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事苑|长三角地区要建三层交通网和六条通道,北沿江高铁也有消息了
来源:议事苑
2020-05-05 22:37:30

近日,国家发改委网站正式发布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全文文本(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期至2025年(近期),展望到2035年(远期)。长三角地区公铁航大交通如何规划?日后怎样推进?这些公铁航的建设规划有没有经过你家的?后续长三角交通又该如何发展?一起来看看吧。

建设中的五峰山长江大桥

01

铁路是“重头戏”

长三角地区,要建三层交通网

小编看到,长三角地区,要建三层交通网和六条通道。在规划第三条,明确提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路网络为基础,水运、民航为支撑,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等为主要节点,构建对外高效联通、内部有机衔接的多层次综合交通网络。”

第一层,打造多向立体、内联外通的大能力快速运输通道。第二层,以城际铁路、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等为重点,实现区域内部城际快速直连。第三层,围绕上海大都市圈和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都市圈,以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快速路等为骨干,打造都市圈 1 小时通勤圈。

停靠上海西站的首趟动车检测列车准备发车

长三角要研究规划内外联运6条国家通道

南京到上海联系或将加强

小编在《规划》中看到,综合运输通道布局了六条通道。目前南京到上海沪宁和京沪线均已饱和,且沪宁城际运行时速较低,不少班次全程运行时间较长,沪宁之间急需多条通道。而《规划》对此也有所设计。

第一条是连云港—温州运输通道。这条通道内部可以串联连云港、盐城、南通、上海、宁波、舟山、台州、温州等城市。南通、盐城与上海的联系会得到加强。

第二条是连云港—淮北运输通道。这条通道可以串联连云港、徐州、淮北等城市,对外可以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中原、关中平原、太原等城市群。

徐州—上海(杭州)运输通道是第三条。串联徐州、蚌埠、滁州、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上海等城市,支线串联南京、湖州、杭州等城市。可以加强南京到上海的联系。

第四条是亳州—安庆(黄山)运输通道。这一条通道可以串联亳州、阜阳、淮南、合肥、安庆等城市,支线串联铜陵、黄山等城市。

第五条是上海—安庆(六安)运输通道。这条可串联上海、南通、泰州、扬州、南京、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等城市,北侧支线串联滁州、合肥、六安等城市。可以加强南京与安徽之间的联系。

第六条是上海(宁波)—衢州运输通道。可以串联上海、嘉兴、杭州、金华、衢州等城市,南侧支线串联宁波等城市。

长三角地区干线、城际铁路加快规划建设

北沿江高铁线路走向有定局

长三角干线铁路方面,小编了解到,将加快沪通铁路一期、宣城至绩溪铁路、黄山至池州铁路、沪通铁路二期、上海经苏州至湖州铁路、商合杭铁路等项目建设,规划建设沿江高铁(武合宁、北沿江段)、南通经苏州嘉兴至宁波铁路(含如东延伸段)、镇江至宣城铁路、南京经滁州至蚌埠铁路等干线铁路项目。有序推进沿淮铁路、南京至杭州二通道等规划对接和前期工作。

城际铁路方面,规划建设上海至杭州铁路、南京至淮安铁路、南京至宣城铁路、扬州经镇江南京至马鞍山铁路(镇江至马鞍山段)、盐城经泰州无锡常州宜兴至湖州铁路等城际铁路,积极审慎开展磁浮高铁项目规划研究。

此外,规划建设上海经苏州无锡至常州铁路、南京至马鞍山铁路、南京至滁州铁路、南京经仪征至扬州铁路等城际铁路。

小编看到,从公布的图上可看到,争议已久的北沿江高铁线路也有了比较确切的走向,起自上海铁路枢纽,经太仓崇明岛到南通、泰州、扬州、南京北站,再到合肥,而它的开工也越来越近了。

另外,盐泰锡宜线也有了规划上的改变,一是仍旧是城际线路,另外南向的终点延长至湖州,不过规划并没有开通时间。

02

公路

溧宁高速、江阴过江通道等加快建设

小编看到,在国家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层面,将继续推进G0321德上高速安徽段,G4012溧宁高速江苏溧阳至安徽广德段、浙江淳安段、景宁至泰顺段、安徽歙县至浙江建德段,G25长深高速建德至金华段等国家高速公路待贯通路段建设。

省际高速公路方面,加快推进宁马、合宁、京沪等高速公路改扩建。有序实施江苏太仓—上海宝山、江苏泗洪—安徽蚌埠、江苏徐州—安徽宿州、江苏苏州—浙江台州、浙江安吉—安徽宁国、江苏南京—安徽滁州、江苏南京—安徽广德、江苏盱眙—安徽明光、江苏徐州—安徽蚌埠、江苏南京—安徽和县、江苏南京—安徽黄山等一批跨省地方高速公路建设。

过江跨海通道方面,也有较多利好,将推进北沿江铁路沪崇段、轨道崇明线、南京市域快线18号线,南京地铁4、13、14、17号线过江通道,常泰、龙潭、苏通第二、崇海、南京七乡河、张靖、南京上元门、江阴第二、江阴第三、宁仪扬城际、南京锦文路、汉中西路、润扬等过江通道建设。并规划研究沪甬、沪舟甬、东海二桥等跨海通道。

03

机场和港口

建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

根据《发展规划》,长三角地区将优化提升杭州、南京、合肥区域航空枢纽功能,增强宁波、温州等区域航空服务能力,支持苏南硕放机场建设区域性枢纽机场。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作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推动干线铁路引入杭州、南京、宁波、温州机场,推动地铁线路引入合肥机场。

长三角地区机场群重点工程将包括:新建嘉兴、丽水、芜湖宣城、亳州、蚌埠、宿州、滁州等机场,研究论证金寨机场等建设。推进实施上海浦东、南京、无锡、杭州、宁波、温州、台州、舟山、合肥等机场改扩建工程。推动大场机场迁建。迁建连云港等机场。研究迁建义乌机场的必要性。

04

全面推行长三角地区联网售票一网通

推动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开放

《规划》中还提到,推进城际旅客联程运输发展,鼓励开展空铁、公铁等联程运输服务,全面推行长三角地区联网售票一网通、交通一卡通,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率先实现交通出行“同城待遇”。推出“高铁+景区门票”、“高铁+酒店”等快捷旅游路线和产品。研究将沪苏浙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扩大到长三角地区所有对外空港口岸。

根据《规划》,长三角地区将率先探索建设智能交通设施。构建长三角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稳妥提升车联网市场渗透率,推动公交车、大货车、出租车、网约车等相关运营车辆信息联网互通。建设杭绍甬、沪宁等智慧公路示范工程。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开放。

南京尧化门货场进行铁海联运货物装车作业

05

解读与应对

长三角交通规划

江苏是纵向“腰部腹地”和横向“咽喉部位”

国家发改委此项规划文件一经公布,受到长三角各省市领导、专家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引发热烈反响。小编就此采访了主持完成南京、杭州、合肥长三角三大省会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江苏省设计大师、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涛教授。

杨教授兴奋地告诉小编,这个规划文件非常重要,既描绘了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总体层次与宏观布局,也明确了“十四五”期间长三角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基本思路与重点项目,是指导未来一个时期长三角交通建设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杨教授说,要构建能够支撑、引领世界级城市群的国土层立体综合交通运输走廊,江苏大交通规划建设尤其任重道远。首先应着力强化时速350公里及以上的国家高铁通道规划建设。

纵向而言,整个江苏是国家大沿海立体综合走廊的腰部区段,又是客货运输需求强度、密度最高的区段,需要由东、中、西三大纵向复合通道共同支撑大沿海腰部腹地。目前京沪高铁已趋饱和,要抓紧推进宁淮高铁—宁宣黄高铁西部南北高铁建设,积极谋划中部南北贯通的新京杭高铁规划建设,东部沿海要加快推进连云港—盐城—南通—上海高铁通道建设。

横向方面,江苏处于大沿江和大陆桥两条国家立体综合交通大走廊龙头和咽喉部位。在加快徐连高铁建设同时,积极推进南沿江、北沿江以及南太湖东西高铁通道建设。另外,还要积极推进以上海全球城市为龙头的沪陕(江苏境内既可以是徐宿淮盐通通道,也可以利用北沿江高铁经南京往蚌埠)、沪昆高铁通道建设。这些国家高铁走廊应当纳入到江苏立体综合交通网规划布局中重点落实,每一个廊道均需要填补350公里/小时及以上的高速铁路线路规划空白。长三角的高铁规划,不仅需要与国土层的干线铁路联通,更要有“国际视野”,与泛亚、欧亚国际间高铁网进行“通联”。

杨涛说,江苏正在进入到高铁、城际铁路和通勤性快速轨道交通建设高潮时代。正在建设中的时速200—250公里的连盐铁路、连淮扬镇铁路、徐宿淮盐铁路等,可以作为长三角内部城际铁路网的基本骨架。属于发改委《规划》中的第二层次城际铁路网的一部分。

而面向市域和都市圈内通勤性快速轨道交通建设,江苏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如已经开通了花桥至上海嘉定的11号线,开工建设南京至句容的S6线,南京至滁州的宁滁城际线等。“十四五”还将建设一批都市圈通勤铁路或轨道快线。

关于机场规划建设,杨涛认为,江苏机场数量和密度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拥有9个民航机场。但机场等级、规模、航权、航班、航线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难于适应面向国际和国内的客货运输需求。

近20年来,江苏民航客货运吞吐量一直处于超高速增长,年增长率持续超过20%,甚至高达30%以上。但对比发达国家航空运输出行频次,江苏还有极大增长空间。

因此,加快禄口国际机场、徐州观音机场扩容、连云港新机场建设,新建南通新机场、盐城新机场等,也都是比较迫切的。在新机场规划选址中,充分考虑引入高铁、城际铁路、都市圈快轨等,促进空铁联运,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