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黄牌、原真性、遗产对儿、替补队员……专家来宁普及非遗保护中那些“关键词”
2020-05-29 00:00:40

遗产对儿?红黄牌?替补队员?是的,这些说的都是非遗保护。在今年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前,今天下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苑利来到南京崇正书院,以《传承的秘密》为题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讲座,向大家讲述了非遗传承的重要性。在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他也谈到了非遗保护中遇到的问题及提出的建议。

要有“遗产对儿”的保护思维,

像保护文物一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打通同时保护。”苑利说自己最近正在写文章强调“遗产对儿”这个保护概念。为什么提倡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贯通保护呢?苑利解释说,不管是物质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所以,保护非遗要像保护文物一样,原汁原味地保护起来,“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是成对的,要打通,要一起保护”。他举例说,比如瓷器,“流传下来的瓷器文物当然要保护,但制作瓷器的手艺技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保护”。

500多位传承人辞世,

提醒我们要重视“替补队员”的问题

苑利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文化战略资源,“非遗保护是保护一个民族的根脉,也是保护一个民族的基因。”苑利说,任何一个非遗项目,在申报的时候,必须满足一个条件:传承百年以上。为何要满足这个条件?这是为了非遗项目能够得到原汁原味的传承,不走样。苑利说,非遗的保护,重在保护传承人。“非遗是需要人来传的。但是,到现在为止,我们3000个国家级非遗项目,至少有500位老人已经去世,有的去世已经10多年了,到现在没有替补队员。”苑利说,非遗是需要人来传的,人没了,这非遗项目等于也没了。

“红黄牌”要真正实施起来,

非遗项目申报成功只是开始

红黄牌?没错,也就是说,非遗项目不能申报了却不切实去保护。苑利说,非遗保护要有守土意识,每一个传承人都要知道自己的职责是什么。但实际上,往往存在重申报、轻保护的状况。那么,非遗项目本身有问题,怎么办?一些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不好好带徒传承怎么办?苑利说,这就需要推行“红黄牌”机制,“首先提出黄牌警告,如果两年后还不整改好,那就取消。”苑利透露,目前,全国有的城市已经开始推行了红黄牌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原真性”有多重要?

“上游”的传承必须“原汁原味”

苑利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也需要传播。保护所谓传承,就是把“老手艺”“老样子”继承下来并传下去;所谓传播,就是把“老手艺”“老样子”的“好”告诉更多的人,让通过“老手艺”生产出来的非遗产品卖得更好。能把“老手艺”“老样子”继承下来固然重要,能把“老手艺”“老样子”告诉更多的人同样重要。他强调非遗保护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原真性。有人认为保持“原汁原味”会影响到非遗的传播力度,“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对的。我们所说的原汁原味是我们对传承人的‘传承’提出的特别要求,目的是通过传承人,把中华民族历史上创造出来的最好的手艺尽可能原原本本地继承下来,但我们不反对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方式的创新。传播通常也是在‘传承’的‘下游’进行,不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造成伤害”。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艳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