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口不再“开拉链”!二附院微创技术治愈“心”病
来源:紫牛新闻
2025-05-08 18:53:18

“二十多厘米的刀口,像一道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59岁的张先生(化名)回忆起确诊心脏瓣膜病时外院医生提出的传统开胸手术方案,至今仍心有余悸。一想起会留下触目惊心的“拉链疤”、术后长达数月的卧床恢复、翻身都需人搀扶的无力感,让他在手术室门前不停徘徊。直到听闻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心血管中心主任李庆国教授团队的微创心脏瓣膜技术,才重新燃起生的希望。

李庆国院长(左二)为患者手术

心脏“阀门”告急:从忽视症状到命悬一线

张先生的病情始于一次“不在意”。最初只是爬三层楼梯便心慌乏力,他以为是年龄增长的自然现象。直到平地行走都会气喘如牛,夜间无法平卧,在家人的坚持下,他才前往医院检查。

心脏,作为人体的“动力核心”,其瓣膜如同精密的“单向阀门”,确保血液单向流动。当瓣膜因狭窄或关闭不全发生病变,便如同生锈的阀门卡顿,导致心脏“泵血”效率骤降。张先生确诊时,瓣膜狭窄已引发严重心衰,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症状如影随形。“当时医生告诉我,再拖下去,随时可能猝死。”回想起确诊时的场景,他仍后怕不已。

破局之路:6厘米切口背后的医学革新

“您完全不用担心,我们的微创技术能把切口缩小到6厘米。”当南医大二附院院长李庆国教授向张先生介绍手术方案时,这句话如同一剂强心针。传统开胸手术需劈开胸骨,留下20厘米的疤痕,而微创技术仅需在肋间开一小口,术后疼痛较开胸手术有显著减轻,恢复时间也大大缩短。

心血管外科主任刘巍解释,微创心脏瓣膜手术并非简单的“切口缩小”,而是通过高清胸腔镜辅助,在6厘米空间内完成瓣膜修复或置换。“这要求医生具备更精细的解剖认知和操作技巧,但患者获益是巨大的:术后第二天患者便能尝试坐起,感染风险显著降低。”他特别强调,术中无需留置沉重引流管,患者翻身、活动不再受限,心理负担大幅减轻。

重生时刻:微创技术开启生命新篇章

手术当日,李庆国教授团队在6厘米切口下完成瓣膜置换,全程仅用时3小时。术后第二天,张先生便在护士搀扶下尝试坐起;术后第三天,他已能独立行走;术后一周,他在病房走廊完成6分钟500米快走测试。“原以为会大伤元气,现在陪孙子玩耍完全没问题!”出院时,他特意穿着V领衫向病友展示几乎“隐形的疤痕”,脸上洋溢着重获新生的喜悦。

微创奇迹:不止于“小切口”的全方位突破

张先生的案例只是冰山一角。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中心,微创技术已攻克多种复杂病例:35岁的李女士通过微创修复术,心脏恢复正常大小,心衰症状几乎消失,重返职场;29岁的郑女士通过单一切口解决二尖瓣、三尖瓣、卵圆孔未闭及瓣膜赘生物四大难题,更奇迹般恢复因脑梗失语的语言功能……“微创技术的核心优势,是让手术影响降到最低。”李庆国教授指出,患者术后1到2天即可转出监护室,两周内回归正常生活,真正实现“生理-心理”双重康复。

医者仁心:以精进技术守护每一颗心脏

从20厘米到6厘米,改变的不仅是切口长度,更是医学人文的温度。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中心始终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将微创技术覆盖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等全瓣膜病种,年手术量突破1000例,并发症率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作为公立医院,我们有责任让先进技术普惠大众。”李庆国教授表示,南医大二附院不断深化技术创新,优化全流程管理,从术前精准评估到术后康复指导,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我们的目标很简单:让心脏手术不再可怕,让每一位患者都能自信地拥抱生活!”

通讯员 时乔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惠娟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