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天眼”,为探索未知宇宙带来更多可能
来源:紫牛新闻
2020-05-28 19:23:16

聚焦中国新兴行业领域奋斗者的系列短视频《闪耀的平凡》正在芒果TV、湖南卫视热播,献礼全国两会。今日上线的第五集《超级工程师》,走近“中国天眼”及其背后的科学团队。

在贵州省山区,有着全球知名的“中国天眼”,它是当今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能够捕捉宇宙中更微弱的信号,探测到更暗弱的天体。22年来“中国天眼”团队付出了无数汗水和精力,才在山坳里建成了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工程。

“人民科学家”南仁东带领团队,

历时22年打造“中国天眼”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开始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脉冲信号。截至目前,“中国天眼”探测到146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102颗已得到认证。2020年1月11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运行。

“中国天眼”是一项创新的工程,凝聚了中国科研团队的超前梦想,整个工程是由已逝的南仁东教授设计、选址、并主持建造的。他潜心天文研究,坚持自主创新,1994年提出FAST工程概念,主导利用贵州省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从论证立项到选址建设历时22年,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为FAST重大科学工程的顺利落成发挥关键作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南仁东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中国天眼”背后的中国“天团”,

聚焦优秀华夏儿女

“人民科学家”南仁东先生的才华和人格魅力也影响着“中国天眼”团队的每一个人。与南教授一起工作了十多年的孙京海,是“中国天眼”调试组控制专业组长,2006年就加入了“中国天眼”工程组,是这个工程建设奇迹的一份子。

据他介绍,整个工程其实之前大概十五年的时间都是在做相关技术的研发,用于解决怎样在险峻的地势之上建成500米环形的圈梁,如何在没有任何平底的地方把500米尺度的巨大索网编制好等等一系列问题。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历时22年建成的“中国天眼”,是目前世界上最灵敏的射电观察设备,团队的成员都希望科学家们能使用这个新一代的灵敏的观测设备,去发现更多的未知。

天文学家朱明对宇宙有着强烈的热爱和好奇心。朱明2009年怀抱着对项目的热情,放弃了海外14年的辉煌事业,回到祖国参与南仁东领导的“中国天眼”科学团队工作至今。他说:“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它能够探索自然宇宙未知的奥秘,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开阔我们的眼界。”

“中国天眼”工作团队约有130多人,郝巧莉是6位女工程师之一,她负责处理来自宇宙深处的数据,以便天文学家进行分析。工作地点处于深山,几乎与世隔绝远离家人,工作内容也是与枯燥的数据相伴,但作为团队的一员,郝巧莉表示内心充满着自豪,可能会一直在这待下去,她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以身为国家重点工程的一员为荣。

“中国天眼”的建造是每一个科研人员大量的汗水和精力的结晶,为探索未知的宇宙带来更多的可能,我们将从中了解到宇宙中从未知晓的更多奥秘,发现更多未知的世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