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百余年来首次系统修订版本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这套书被喻为中国自有学校以来第一套语文课本,是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胡适等一代精英们的启蒙教材。
作为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教科书《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影响有多大呢?其初版于1901年,全书四卷共八册,选取汉字3291个,绘制插图762幅,本书出版两年之内就加印十次,迅速成为全国通行的小学教材,几十年间风行海内,成为胡适、丰子恺、梁漱溟等一代精英的启蒙教材。其精神传承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共和国教科书》(1912年)《国民字课图说》(1915年),可谓近现代中国语文课本的典范。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由于年代久远,原版编辑也有不尽完善之处,存在线条及文字不清晰、页码错误、缺笔、错字、前后页码标记不一致等种种讹误数百处,此次修复一一加以核实、更正。此次系统修订版本名为《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精讲复刻版》是迄今为止更为精良的一个修复版本。编者余世存、胡赳赳两位老师把西方的科技知识融入传统的中国蒙学教育之中,并按照天文地理、山川河岳、花鸟虫鱼等分类,对汉字进行了系统梳理,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文化字典。
此书的两位编者余世存、胡赳赳都是著名学者,他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不约而同的表示,编写这套书的初衷就是希望这套书可以让孩子在汉字中体会到文化的快乐,更深入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记者:《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是百余年前语文教材,您主编这套书的初衷是什么?
余世存:因为这几年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是汉字热,关于汉字解读的书非常多,但是这些热和汉字解读中,还缺乏文化大家的参与,缺乏对汉字学有深入研究而后以浅白方式介绍的深入浅出的作品。我和胡赳赳先生主编这套书就是希望把这一经典还给大家,让大家知道汉字学的标杆,它既不猎奇,标新立异,又不晦涩,而是平实地沟通着历史和当下。
胡赳赳:当今的语文教材,因为使用的是简体字,不免和传统是割裂的。和传统的割裂除了体现在“简繁之争”外,还体现在对一个字的来龙去脉并不知情。《字课图说》则恢复了一个字的元气,告诉大家一个字是怎么来的,最初的用法是什么,引申义又是什么。如“天”字,新华字典说是“比地高的地方”,字课则说“圣高无上曰天”。高下立判。我主编这套书的初衷就是:第一、要让家长和孩子知道有这样一套书的存在,而且是可以读懂的;第二、并非随着时代发展,文化就进步了,它有可能是退化的;第三、这套书是可以传家的,具有收藏功能,能够一代一代传下去,使得文脉不断。
记者:在现代汉字环境中,这套书的读者定位是怎样的?您希望读者通过阅读这套书,收获什么?
余世存:我希望这套书的读者是家长和孩子。家长们通过这套书,能判断市场上书的优劣;孩子们读这套书,能够进入文字学的殿堂。最重要的,亲子阅读,使大家对汉字文化的效用有一定的感知。我经常说,汉字里有医学、有心理学、有社会学、有哲学,通过对若干汉字的感悟,会使自己获得一个撬动人生地球的支点。
现代社会的家长把语文教育基本上都托给了学校,这是不对的。我记得以前的家长孩子之间有书信、有诗词唱和、有对对子一类的文字游戏。比如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个大家在自传中说,他小时候跟父亲到亲戚家做客,因为他表现得比亲戚家的孩子优秀,大人表扬时他很得意。在回家路上过一座桥时,父亲问他,桥字怎么写,如果把木字旁改成马字旁念什么字,是什么意思,他也回答得极为顺利,父亲握着他的手问他,那么昨天在亲戚家你的表现里有没有这个字,他一下子觉得很羞愧。父亲温和、丝毫没有责备他,但这样的交流让他一下子长大了一大截。这类例子非常多,语文教育、汉字教育最易于沟通大家,最易于启迪心智。我们经常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澄衷字课图说》就是一座既传统又现代的园林,值得我们在其中流连忘返。
胡赳赳:我应该把这套书隆重推荐给90后家长。从设计上来看,这套书符合他们的审美观,也最希望和他们有共鸣。如果90后的家长能够跟孩子之间进行亲子阅读的话,那这套书就成了一个载体,一个桥梁,能够让文脉的香火接续下去。前提是90后家长要自己阅读,有了心得后,讲给孩子听。一个好的建议是每天翻阅一个字,把一个字的意思弄通。然后教给孩子。
我希望读者能够通过这套书感受汉字的魅力,并且能够进一步精读。你想,1901年的这套书,被称为“百年语文第一书”,它为何能流传至今,畅销不衰,就是由于文字的魅力。文学、文化都是建立在文字基础之上的,不通文字,便是奢谈文学、文艺、文化。如果我们想迎来中国的文艺复兴,文字这一关是首先要过的,否则便只是空中楼阁。可以说,不通文字,不知道文字的来龙去脉和历史渊源。人活着便是肤浅的,也极有可能造就新的文盲。
记者:怎样给孩子挑选传统文化启蒙读物?请您推荐几本比较经典的国学启蒙书藉。
余世存: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很多,但传之久远的并不多,比如大家经常说到的,三百千千,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还有声律启蒙、唐诗三百首,以及高端一些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等等。我觉得这些都是需要涉猎的,当然,也要加入一些道家、佛家的东西,比如道德经、坛经,等等。不一定死记硬背,但应该熟悉它们。家长也不应该有给孩子挑选的懒惰心理,这些书自己也应该通读一遍或若干遍,如果以前读过,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也温习一下,这样跟孩子能分享很多东西。
胡赳赳:一些家长以为唐诗宋词代表着传统文化。远远不是如此。要往源头找。我会推荐《古诗十九首》《诗经》《楚辞》《论语》《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史记》等。先诵读,能看懂多少是多少,不强求。这是一生会反复去读的著作,人生每个阶段的理解都不一样。
记者:当下文字学的基本常识可谓是“学校不教、父母未学”的现状,请您给家长朋友们提一些中肯的阅读建议。
余世存:这个问题很好,文字学的常识确实是学校不教、父母未学,所以家长朋友们更应该把语文学习中的汉字研读当作一个技艺,入门越早越好。通过对若干汉字的研读,会对文字学有感性认识,更会对汉字本身的效用怀抱信心。比如我经常说,中国人的名字本身具有能量、信息,供一个人研读终生。像屈原一生的写照跟他的名字,平、灵均,等密切相关,陶渊明的一生跟他的名字,潜、元亮,等密切相关,杜甫的一生,在坎坷中对历史真实承担里有着动人的壮美,他的名字是子美。我们普通人也在多多少少的程度上展开了名字本自具有的内涵,因此,研究汉字本身对我们的性格和命运特征都有一种印证和把握。事实上,我们中国人无论从事什么专业或行业,都多多少少对自己名字的那几个汉字有过研读,我希望在字课图说的带动下,我们对汉字的研读更加自觉。就像古人那样,真的借用一个或若干个汉字开悟,获得一个崭新的属于自己的天地。
胡赳赳:如果你想建立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自信,如果你想活得不那么俗气。就要勇于去阅读经典,儒家的十三经、道家的经典、禅宗的经典、宋明理学的经典,都是智慧的来源。要每天读几页。日积月累,如朱熹所言“唯有读书能变化气质”。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