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发“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作者王小星,经授权转载。
文天祥(1236-1283),宋代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民族英雄,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成为爱国主义千古名句。
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沿长江东下,文天祥罄家财为军资,招勤王兵至5万人,赴浙江保卫临安。旋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赴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颜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归。经如皋,惊险万分。
文天祥《指南录》
京口脱逃魔掌中
德祐元年(1275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文天祥从京口(今镇江)带领随从11人脱逃,渡江奔往真州(今仪征)。当时元军虽有排山倒海之势,但扬州、泰州、通州等地还掌握在南宋官员手中,按理说文天祥逃到江北可以脱险,但当时扬州守将李庭芝误中元军反间计,误认为文天祥到真州说降,下令真州安抚使苗再成把文天祥杀掉。
苗再成见文天祥为人忠义,不忍加害,假说陪他出城视察城垒,出示李庭芝手令,让他快逃。这时文天祥还不相信苗再成的话,离开真州后,仍径直往扬州投李庭芝,走到扬州城下,又听到守城士兵纷纷议论:“制置使下令搜捕文天祥甚急”,他这才相信了,化名刘洙,逃往高邮,从高邮雇船取道泰州、海安、如皋、通州,最后渡海南归。
据文天祥《指南录》、历代《如皋县志》、清姚鹏春《白蒲镇志》、清代《海陵集》等书籍记载,文天祥逃难经过如皋(含今如东县)时,创作《虾子湾》《过如皋》《行马塘》《过白蒲》《闻马》等数首诗歌。
虾子湾附近河道
河湾呼童买青虾
三月初十,载着文天祥一行的扁舟沿着运盐河,经过一夜行进,进入如皋境内,为了安全,从运盐河进到偏僻的窑子河虾子湾(现如皋市城北街道桥港村)。当时,日已中午,天气晴好,杨柳依依,菜花金黄,河边潮水轻轻地舔舐着青沙,发出轻微的唰唰声。在宁静安定的如皋水乡,他们一行人忘却了所处环境的艰险,心情得以暂时放松。他们听到岸边集市上有人叫卖,连忙让书童上岸买青虾。文天祥赋诗《虾子湾》一首,该诗收在《指南录》中,诗前有小序:“过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按:指元军)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
虾子湾
飘篷一夜落天涯,
潮溅青沙日未斜。
好事官人无勾当,
呼童上岸买青虾。
由此诗,我们可看出充满英雄气概的文天祥既有诗人的情怀,也有着普通的人之常情,在艰险的旅途中也享受生活的趣味。
文天祥经过如皋城内汉代运盐河
险过虎狼如皋城
文天祥过虾子湾后,孤舟继续前进,傍晚抵达如皋,当时如皋还没有筑城,街市跨古运盐河两岸而建。文天祥的船从窑子河进入如皋西北边的凤凰池,再向东进入古运盐河,他看到河两岸店家相连,房屋鳞次栉比。目睹大好河山,更增添了他为国家献身的豪情壮志。可是他的船一出城,才得知如皋已被元军占领了,县令朱省二叛变,正率兵沿途拦截、追捕他。文天祥惊叹不已,写下《过如皋》一诗:
雄狐假虎之林皋,
河水腥风接海涛。
行客不知身世险,
一窗春梦送轻舠。
诗前小引:“如皋隶泰州,有朱省二,受北命为宰,率其民桔道路,予不知而过之,既有闻,为之惊叹。”
文中意思是叛官朱省二率领民众严密布防,在路上举桔槔,一有警报,烽烟四起,一呼百应,让文天祥一行人无路可逃。诗中“河水腥风接海涛”一句点出了当时严峻恐怖的气氛,所幸文天祥逃过了虎狼密布的如皋城。
如皋龙游河
夜宿田家转水墩
文天祥险过如皋城,未敢沿古运盐河走,由城内运盐河入龙游河继续行进,行至如皋南9公里龙游河与大名河(今名大明河)交汇处,中有一个转水墩,四周环水。文天祥的船行至此辨不清方向,又见转水墩上有一户农舍,遂登岸投宿。这户人家姓田,见他们一行不是寻常客人,忙热情接待,第二天文天祥离开。
此处后来建了桥,人们把它命名为“宋家桥”。同时把田家住的转水墩定名“丞相原”。《如皋县志》记载:“丞相原,在县南十八里宋家桥西,宋丞相文天祥航海经此,借宿田家,因名。”明清以来,通泰地区文人墨客经过此地多留下诗作。明代诗人李筠曾赋诗:“负郭高原水四围,孤臣曾此握戎机。”
清代诗人江大键《丞相原》诗曰:“丞相脱京口,夜宿田家村,山河若碎粉,只手思图存。忠义贯金石,岂作说降客,异哉苗李贤,未能辨心迹。三年系燕狱,不死冀后功,黄冠归故里,谲敌焉能从。东望海水流,西听江潮响,丹心照汗青,精魂此来往。”
如皋“丞相原”景色
受阻东海遇阿松
文天祥告别田家后,向东由串场河至马塘(现属如东县),留有《过马塘》诗:
孤舟渐渐脱长淮,星斗当空月照怀。
今夜分明楼海角,未应便道是天涯。
文天祥以为当夜就可以抵达海边渡海南下了。谁知刚过马塘镇,即遭元军追捕,他们只得弃船潜逃,逃跑中亲兵王青被元军搜俘而去。文天祥只身逃至捍海堤,遇到当地住户张阿松,张阿松看出他不是寻常人,忙把他迎至家中隐藏起来。文天祥在张阿松家中躲了5天,元军沿范公堤大搜5天,未捕到文天祥。但海岸线完全被元军封锁了,文天祥从如皋出海完全不可能了,便请张阿松送他去通州,张阿松叫他两个儿子,替文天祥等戴上苇笠,装成渔夫模样,用船送他们再回到丁堰,由丁堰沿着运盐河经白蒲去通州入海。
串场河(今如泰运河)马塘段景色
对于这段故事,《如皋县志》记述:“德佑之际,宋已不可为。信国从皋潜行入海,追骑相跟,昼夜匍匐。……过此几为所缚,赖张阿松力得脱去。”又记:“张阿松,如皋人,居捍海堤。文天祥微服赴国难……会经阿松所居地,阿松知其非常人,留宿五日,闻有兵至,阿松遣二子,戴以苇笠,送至南通泛海。”
夜宿白蒲闻马来
三月二十一日,文天祥一行宿白蒲下十里,即如皋白蒲镇南十里处(地名五十里),船停运盐河河道中。时值如皋叛变县令朱省二遣骑兵追捕文天祥。当夜,一名去南通递送信件的驿使急切通报:“马来,马来!”听到这一消息,文天祥急令船夫张帆起航,船离岸不久,岸上就传来了追兵的马蹄声。为此,文天祥无限感慨,写了一首《闻马诗》:
过海安来奈若何,舟人去后马临河。
若非神物扶忠直,世上未应侥幸多。
文天祥《指南录》详细记载了这一段经历:“二十一日夜宿白蒲下十里,忽五更,通州下文字驰舟而过,报吾舟云,马来,马来,于是速张帆去,荒诞不可言。……越一日,闻吾船过海安未远,即有马至县使。吾舟迟发一时,顷已为囚虏矣,危哉!”
闻马河景色
白蒲人为缅怀和纪念这位民族英雄,把他泊船的这段河道,即原镇区文峰阁至五十里的一段运盐河定名为“闻马河”。该河内盛产银鱼,通体透明,当地人又将银鱼命名为“文鱼”,褒扬文天祥肝胆照人的品质。
赴通州路途中,他于二十二日又作诗一首《过白蒲》:
北去通州号畏途,固应孝子未回车。
海陵若也容羁客,剩买菰蒲且寄居。
去通州为何是“畏途”?因为此刻文天祥尚不明白南宋通州守将杨师亮的真实态度,如果杨师亮听从扬州李庭芝命令捕杀文天祥(通州属扬州府管辖),那他去通州如同自投罗网。所幸杨师亮自有判断,决定迎接文天祥入城,并在数天后送其入海。
“固应孝子为回车”用了典故:西汉宣帝时,益州刺史王阳途径崃山九折坂时,因路途险峻,畏道不敢前行,感叹身体是父母给的,宁愿回家孝敬父母,遂辞官而去。文天祥为了报国,没有回避凶险,赶赴前途未卜的通州。诗的第三、四句意思是当初过海陵(今泰州市)时,文天祥恐泰州守将不容他这位旅途飘泊的“羁客”,并未入城。如果允许他留在当地,他愿意买菰蒲搭就草棚寄居,暂避一时之险,可以看出他从泰州一路经历重重险难后无可奈何的心境。
白蒲镇一景
千秋犹励众后昆
文天祥至通州作短暂停留后,从石港卖鱼湾出海,南归后再度起兵抗元,不幸于广东五坡岭被俘,就义于大都(今北京)。明天顺八年(1464)编修《如皋县志》,收录他经过如皋的诗篇。
明嘉靖十九年(1540),如皋知县黎尧勋读邑乘(明天顺《如皋县志》)至文山丞相经如皋渡海诸诗,抚卷叹息曰:“元时之祸,自有天地以来,未有此大变,文山丞相自有君臣以来,未有此大忠。”因此他择地在定惠(慧)寺东建文丞相祠,将文丞相借宿的宋家桥村转水墩定名“丞相原”,并立碑纪念。
如皋纪念文天祥的丞相亭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如皋知县童蒙吉改定惠院为文丞相祠。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如皋知县李衷纯又于定惠寺西建二忠祠,祀岳飞、文天祥二人。《如皋县志》称赞文天祥:“岂维扬一邑已哉,实为天下后世忠义观感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