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大流行病改变的世界(上)
来源:紫牛新闻
2020-06-02 13:41:08

历史是个粗心的编剧,总是重复相同的戏码。

一场来源不明的瘟疫突然蔓延全球,得了这种病的人会不停咳嗽、呼吸困难、浑身疼痛伴有高烧,重症的鲜血会从肺部往上涌。开始人们以为老人和孩子因为抵抗力较低是易感人群,但很快发现青壮年更加危险。

有人认为病毒来是从动物身上变异来的,但始终无法找到中间宿主;也有人固执地认为是人造的……多少年后仍然众说纷纭。

没有特效药。许多病患开始在民间方子中求解,有人用柠檬、威士忌、大蒜以及中草药,甚至有人相信喝蓖麻油、在糖块上滴一滴煤油吃掉就可以“起死回生”。

病毒从一个国家传播到另一个国家,快速在全世界范围蔓延,邮轮、兵营和监狱这些密闭拥挤的空间成为高危之地,医疗物资遭受严重挤兑,不仅医疗行业崩溃,殡葬业也经受严峻考验。商场、电影院等人流密集的场所被迫关闭,各个国家、城市相继发布隔离令,一些公共建筑如军械处、学校被改建成临时医院……但无论采取多么严厉的检疫措施,世界没有任何一块大陆能够幸免于难。

疫情来得神秘,去得也神秘。但就在人们走上街头庆祝胜利解封时,第二波疫情汹涌而至,造成比第一波更多的死亡。

病毒不仅在民间扩散,达官显贵也未能幸免,英国首相一度病情恶化无法下床,需要戴上呼吸器来度过难关。

这场席卷全球的大型瘟疫不是2019新冠肺炎,而是百年前,贯穿1918年至1919年,持续了两年多反复发作了三波的的“西班牙大流感”。

英国历史学者凯瑟琳•阿诺德(Catharine Arnold)在《1918年之疫被流感改变的世界》一书中记录了一位美国护士谢莉.米拉德(Shirley Millard)的日记【参考文献:[英国]凯瑟琳•阿诺德.《1918年之疫被流感改变的世界》】:

“我们疲于应对流感病例。我本以为流感不过跟伤寒无异,就是感冒而已,没想到要严重得多。这里的病人发高烧,体温高到我们根本不相信是真的,很多时候会再测一次以防弄错……病人中大约一半都死了,当他们病逝时,脸色呈现让人毛骨悚然的深灰色,尸体即刻被抬出去焚化。”

整整100年前的这场大流感至今不知道起源哪里,也没有特效药,它经过三波传染潮让约占全球约三分之一的人口感染,流行病学者估计死亡人数达5000万。 而当时人类历史上破坏性最强、波及国家和人口最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为3000万人。

人类从诞生到突破1亿人口大关用了数百万年,而从1亿到10亿只用了短短几百年。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班牙大流感、经济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陆续爆发,全球人口增速才终于再次放缓。

1789年,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匿名出版《人口原理》【参考文献:英国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人口原理》】,指出地球上的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源只能按数学级数增长,所以不可避免的要导致饥饿、战争和瘟疫。马尔萨斯呼吁采取主动措施,遏制人口出生率:所谓主动型措施包括提倡晚婚、避孕、流产、节欲等方式;如果主动调节失效,被动型调节诸如战争、瘟疫和饥荒将不期而至。在马尔萨斯看来,在人类发展史上,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战争、饥荒和瘟疫等。

灾难会缩短生命,却会恢复被破坏的平衡。就如同这一次新冠肺炎大流行,全球范围内的人们被闷在家里,动物们则纷纷走上街头,天空也蓝了,水也清澈了。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曾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争议,可惜人们并没有从一次又一次的战争和瘟疫中学到太多经验教训。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故事经常出奇地雷同。

为什么西班牙大流感会蔓延至全世界?

西班牙大流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席卷全球的大流行病。在此之前,由于交通不发达,各国之间互通并不紧密,病毒都是局部爆发,不容易恣意蔓延。

历史上首次最严重的传染病跨洲传播是哥伦布带去的。公元1492年,发现新大陆的探险家哥伦布开启了欧洲与美洲第一次的持续接触,欧洲进入殖民海外领地的大时代。哥伦布在发现美洲的同时也带去了麻疹、白喉、流感、天花等疾病,当地的印第安人等土著居民从未接触过这些病毒缺乏免疫力,很快就成批成批的死去,造成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种族灭绝。

首次席卷全球的瘟疫是西班牙大流感,流感前后经历了三波,第一波发生于1918年春季,死亡率并不高;第二波发生于1918年秋季,死亡率飙升;第三波发生于1919年冬季至1920年春季,死亡率介于第一波和第二波之间。

西班牙大流感第一波爆发时一战还没有结束,到处都在召募年轻人应征入伍,1918年3月,最开始一名来自美国堪萨斯州养殖场的士兵感染了流感,但他自己并不知道,他进入军队训练营之后负责伙食,几乎会接触到所有人,很快兵营里相继有人出现发烧、咳嗽、嗓子痛等症状,都被看作是普通感冒,当时人们还没有病毒的概念,只是把这些称为“细菌”。这名士兵后来被看作是“零号病人”。

短短三个星期,训练营里有上千人呈现出相同的症状,先后有38名士兵死于肺炎和大出血等并发症。军医不敢怠慢,急忙电告位于华盛顿的美军总司令部,但当局认为没有什么比赢得战争更重要;为了稳定军心,高层置若罔闻,不予理睬。疫情随即迅速扩散。

这些训练营里的新兵陆陆续续被送上前线去打仗,他们从人口密集的美囯东海岸各大港口坐船前往欧洲,病毒也被带到法国,法国又传入意大利,意大利再传到英国,疫情所到之地也会因为封锁消息不为外人所知。随后大流感在法国、英国、西班牙、中国等国相继爆发,到了1918年6月,英国陆军就有3万多人住院,英国舰队也有一万多名水手患病,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席卷全球的大流行病随着士兵的进攻和战争的炮火四处迁移扩散开来。

1918年10月,美国因此病死亡的人数高达20万人,这曾是美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个月。

美国作家约翰•M•巴里在《大流感》【参考文献:美国 约翰•M•巴里《大流感》】一书中讲述了美军顶级医疗专家、医学界泰斗级人物威廉•韦尔奇到达德文斯军营后看到的景象:医院堆满了帆布床,床上躺着病人,到处都是血迹,士兵在咳血,或者从鼻子耳朵往外冒血,停尸房里全是尸体。医生从早上五点半工作到晚上九点半,200个护士中有70个都病倒了。

别看如今疫情下很多外国人不爱戴口罩,在当时不论是军队还是民间,所有人都必须把口鼻遮起来,口罩的使用从医护人员传到平民百姓中,在很多地方,你要是不戴口罩出门会被认为是一种冒犯,甚至连猫狗也被套上了口罩。甚至在旧金山一名没带口罩咳嗽的人被警察当场击毙;当地的一对蜜月夫妻害羞地向医生坦诚,他们做爱时什么都不穿,但会戴着口罩。

外国电影明星戴口罩接吻的场景。图源:视觉中国

战争前线原本就生存条件恶劣,患病人群越来越多也难以得到治疗,很快能上战场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可以说大流感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互相加速了彼此走向终结。

伦敦《泰晤士报》曾悲怆地评论:“自黑死病已降,从未有如此可怕的瘟疫席卷全世界;或许,也没有哪种瘟疫像它一样让人类咬着牙承受了下来。”

原本意气风发的德军也很快溃不成军,太多的士兵咳嗽、发烧,躺进医院,流感传播的速度很快,没多久50万德国士兵都被感染。1918年11月11日,一战随着德国宣告投降而彻底结束。

这时来自五湖四海的幸存者们欢欣鼓舞地各自返回故乡,这样一来,他们又把病毒带给了更多无辜的人,为第二波大流感更猛烈的到来埋下隐患。

在西班牙大流感的被感染名单上,除了士兵、平民,还有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英国首相大卫•劳合•乔治以及当时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未来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时任美国海军助理部长)、沙特王子以及沃尔特•迪士尼等政要名流,谁都没有特效药。

政治家、思想家甘地也未能幸免。因为宗教原因圣雄甘地不吃肉、不吃鸡蛋、不喝牛奶,在很多次生病的时候,医生要求他吃肉、吃鸡蛋都被他拒绝,宁可慢慢等着自身的免疫系统赶走病魔。但是1918年大流感让他的免疫力难以抵抗,他的儿媳和孙子都死于这场传染病,甘地也病入膏肓,最后在医生的哄骗下喝下了羊奶,羸弱的病体才得以康复。

后来在甘地的自传中他这样写道:

我热切希望身体早点康复,可以尽早投入非暴力抵抗运动的工作,所以我暂时只满足于遵守誓言的字面意思,而牺牲其精神。我发誓时,虽然说的是牛奶,但实际包括所有动物的奶水……生存的意志战胜了对真理的虔诚,而一个信奉真理的人竟然因为热衷于组织非暴力运动而违背了神圣的理想。至今,我依然对此耿耿于怀,充满了懊恼。”

为什么这场大流感被称为“西班牙大流感”?

一个世纪过去了,西班牙人还在为这个污名化的称号感到懊恼,他们仍然在不遗余力想澄清史事却收效甚微。当时其他国家因流感死亡人数激增时,西班牙的一名医疗官员曾在《美国医学会公告》上发表“马德里来信”,抗议用“西班牙”来命名流感。他说这种疾病在西班牙“突然出现,过程简短,然后不着痕迹地消失了”,可惜这口锅并当时没有甩出去。

其实1918年的大流感并不是源发于西班牙,那里也不是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但是当地疫情确实也十分危急,当时大约有800万人被感染,连时任国王阿方索十三世、总理和内阁的几名高官都被感染,因为这样的情况,西班牙国内对疫情的报道很多,新闻和民间舆论可以自由地讨论疫情,信息基本处于公开状态。

而还在战场上的其他国家为了不打击军队士气造成恐慌,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封锁消息,这样一来疫情报道不断的西班牙就成了“疫情最严重”的国家,再加上西班牙是一战中立国,自然而然就被扣上了“西班牙大流感”这顶帽子。人们将流感戏称为“西班牙女郎”,形容它们是“非常聪明的小野兽”。

各国之间甩埚大战也如火如荼地上演,在西班牙,人们则说是法国型大流感,声称是法国游客把它带到了马德里。还有人下结论说一定要追溯到德国,当时《纽约时报》援引一位美国士兵的话说:“这些德国特工可以轻而易举地在战区或者其他某个集结了大量人员的地方传播西班牙流感病菌。”

距离1918年越遥远,西班牙越难以摘掉这顶帽子。因为病毒起源于某地或在某地爆发而被冠名的国家和地区不在少数,如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病毒等等。

好在今天国际官方机构对疾病的命名考虑得更加周全。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新的疾病命名指南,“尽量减少疾病名称的不必要负面影响”“避免冒犯任何文化、社会、国家、地区、专业或民族群体”,并特别建议不要用国家给疾病命名。

即使是像中东呼吸综合症这样比较泛指的命名,也被WHO列为“反面教材”,认为这个命名不合理、地域特征过强。

相反,有助于提升国家和地区美誉度的命名就截然相反了。那不仅是竞相争夺的对象,地理标志还被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类型之一,能够获得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都比其他同类产品价格要高出20%至45%,例如库尔勒香梨、阳澄湖大闸蟹、五常大米等品牌,加上地域标志身价翻倍,成为区域和国门的金字招牌。

国家知识产权局也将保护好地理标志放在重要的位置,它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贸易投资和保护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作者李光斗:中国著名品牌战略专家、中央电视台品牌顾问。本文节选自其最新著作《疫后经济学:反周期与逆增长》)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