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0天,2020年就将进入6月份,本赛季中超何时开赛,却依然未知;无独有偶,距离足协要求的“2021年赛季之前所有球队队名完成中性化改造”,还剩大半年时间了,但这项“工程”,似乎更是“踪迹难寻”,目前除了唯一一支更改了名称了“大连人”队之外,多队依然“按兵不动”。
什么是“中性化队名”,队名要如何改呢
何为中性化,意思就是杜绝现在中超球队换一家赞助商或者老板就直接在自己球队的名字里面加入那个企业的名字,现在新规出台,这种行为将会被禁止,取而代之的是像国外联赛一样使用一个专一而又响亮的名号来作为队名。
未来,如何改成“中性化的队名”,这也是有公式的:地域名+俱乐部名+足球俱乐部+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或其他),简称采用全称中的“地域名+俱乐部名”。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全称中的地域名应为俱乐部所属地的名称或所在城市名称,俱乐部名应为中文,不得超过4个汉字,且不得使用与俱乐部股东企业、实际控制人或关联方相似、相近的发音或汉字。
“中性化队名”,2021前是“硬要求”
2019年12月25日下午,2020赛季中国足球协会职业足球政策说明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确认加快推进俱乐部名称中性化:各俱乐部需在2021赛季开始前完成俱乐部名称中性化改革,届时若未能通过中国足协认证,将不被授予联赛准入资格。
当时,距离足协首次提出“中性化”目标已经过去了两年。2017年底,足协公布了一系列新政策,其中一条要求推动俱乐部名称中性化,当时设想是三年左右逐渐实现这一目标。俱乐部名次中性化,在很多人看来是培育球迷群体和球迷文化的重要基础,也是打造百年俱乐部的前提。
“三年之约”眼看还剩大半年就到了,但在中超层面,真正完成“中性化”队名改造的,只有“大连人”这一支球队。此前,天津天海用中性名征战了一个赛季的中超,但如今天海却已在内外交困中退出了。虽然“改造”已迫在眉睫,但似乎大家都有些“按兵不动”的意思,各队基本没怎么传出的可靠的改造队名消息。
满足条件“不用改”的,有5支球队
其实,并不是每一个队都需要更改名称。此前中国足协拟定相关政策,非企业化、中性化成为趋势,不过出于兼顾国情及职业联赛发展现状的考虑,若俱乐部名称或简称原为非中性的,但被本俱乐部长期、连续使用,使其名称在足球行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形成俱乐部品牌或在球迷群体中具有普遍影响力的,可在规定时限内经俱乐部向中国足协申请并批准,可将该名称认定为中性名称。而足协认可的“长期”也有个限定,那就是2004年之前参加职业联赛,同时俱乐部未发生所属地方会员协会的变更。
对照这样的要求,目前中超有5支球队可以不用改名,分别是北京国安,上海申花,山东鲁能,天津泰达和河南建业。而另外十支球队,都需要改名,包括广州恒大这样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的“八冠王”。
仍需斟酌的“改名”,却已势不可挡
一个月前,多方消息显示中国足协进一步要求中超球队尽快完成“改名事宜”,结合去年年底的会议,说明起码在足协层面,要求在2021年前完成中性改名已经势不可挡。
但实话实说,改名仍应该在更谨慎的情况下去斟酌。比如,前面提到了广州恒大,作为“八冠王”,他们已经在十年内形成了非常强的品牌效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和申花、国安并无二致。对此,有粤媒就曾撰文表示:“中国俱乐部目前完全是母公司的附属品,联赛还不能自身造血,就强行把带有哺乳意义的母公司宣传通道切断,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足球投资人的积极性。从这个角度来看,过分强调中性名,对联赛来说也是一种“揠苗助长”。”
实际上,足协强推“中性名”的初衷是没问题的,在俱乐部品牌塑造、球迷地域归属感和球迷文化的形成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中国足球面临的实际情况确实也非常复杂。还剩大半年了,既然改名已经不可避免,那么就应该抓紧时间研究新名字了。恒大、苏宁、上港、富力等队伍会改成怎样的中性名称,值得关注。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晨瑆 孙云岳 张昊 实习生 龚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