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38位太后临朝,大宋占了1/4——大宋太后为何频频垂帘听政?
来源:紫牛新闻
2020-05-18 21:14:27

《清平乐》剧照


讲述宋仁宗一生的《清平乐》终于播完。仁宗驾崩之后,皇后曹氏升级为太后,并垂帘听政。这是大宋第二位垂帘听政的太后。学者朱子彦称,据不完全统计,从战国起,历史上临朝听政的太后约38人,大宋却有9人之多(其他朝代太后临朝情况如下:战国3人,西汉2人,东汉6人,西晋1人,东晋2人,北魏2人,唐代2人,辽代4人,元代4人,清代3人,其余西夏及五胡十六国等小王朝不计),占了近1/3。为何宋代垂帘听政的太后如此之多?

垂帘听政在大宋成为合法制度

垂帘听政,《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垂帘,太后或皇后临朝听政,殿上用帘子遮隔。听:治理。指太后临朝管理国家政事。

垂帘听政这个模式,许多网友认为是从宋代开始的。其实早在宋之前就有了。东晋时崇德太后褚蒜子先后四次临朝,是她开始用的帷帘,与群臣隔开,抱着小皇帝上朝听政。

史籍上第一次使用“垂帘”这两个字的则是武则天。“自诛上官仪后,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

上官仪是上官婉儿的祖父,665年被诛杀。若以此计算,正式的“垂帘听政”则是从这一年开始。

唐高宗死后,虽先后有李显、李旦即位,但一直是武则天把持朝政。李旦登基后,武则天常垂着紫色帷帐,临朝听政。但此时“垂帘听政”尚不是一种制度,唐中宗皇后韦氏想效仿武则天故事,结果遭到朝臣反对。学者一般认为,“垂帘听政”成为一种合法的制度,要到大宋之时。

真宗皇后刘娥是第一位垂帘听政的大宋太后,朝臣们为她的“垂帘听政”设立了诸多规定,如与皇帝同御承明殿,生日为长宁节,出入御大安辇,天下避后父讳。但同时,也对太后的待遇进行了一些限制,如不能单独听政,谒庙时身穿皇帝衮服,但要减去两个花纹,不佩剑,冠冕上前后垂珠翠各十二旒,不能称朕只能称“吾”,等等。

刘娥的情况比较特殊,她是有野心的。在垂帘听政的形式和内容上,她与朝臣们有过多个回合的斗争(此前,微史记曾详细报道过,详见……)。在她之后的曹太后就没那么好的待遇了。她不再有资格与皇帝同御承明殿,而只能偏安御内东门小殿。辅臣们退朝以后,再入小殿“复奏事”。再之后,垂帘听政的太后们便多依曹太后的例子。

《清平乐》中的刘太后


什么情况下可以垂帘听政

北宋、南宋,两宋共计319年,18位皇帝,有9位太后10次垂帘听政。北宋垂帘听政的太后为:刘太后、曹太后、高太后、向太后和孟太后。其中真宗皇后刘娥,垂帘听政时间最长,有11年之久。

这五位太后之所以垂帘,原因不一样:

刘太后(真宗皇后):因仁宗登基时年方13岁,需太后扶持;

曹太后(仁宗皇后):英宗非仁宗亲生子,属旁支子弟,帝统不正,当时有别支皇族虎视眈眈,英宗需太后辅助,以示其继承大统的合法性;

高太后(英宗皇后):哲宗虽为神宗亲生子,但9岁即位,主少国疑,当时有大臣主张拥立神宗的弟弟为帝。神宗弥留之际,高太后命皇孙哲宗着黄袍出现在大臣面前,哲宗这才得以顺利继位。因其年少,需太后垂帘听政。

向太后(神宗皇后):哲宗无子,驾崩之时也未指定继承人,最后哲宗同父异母弟弟端王赵佶继位,是为徽宗。徽宗当时虽已18岁,但和英宗一样,他系出旁门,帝统不正。故此徽宗虽已成年,仍哭求太后垂帘,向太后勉强同意。

孟太后(哲宗皇后):孟太后曾两度被废,1127年,金兵攻入汴京,皇族宗室,包括徽宗和钦宗父子都被金兵掠走,孟太后因为被废,住在弟弟家中而幸免于难。当时赵氏宗室中康王赵构也没有被金兵掳走,权臣张邦昌迎还孟太后复位,并请其垂帘听政,让赵构登基,为高宗。高宗登基后,孟太后很快撤帘。

高宗即位后,不孚众望,在抗金问题上畏畏缩缩,引起主战派不满,他们要求高宗禅位给他3岁的儿子,孟太后垂帘听政。孟太后只好再次垂帘听政。但她一面安抚叛兵,一面设法让高宗重登帝位。他是南宋的开国皇帝。

进入南宋,共有四位太后垂帘听政:

吴太后(高宗皇后):孝宗、光宗父子不合。孝宗死,光宗甚至不主持丧礼,这让以“仁孝治天下”的大宋朝臣们非常不满。大臣请求光宗禅位,立嘉王为宁宗,吴太后垂帘听政。在立宁宗的第二天,吴太后便宣布撤帘了。

杨太后(宁宗皇后):宁宗死后无子,赵竑为帝。赵竑想除掉权臣史弥远,结果反而被史弥远所废,改立赵贵诚为帝,是为理宗,杨太后垂帘听政。

谢太后(理宗皇后):理宗驾崩后,因其无子,其侄赵基即帝位,是为度宗。度宗死后,他的儿子赵显即位,是为恭帝,谢太后垂帘听政。

杨太后(度宗淑妃):端宗8岁即位,杨太后垂帘听政。

摘自《宋代太后垂帘听政研究》 潘雨

从以上9位太后经历可以看出,她们垂帘听政,要么是帝统不正,需要她们出面“站台”,增强皇帝继承大统的合法性;要么皇帝年幼,需要她们辅助处理朝政。还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就是孟太后,战乱之中,必须有人出面收拾残局,让国政进入轨道。

为何大宋屡屡出现后继乏人的情况

可能很多读者会觉得奇怪,为何大宋朝屡屡出现后继乏人,需要太后出面辅助的情况?

宋朝皇帝大多英年早逝,继位的皇帝年龄都比较小,如真宗去世时仅55岁,即位的仁宗只有 13岁;神宗38岁就去世了,哲宗9岁即位。

这还是有继承人的情况,还有一些大宋皇帝连继承人都没有。这和大宋皇子存活率低有关。

其实存活率低的情况并非大宋专有。皇子连多夭逝、频丧皇子的记载,史不绝书。学者冯尔康认为,这大致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养育不得其法;二是宫廷内斗;三是发育不健全。古人结婚早,本身发育尚不完备,其生育子女又能健康到哪里去。

冯尔康曾统计过大宋15位皇帝的生育情况(宋末三帝未统计在内。这三人皆年幼即位,一位5岁时被金兵俘获,后出家;一位夭折;一位8岁投海),发现:这15位帝王,共计生育子女171人,平均生育11.4人。但存活率并不如人意。9岁以前的皇子女夭亡率为43%,此外的57%也并非都能活到成年人的年纪。

若单以皇子论,仁宗、哲宗、钦宗、高宗、宁宗,夭亡率100%。生存率低,甚至皇子夭亡率100%,自然便会出现皇位无人继承情况,只好去向皇族中去找寻,太后垂帘,就自然而然了。

摘自 皇家的生育及生育观念散论 冯尔康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第4卷 2002


大宋这18位皇帝,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皇位继承一般子承父位,没有儿子只能传给族人。宋太祖赵匡胤去世时,因听从太后意见,立下金匮之盟,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匡义。有学者认为,当时应为三传约,即赵匡胤传给弟弟赵匡义,再有赵匡义传给弟弟赵廷美,赵廷美再传赵匡胤之子赵德昭。这样,皇位仍回太祖一系。

但没想到,赵匡义不念手足之情,迫害赵廷美、赵德昭,直接让皇位在自己这一支系中流传下去,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以及高宗,这一脉,算上赵匡义,共有9位皇帝。

但到南宋时,高宗没有生育能力,便传位于养子——太祖赵匡胤后人孝宗,之后又有光宗、宁宗、理宗、端宗、度宗、恭宗、怀宗,虽然其中也有皇帝无后的情况,但是接替皇位的仍是赵匡胤后人,这样算下来,连赵匡胤在内,也刚好9位皇帝。

这是历史的巧合吧。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参考资料:

皇权的异化——垂帘听政 朱子彦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9

宋代太后垂帘听政研究 潘雨 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9.6

宋代后妃临朝问题研究 付海妮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6

皇家的生育及生育观念散论 冯尔康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第4卷 2002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