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阁| 事关美丽宜居,这份江苏答卷请收藏
来源:北京西路瞭望
2020-06-27 18:41:45

最近召开的江苏省委常委会会议提出,全面展开美丽江苏建设新实践,让美丽江苏成为“强富美高”最直接最可感的展现。

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修补,是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路径。作为全国唯一的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试点省,同时也是全国“城市双修”试点城市最多的省份,江苏“城市双修”力度大、进展快,积累了很多可供复制的江苏经验。

“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号:xhrbbjxllw)今天带您走进南京、徐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一起来看看这六座城市的“双修”成绩单。

南京:接续历史文脉,构建明城墙风光带

南京以保护建设美丽古都为目标,实施明城墙保护、住区人居环境改善、历史风貌区有机更新、沿江生态系统修复等一批有影响、有实效、有温度的“城市双修”项目。

南京城墙是我国现存城墙中保存最完整的古都城墙,也是中国现存城墙中长度最长的城墙,尤其是其中明城墙总长35.3公里,巧妙结合自然山水,依山而显其巍峨,就水而展其秀丽,古今中外独一无二,是中国城垣建筑史上的典范之作。

南京近年将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城市功能相结合,梳理、整合城墙周边的公共开放空间,加强城墙与历史格局、景观环境的相互联系,构建极富特色的南京明城墙风光带。

严格保护管理。保护优先,不断提升城墙整体保护管理水平,从地方立法、技术标准、规划编制、配套政策等多方面严格保护管理要求,制定《南京城墙保护管理条例》,发布《南京城墙保护与修缮技术导则》,编制《南京城墙保护规划》《南京城墙沿线城市设计》,出台《南京城墙保护和利用两年行动计划(2017-2018年) 》,积极推进南京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明确保护措施。保护城墙不仅要保护城墙本体,还要保护周边历史风貌。南京明确城墙周边建设高度控制要求,建设控制地带内建设建(构)筑物的高度不得超过城墙高度,遗址、遗迹段不得超过12米;建设控制地带以外至100米的范围内不超过18米。同时,结合城墙保护与展示要求,充分考虑城墙与玄武湖、紫金山、历史城区等周边环境的视线关系,根据各城墙段落的区位特征,对城墙东北段、东段、南段、西段进行差异化保护。

加强保护利用。南京不断加大城墙沿线老旧小区改造、绿化提升、管线下地、夜景亮化、水质提升力度,打造沿城墙的绿色慢行系统,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休闲空间。

加强文旅融合发展,启动中华门节点提升工程,建设中华门城墙博物馆;推动文创产业发展,将南京第一棉纺厂等旧厂区精心设计和空间整合,变身为门西地区体育文化产业园;将南京第二机床厂老厂房改造成南京国家领军人才创业园;加强城墙周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进行景观打造和提升,提升环境景观品质,彰显历史文化特色。

徐州:疗治城市疤痕,重塑大地景观

徐州围绕受损矿山、塌陷地等修复山水生态空间,推动城市转型发展,形成“城市双修”的“徐州模式”。

工矿废弃地是徐州的城市伤疤。生态修复前,由于历史上采石业的无序开采,金龙湖地区的植被和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山上乱石成堆,大小宕口众多。本着“修复生态、覆绿留景、凝练文化、拉动经济”的理念,对金龙湖地区进行山体治理和景观提升,将一座满目疮痍的山体变为一个风景优美的宕口公园。

在修复过程中,通过清理危岩、整理覆土、喷播栽植及引水进山等措施,营造丰富的植物群落,形成循环、清洁的生态系统。充分发挥生态的自然恢复能力,有选择地覆盖部分岩石并挂网喷播,形成绿色屏障,让有观赏价值的山石裸露留景。保留过去开矿时垒砌的石墙等遗迹,巧借遗址组合成新的人文景观。最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和艺术效果。

金龙湖宕口公园的成功建造,节约可观的土地资源,提升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吸引力,营造招商优势,带动项目落户。

通过生态绿化、岩壁造景等手法,徐州先后修复龟山、九里山等42处采石宕口,生态恢复率达82.4%。目前,徐州正积极推进五山公园、拖龙山公园等山体公园建设。

苏州:创新活化利用,让老建筑“活”起来

苏州以“幸福美丽新天堂”为目标,以街坊城市设计全覆盖为抓手,以片区整体保护示范工程为突破,修复修补历史河道、园林宅院、历史建筑等文化遗存,更好地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历史建筑是体现苏州古城特色的重要人文景观和历史资源,是不同时期的历史见证,也是苏州古朴恬静的传统生活的真实写照。但它们由于历史原因存在长期失修、居住密度居高不下等问题,缺乏必要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七十二家房客”的现象比比皆是,邻里之间纠纷迭起,造成使用上矛盾重重。

为了让这些古建老宅“活”起来,充分发挥其价值,苏州在保护第一、科学修缮的前提下,采用多种模式对古城内古建老宅实施保护利用工程。

潘祖荫故居作为苏州首批古建老宅保护利用工程试点之一,在修缮、恢复原貌的基础上,完善水电等配套设施,兼顾现代生活、消防等需要,将其改造成探花府花间堂酒店,使其成为古建筑实施现代适应性技术的典型范例。

建筑修缮基于著名古建筑专家陈从周对潘祖荫故居的测绘图纸和历史照片,以修旧如旧、保留其真的原则,对潘宅进行深度还原。在施工阶段,坚持使用传统的材料、工艺、工法进行维修,最大程度地保护原有历史信息,完整恢复其原有风貌。在符合传统建筑的结构、工艺特点要求的同时,为满足现代功能使用需要,在地面增设防潮层、外墙采用隔热保温材料,大幅度提高建筑的节能效果和舒适性。

考虑到房屋产权等问题,潘祖荫故居保护利用工程采取“整体设计、分期施工、渐进式推进”的方法进行。根据老宅原有的空间格局,植入精品酒店、文化展示、餐饮会议等功能后对外开放,赢得社会各方的好评,成为苏州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活化利用历史建筑的经典样板。

扬州:治理蓝绿空间,建设现代公园城市

扬州对蓝绿空间进行整体修复,同步构筑路网、水网、绿网体系,集中连片开展“城市双修”,全面系统地修复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公园城市”。

以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清水活水”城市建设、“十里蜀冈”生态修复以及公园体系建设等为抓手,扬州近年全面、系统推进生态系统修复和生态品质提升。

目前,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已完成万福片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廖家沟-夹江—芒稻河13公里绿道、太平河5公里绿道、廖家沟中央公园、“三河六岸”先导区景观风光带、南水北调源头公园等项目建设。

“清水活水”城市建设,完成七里河、槐泗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和青年河、文峰河等53条河道整治,基本消除市区黑臭水体。

“十里蜀冈”生态修复,全面治理水、土、气污染,过去人人避而远之的垃圾填埋场,脱胎换骨变身生态大公园。

而最能代表扬州生态修复理念和成绩的,是城市公园体系的建设。针对城市绿地系统布局不合理、空间不连续等问题,扬州强化综合公园打造,完善带状公园廊道建设,均衡布点社区公园。

2017年以来,扬州市区新建(提升)并对外开放的免费公园133个,其中综合公园9个、社区公园71个、老城区口袋公园53个。按照“公园+”发展理念,围绕公园建设逐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扬州的公园建设,贴近老百姓的生活需求,他们认为有活力、有吸引力的公园必定是天天要用的、满足家庭需求的、体育设施完善的。因此,体育健身功能是扬州公园建设的重要内容。

原本动议建设高品质度假村的宋夹城考古遗址公园,经讨论决定在严格保护遗址和生态的前提下,在森林湿地中嵌入式建设一座有标准化环岛健身跑道、自行车道以及各类球类场馆、运动器具、儿童游乐场和各种配套设施的体育休闲公园,同时新开多个入口以方便进入,免费向扬州市民和外地游客开放。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建成后,经常举办健身赛事,成为市民日常健身打卡的“网红”景点,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在老城区,扬州充分利用街巷空间、危房拆除空间、各类闲置空间,合理布置社区公园,在较小的空间内建成50多个“口袋公园”,为周边居民提供绿色生态的休憩场所。天下口袋公园曾是缺少养护、堆满杂物的街头绿地,育英巷口袋公园曾是破旧闲置厂房,国贸公园曾是基本废弃的网球场……这些一般不超过1000平米的城市“边角料”摇身一变,成为改善生态环境、满足居民休闲健身需求的袖珍魅力公园。

南通:系统整治濠河,打造都市翡翠项链

南通以完善生态系统、提升功能系统、强化特色系统为主线,形成具有滨江沿海城市特色的“城市双修”鲜明路径。

为提升城市品质环境,彰显城市风貌特色,南通以片区综合提升引导规划为指引,结合濠河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协调各专业、各部门,统筹部署,对濠河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建设“衢通路畅、水清绿秀,建设人文、休闲、宜居濠河景区”,打造“可持续城市与人居环境奖”品牌,打造“南通历史文化的最美窗口、市民休闲生活的最佳去处、城市精细管理的最好样板”,南通全面提升濠河风景区水环境,深入挖掘濠河文化内涵,全方位提升濠河景区形象。整治包括八个方面,即“步道成环、活水畅流、水景通透、绿意盎然、街景靓丽、路网通畅、街区更新、文旅相融”。

2018年已完成濠河片区全水域河道清淤和疏浚贯通工程,去年完成绿化景观、游步道以及部分市政道路管网提升工程和街景整治工程,今年将基本整体完成整治提升工程。

镇江:重整城市山水,尽显“抱山枕水”美景

镇江市“城市双修”作为打造现代山水花园城市的重要抓手,把握城市建设“内涵式提升”的阶段新要求,恢复山水格局,实现水绿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

镇江北临长江,金山焦山北固山连江而立,南有南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运河穿城而过,烟柳画桥,云树堤沙,人家参差十万,风景美不胜收。这样的山水孕育的人民,对空间品质、景观环境有着更高的品味和追求。然而在城市建设快速扩张的年代,镇江一度面临着“靠山不见山、临水难亲水”的尴尬局面。

镇江以“城市双修”试点为契机,实施山体保护整治行动、“一湖九河”水环境整治行动,“显山露水、透绿现蓝”,凸显“抱山枕水”的山水城市空间格局和城市意象,让百姓在城市享受山水之乐。

山体保护整治行动。规划引领,镇江编制《镇江市主城区山体保护利用纲要》《镇江市主城区山体规划设计导则》,确定对主城区大小26座山体实施分级分区保护和利用,明确山体本体界限和保护界限及山体景点和城市观景点。实施山体整治和修复工程,建设开放式山体公园和南山、京江等绿道,使得镇江主城区八成城市道路沿线都可领略山林美景,城市山林触手可及。

水环境整治行动。持续推进金山湖、古运河、运粮河等“一湖九河”水环境综合整治,控源截污、环境整治、清淤疏浚、引流活水、修复生态、提升景观,重现水清岸绿、鱼虾洄游场景。北部滨水区建设工程,搬迁220家生产企业,建设北湖、金山湖景区和十里滨江风光带,使主城沿江的景观界面全部敞开,还长江岸线于民,重现“满眼风光北固楼”的大江风貌。

总结一下,江苏“城市双修”有以下几点经验可供借鉴:

1.问题导向,分类实施。紧紧围绕提升空间品质、彰显城市特色要求,针对城市体检所发现的历史文化、公共服务、市政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分类实施“城市双修”。

2.民生优先,普惠百姓。优先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建共享,增加城市公共产品供给,推动城市社区转型发展。

3.设计引领、协同推进。围绕“城市双修”目标任务,编制专项规划,明确“城市双修”行动计划和具体项目库。根据项目类型,制定不同项目片区城市设计实施方案。以“城市双修”实施项目为抓手,以城市设计为引领,以城建平台为支撑,加强市、区两级部门协同,共同推进“城市双修”。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遵循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发展规律,依据城市实际和发展需要,确定“城市双修”工作重点,精确发力,精心设计,精细管理,以实际项目为抓手,打造示范,彰显特色。

5.完善制度,长效推进。完善配套政策、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和实施工作的规范性,整合资源、资金、项目,长效推进“城市双修”。

把握城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加强系统谋划,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生态空间、生活便利,让每一座城市都有独特风貌、气质和精神,这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城市“双修”,江苏在路上。

(感谢南京、苏州、扬州、南通、徐州、镇江相关部门提供资料)

(作者朱东风,系江苏省住建厅设计处处长,研究员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曹国华,系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潘之潇,系省城规院高级城市规划师;苏红,系省住建厅设计处主任科员)

撰稿 朱东风 曹国华 潘之潇 苏红

图片 作者提供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