现的“三无”船只也带来了大量污染,双山岛人魂牵梦萦的芦苇荡,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2010年起,张家港市委市政府开始着手恢复双山岛生态,将“长江大保护”写入港城担当,“生态岛”的理念开始萌芽、扎根。而这比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草案)》首次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整整早了9年。
十年间,双山岛结合“万顷良田工程”,投资近15亿元,利用三年时间,加快推进以路、绿、水为主要内容的岛内基础设施建设,点线面、远中近整体推进,目前道路、绿化、水系等基础配套基本完成,为开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春天芦苇青青,秋天芦花开遍鸟群翩飞,初冬蒹葭苍苍芦花似雪。芦苇荡浓荫蔽日野鸭出没,长江涨退潮时,无数小螃蜞爬过……大江奔流,一如千年,如今的双山岛已焕发新颜,张家港人怀念的芦苇荡又重现了。
不允许汽车上岸的“慢”岛
探出生态旅游的创新路
双山岛是长江下游冲积而成的岛屿,自清朝光绪三十四年起,就有江阴、靖江的渔民相继来到岛上捕鱼、耕作,从而形成了最早的垦荒居民。渔民在岛上看到对面长山和巫山的秀丽景色,遂即形象地取名“双山岛”。
把时针拨回到1949年4月21日。70年前,百万雄师过大江,双山岛是渡江战役最东端战场的突破口之一,许多战士在解放双山的战斗中牺牲,从此长眠于双山岛。为纪念这些在战役中牺牲的烈士们,双山人民特地修建渡江战役烈士纪念碑。如今,双山渡江战役纪念碑在双山岛渡江胜利公园巍然耸立,见证着70年来双山岛的发展变化。
如今,在双山渡江战役纪念碑周围,临江湿地、枫林营地、海棠湾、银杏大道等项目相继完成,形成红文化、水文化、绿文化齐头并进的局面……连风吹在脸上都是格外的温婉和轻柔,风景独好,每一步均是享受。
“黄金有价、宝岛难求”,国际城市规划大师、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曾这样赞美双山岛。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濒危物种震旦鸦雀频频出现在双山岛的湿地公园里。
为推动双山岛一体化运作,张家港根据双山岛独特的优势,谋划提出“长江慢岛、沙上绿洲”的发展定位,展现出张家港这座临江城市应有的滨江风光。游客只能坐渡轮上岛,汽车、摩托车绝对不允许上岛。渡轮靠岸时‘嘟——’的声音,就像是外界与世外桃源的转换,虽地处现代都市,却又大隐隐于市。
让生态“活”起来
“绿色”先行激活整盘棋
过去,张家港人凭借百里长江的区位优势和港口资源,不断积蓄经济发展动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面对新时代发展新要求,张家港市委书记潘国强表示:“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大背景下,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绿色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勇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全力守护好长江这条‘生态河’、‘生命河’”。
“宝岛”双山,如何守得一片绿,换得金山来?
张家港双山香山旅游度假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毓鸿给出了一个“绿色答复”:“生态是发展的第一优势和最大潜力,双山岛要做的就是让生态‘活’起来。”
渡口慢街是双山岛内原始居民生活区域保存最完整的部分,古香古色的双山老街,保留了江南水乡悠长的青石板路,两侧典雅的古建筑,静静诉说着老街的繁华往事。
外立面改造,粉墙黛瓦栗色栏杆,街道两侧保留引入长江水的水道,依旧可见岛民往昔的生活场景……目前渡口慢街正在作为“乡伴理想村”的主要街道进行新一轮的改造中,即将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展现。
对此,张家港双山香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副主任曹建峰,显得信心十足。双山岛“理想村”是丰富双山业态,让绿水青山“活”起来的生动写照。总投资5亿元,总占地900亩,乡伴理想村项目围绕生态资源、长江文化等内容,打造生态保育、特色生态旅游、精品民宿集群、慢生活美食文化街区。理想村内,原舍屿光温泉酒店改造后将新增客房43套(客房楼33套、亲子客房10套);民宿集群年底前再新增10个新业态节点,总数达20个;灯塔酒店5月份完成设计,灯塔民宿群6月份启动建设,2021年完工。
乡伴理想村项目的总负责人贺珊介绍,在规划方案中,“生态环保”是双山岛建设的关键词。“在理想村打造的过程中,设计团队充分利用岛上的原有资源,尽可能基于原有建筑框架改造,避免产生额外的建筑垃圾。”
一边是“理想村”如火如荼,一边是“飞行营地”、“渡江胜利公园”等项目加快建设。“绿色”先行激活整盘棋,如今的双山岛,硬是闯出了“大名堂”。
“长三角后花园”绿意盎然
大保护“模范生”勇当标兵
“双山岛未来的目标是建设成为长三角的后花园!”张毓鸿在描绘双山蓝图时,言辞恳切又掷地有声。
也正因为如此,张家港对双山岛开发一直持谨慎的态度,没有贸然上马、大干快上。“我们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持续涵养自然生态,在未来对双山岛的开发中,不会大规模地开发房地产经济,坚决给后代留下一片净土。”张毓鸿说。
双山岛度假区发展前景广阔,无论是产品打造、对外宣传,还是后续运营管理,只有放在整个长三角层面甚至更高层面去谋划考量,才能释放功能,彰显价值。2018年7月,启动双山香山一体化运作后,张家港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度假区做大做强,提出了打造“长三角旅游度假胜地”的总体定位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域旅游核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三区同创”的奋斗目标。
一张蓝图绘到底,“生态”是双山岛可持续发展的不变底色,也是港城人民面对母亲河许下的庄严承诺。
不仅仅是双山岛,近年来,张家港在落实长江大保护上做了大量工作:
与双山岛隔江相望,总投资37.6亿元的“张家港湾”生态提升工程正在抓紧建设中,该项目全长约12公里,其中9公里生产岸线全面调整为生态岸线,腾退4平方公里的规划产业用地,全力打造“最美江滩、最美江堤、最美江村、最美江湾”,呈现“江海交汇第一湾”的靓丽面貌。目前,该项目已入选“江苏省沿江岸线整治和生态修复标志性工程”。
从双山岛顺流而下,作为江苏省第一个整建制关闭的化工园区,曾经的东沙化工园区如今已成为新材料、新装备等产业的投资新热土,一个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新园区正在加速成型……
长江是港城最大的资源优势,也是港城发展的生命线。面对“长江大保护”的历史重担,张家港“永争第一”的本色没有变,“率先探路”的担当没有变。近年来,张家港市切实扛起“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政治责任,积极转变发展理念,调结构、转方式、护生态,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统筹共赢的发展之路,不仅当好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更努力争做长江大保护的样本标杆和“模范生”。
张家港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韩卫表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逐步优化岸线功能布局,不断推进绿色港口建设,加快实施“退港还城”,高水平建设江海交汇第一湾“张家港湾”等生态提升工程,全力打造沿江最美生态岸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