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3!精品公安剧《三叉戟》开播即火,一部没有流量明星参演的老男人剧竟意外圈粉,凭借剧情和演技收获口碑热度双丰收,观众追剧追到停不下来。大背头、大棍子、大喷子三位中年警察退休之际重返一线,齐心协力击破金融犯罪案件,将罪犯绳之以法……没错,这部剧的三位男主角是即将退休、年纪加起来超过150岁的“老男人”,其中男一号陈建斌今年刚好50岁,其超级接地气的表演被观众戏称为“陈三岁”,趁着热播,记者微信采访了这位“三叉戟”中的“大背头”,陈建斌坦言,观众喜欢是因为故事好剧情好,而演员们除了专业的表演外,也加入了自己的生活,“尤其是,剧中50岁中年男人的困境和力不从心,我都有!”
观众:就像在看“我爸”“我哥”“我老公”,
陈建斌:拿着生活的尺子在衡量着演
《三叉戟》中的案情一波三折丝丝入扣,而人物刻画也都特别生活化接地气,据悉主要剧情线是根据真实案件改编,被问及主要角色是否有原型,陈建斌强调编剧吕铮本人就是警察,所以细节方面让观众觉得格外真实,“大背头这个人物有没有原型?其实不光是这个大背头、大棍子、大喷子,我想说一定是有的,但是这些问题呢我们的原作者吕峥老师肯定是更清楚,因为他是真正的警察,他写的是自己的生活,就比如说剧中的小吕叫吕征,就跟他的名字都基本上是一样的,一定是有他自己的各种影子在里头,他只有这样做,才能把这个人物更鲜活地呈现给我们”。
这部剧让观众见识到了中年演员的绝对实力,剧中的一个表情一个眼神都相当到位,甚至很多人觉得在剧中看到自己爸爸或者老公的影子,陈建斌表示自己也收到了不少观众的反馈,赞他们演得接地气,“以往大家说,演一个你熟悉的人这是非常非常难的,因为大家对这种人物是有各自的判断能力。观众看着电视感慨说这个人就是我爸,这个人就是我哥,这个人就是我老公……这就是对的呀,因为我们表演的时候就是拿着生活的尺子在衡量,就是说符合生活的这个尺子的标准,我觉得就一定是对的,我们参考的这个标的物就是生活本身,观众才会有这个认同感。观众是很容易就判断说你这个演得对不对,你这套东西对不对,我觉得这个东西确实是需要分寸的,这个程度的拿捏和取舍,的确都是经过我们和海波导演,还有吕峥老师认真的仔细的推敲,最后才呈现出来的”。
50岁中年人的困境和力不从心,
我都能感同身受
“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原著作者吕峥老师的这个小说,提供了特别鲜活的这个人物形象,它不像有些写侦破的戏,里面全部是事情,《三叉戟》里首先我觉得是有人物,有生活气息,我觉得这个特别难得。我看了以后很喜欢,饱满鲜活的人物是最吸引我的部分”,陈建斌坦言,当初接这部剧就是被里面的人物塑造所吸引,而观众的观感也证实了他的眼光,尽管是讲一群中年男人的故事,但大家纷纷表示:他们破案、生活、拌嘴……都太有意思了!
关于这一点儿,陈建斌除了认同,还有感慨,甚至他理解“大背头”这个人物就像理解自己一样,“他面临的这个困境,其实人到了差不多50岁左右的时候,我觉得是个分界线,从那以后你的生活可能就结束了,你依靠的是一个惯性,然后就是退休、颐养天年什么的。但在他们仨内心当中,就跟我们很多人一样,有特别不甘心的东西,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创造力、能力,但是这些东西跟自己日益老化的身体又形成落差。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我们有很多东西还没有来得及把它做好做到极致”,陈建斌之所以特别有感慨,因为今年50岁的他感同身受,“他们每个人都面临着这个困境和选择,这个东西是吸引我的,其实对我来说也是面临着这个选择和困境。他们仨内心不服从命运的安排,还想跟命运交手、抗争、摔跤。这个东西我是喜欢的,感同身受的”。
而中年男人的力不从心也是他愿意演这个人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比如说戏里有一个细节我印象特别深,就是林楠去找我,我正在车底下修车,我就从车底下出来然后跟他一块儿去警保处。实拍的时候我们其实是一个镜头完成的,那个动作、过程大背头表现很费劲,要我以前我觉得那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一个动作,但是现在从那儿起来的‘费劲’都不是演的,这就是这个角色和演员的某些有共同之处”。
和陶红特别有老夫老妻的cp感,
其实我和蒋老师在家不这样
“关于这个人物的一些细节是很生活化的,比如说差不多到40岁到50岁的年龄段的男性里确实是有很多共性的东西,相信大家也都是知道的,比如说保温杯啦、喝茶啊放个枸杞什么的”,陈建斌表示剧中人物虽然跟自己性格差别挺大,但其实很多“中年男人的共性”还是让他挺感慨的。
此外,剧中他和陶红演一对中年夫妇,网友们觉得俩人演出了老夫老妻的默契和cp感,特别亲切,甚至有网友猜测这是否就是陈建斌家里真实的相处方式。对此陈建斌以“撒狗粮”的方式予以否认,“我跟陶红老师在家里部分的戏份吧,这肯定跟我本人在家里的情况不太一样,比如我就不可能这个钻到蒋老师怀里去让她安慰我,我觉得这种事情从来都没有发生过”。
但他也坦言俩人对手戏特别有感觉是多方面的结果,“我觉得主要是剧本的基础提供的好,包括像张华在那儿数落大背头的大段儿戏,还有后来他尿裤子,回来之后去玩微信……剧本儿本身就给到了,陶红老师演的也特别好,海波导演呢有要求,所以我们就把他往那里走,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剧本、导演、演员缺一不可的状态,才能把那些演的那么鲜活,那么真实,那么有代入感”。
关于“披荆斩棘的叔叔们”,
没有流量靠演技,只能靠这个了
有一阵影视圈流行年轻帅气有流量的所谓“小鲜肉”,现在中老年戏骨们凭借实力越来越赢得观众的尊重,当被问及这个“行业风向”,陈建斌表示从来没有关注过这种问题,“我只是觉得我们作为演员应该尽好自己的本分,首先要把戏演好,把本职工作要做好,然后再去谈别的事情。去建议去发牢骚什么的并不能改变什么,但如果每个人没有把自己的工作先做好就可能会出现各种混乱和问题”。
这阵子姐姐们“乘风破浪”,该剧则被大家称为“披荆斩棘的叔叔们,在流量的丛林里前进”。陈建斌也坦言这个戏里好像没有什么流量的演员,“我们只有靠演技把戏演好,把角色塑造好,我们也就只能靠这个了”。他感慨自己在中戏上学时学表演、学做演员做导演做编剧,“那时候从来没有纳入过流量这个概念,所以每个时代可能都有每个时代的东西,但永恒不变的东西也是存在的,我觉得有价值的东西会一直都在那儿,一直都是一个标准,对演员来说就是把戏演好,把这个角色奉献给观众”。
50岁的陈建斌像剧中的“三叉戟”一样,仍有自己的理想和坚持,他透露《三叉戟》之后,自己也在筹备类似题材的作品,“我有这个想法,也想拍一部这样题材的电影,我们现在正在做这个剧本儿,希望把这个剧本儿能做的非常非常的棒”。他把“三叉戟”和自己的这种要拼要奋斗的状态用李宗盛的《山丘》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来形容,“它里边儿有句词我觉得写的特别好,就是面对命运,不自量力地还手,直至死方休。还有《老人与海》里那个老人,他说,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