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红十字日|超2000人参与,4人完成生命接力!传承十四年让“冷知识”变成“热话题”
来源:紫牛新闻
2025-05-08 19:06:03

5月5日至11日是“红十字博爱周”,5月8日是第78个“世界红十字日”。近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走近了江苏大学财经学院“益路髓行”志愿服务团队。这支由大学生组成的公益力量,连续十四年以“博爱青春”项目为平台,通过科普宣传、骑行倡议、捐献者故事分享等形式,推动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的普及,累计吸引超2000名志愿者参与,并成功促成4名团队成员完成捐献。


285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来自一位“00后”学生

2024年6月14日,南京明基医院血液科病房一场生命的接力传递着来自“00后”的温暖力量。江苏大学药学院中药学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蒋文昭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了一名陌生血液病患者的生命。

“2019年我还在湖北武汉刚上大一的时候就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协会。”一次,在作为志愿者参与造血干细胞宣传采集活动时,蒋文昭也撸起袖子留下了样本入库,“当时我觉得如果加入中华骨髓库,能够有幸帮助血液病患者获得一份新希望,是一件非常非常光荣的事情。”

骨髓配型成功的概率大约是十万分之一到万分之一,可能很多人一辈子都匹配不上。起初,蒋文昭虽然很期待能够匹配成功,但迟迟没有接到红十字会的来电,便也慢慢没抱希望。

本科毕业后,蒋文昭顺利来到江苏大学药学院中药学专业继续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我还记得是2024年4月,突然接到了电话告诉我匹配成功的消息,特别特别激动。”随后的高分辨配型、体检、入院捐献,对于蒋文昭来说无疑成为了一段相当刻骨铭心的经历。

捐献当天,经过细胞分离机5个半小时的采集,蒋文昭顺利捐出285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这是这辈子做过的最有意义、最让人自豪的事情”,时至今日蒋文昭仍无限感慨。


既是捐献者,更是宣传志愿者

在江苏大学,蒋文昭的善举并非个例。2015级本科生张艳丽、2014级本科生吴忆杨、2021级博士生经普杰,一个个年轻的生命用热血谱写大爱,他们的背后是“益路髓行”项目十余年如一日的坚持与培育。

“我们益路髓行始于2011年江苏省‘博爱青春’暑期志愿服务项目。”江苏大学财经学院团委书记、“益路髓行”项目指导老师张明亮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团队积极推进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工作,呼吁更多适龄健康公民加入中华骨髓库。随着项目参与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大赛和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逐步实现了全方位的发展升级。

“很多人以为捐献就是要‘抽骨髓',也有不少人觉得捐献了造干就会影响自己的身体素质,实际上这都存在误解。”“益路髓行”项目队长武奕含今年大三,项目推进过程中,团队成员们发现一方面公众对造血干细胞捐献认知不足,另一方面大众防备心高,在开始宣传和科普时容易遭到拒绝……如何才能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份能够传递“生命种子”的力量?摆摊位、发传单,团队学生们还邀请已成功捐献的前辈现身说法,各种创新的宣传方式大力传播捐献造血干细胞相关知识,实现爱心汇聚和传承。

每半个月左右,他们就会联合其他宣传活动在校园内进行宣传活动。同时,走进其它高校、企事业单位、社区、景点、火车站,让更多人了解“生命种子”何以点亮他人的生命之光。

走出去!坚持和传承十四年,擦亮公益品牌

如今,“益路髓行”已成为江苏大学最具影响力的公益品牌之一。张明亮自豪地介绍,从2017年财经学院20余人的小团队,到如今每年吸引来自全校的50-60名新志愿者加入,“益路髓行”见证了爱心的薪火相传。

不仅如此,“博爱髓行”骑行活动也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第一次暑期参与骑行的时候我真的是很震撼!”武奕含回忆,那时候自己刚上大一,志愿者们统一身着红马甲,在自行车上绑上标志鲜明的气球,大家伙一同从江苏大学骑行前往西津渡景区。一路上不仅吸引了不少行人和车辆的目光,还向过往行人发放宣传单,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条件、过程等相关知识。而这些,都让武奕含感受到了要让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真正地“走出去”!


“现在暑期骑行已经是我们团队非常重要的传统,每年都会延续。”武奕含说,目前“益路髓行”项目团队还借助自媒体等平台进行多样化宣传。同时,自制文创周边,将江苏大学、镇江城市特色和项目特点结合,打造出不少富有记忆点的公益IP产品。

当代大学生不仅是知识的追求者,更是社会责任的担当者。“益路髓行”是江苏大力推进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的生动注脚。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江苏全省已有26.2万人报名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入库数量居全国第一位,成功实现造血干细胞捐献1600例。

十四年的坚持和传承,“益路髓行”行动不仅打破了公众对捐献的认知误区,更以青春之力搭建起生命的希望桥梁。他们的故事,正在激励更多年轻人加入这场生命接力的“爱心长跑”。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