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道夫“莎翁腔”太好听!BBC纪录片让杜甫“忙”到国外
来源:紫牛新闻
2020-04-18 20:13:14

近日,英国BBC推出单集58分钟的最新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这是杜甫第一次以纪录片的形式,详细地被介绍到全球。该片轰动了居家抗疫的世界人民,也引发网民重温杜甫的诗歌。专家告诉记者,杜甫值得国际化,他本就是国际文化人。

真好听!“甘道夫”莎翁戏剧腔演绎杜甫诗歌

近两年,“杜甫很忙”一直见诸社交媒体,从主题涂鸦引发网络狂欢引发网络热议,到大家津津乐道于作为李白“迷妹”的杜甫的诗歌八卦。没想到英国BBC也对杜甫好奇,杜甫这是火到国外去了吗?

本片的主持人、脚本撰写人是曼彻斯特大学公共历史教授、中英了解协会主席迈克尔·伍德,曾制作超过120部历史纪录片。2016年制作的《中国故事》让他得到来自中英两国的盛赞,新华社当时称此片“超越了种族和信仰的界限”。

片中,杜甫被冠以“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第一次以纪录片的方式,被详细地介绍给西方世界。该片以儒家的“忠君爱国”解释为何杜甫渴望入仕,始终忧国忧民。不到一小时的内容,既为西方介绍这位来自中国的伟大诗人,也通过探访现代中国,试图找寻杜甫与我们当下生活的关联。一千多年来,杜甫的诗持续引发着中国人的共鸣,对于中国人来说,杜甫“不仅仅是一个诗人,还是这个国家良知的守护者”。

这部《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中,BBC对中国悠久的诗歌传统给予认可,称中国的诗歌传统早于荷马史诗,唐玄宗治下的中国处于“文化最辉煌的时代、诗歌最伟大的时代”,“当时世界上没有任何文明像中国那样优雅、有文化”。片中还毫不吝啬地用“最伟大”来形容杜甫,不仅是对中国而言,更是放在世界文学的大范围,把他同但丁、莎士比亚相比肩,并指出西方没有类似杜甫这样的人物,通过文字把整个文明的道德情操都表现出来了。

当中国观众熟悉的英国国宝级演员、《指环王》中甘道夫的扮演者伊恩·麦克莱恩爵士用深沉、浑厚的英音朗诵《壮游》《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等15首杜甫的诗文译作,网友感叹这是用“莎士比亚戏剧的腔读杜甫”,《每日电讯报》则评论说:“麦克莱恩爵士以一种平静、娓娓道来的风格朗诵杜甫的诗,让我们感受到它们的美。”

伊恩·麦克莱恩

经典重温!重温文化之旅,少不了“迷弟”杜甫

“在当代,往昔正无比迅速地离我们而去。但寻旅者仍然可以在中国当代找到古中国文化的价值。在这里,依然存在着为所有中国人共享的奔腾于地下的暗流。其中有一条在历史上支撑着中国的巨大涌流——诗歌。中国有着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诗歌传统,其历史长达3000多年,比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更加古老。对中国人来说,诗歌一直是最能真切抒发人们情感的文体,他们最伟大的诗人就是杜甫。”

在片中,BBC最受欢迎的主持人之一、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到访中国,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迹。伍德不但回溯了“诗圣”动荡不安的一生,更追随他当年的脚步,重走他走过的路——西安(长安)、成都、长沙……伍德以一个英国人的角度,带着他的疑问,试图在日新月异的中国寻找“杜甫”,在已经成为热门景点的杜甫遗迹、在壮阔的扬子江上、在和中外学者对话中、也在和中国老百姓的交流中。这也引发网友重读杜甫诗,重温杜甫“文化之旅”。

位于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是杜甫流寓成都的居所,也是现存杜甫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一处。走在成都的街头,迈克尔·伍德在熙攘的人群里念起了杜甫写的《成都府》:“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片中也讲到杜甫重要的创作伙伴李白,两人一度十分亲近,至少在杜甫心中是这样。“杜甫30岁时,一次邂逅改变了他的一生,他遇见了诗人李白。李白当时颇负盛名,杜甫称赞他‘金闺彦’,李白极具魅力,终日饮酒,骁勇好斗,流连于中国称之为‘青楼’的声色场所,还曾在打斗中夺人性命,但他作为诗人才华横溢,勇于创新,才情闪耀,杜甫拜倒于他的魅力之下。杜甫在诗中写道,‘李侯有佳句,怜君如弟兄,醉眠共秋被,携手日同行。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但离别后,杜甫再也未能与李白重逢,他仍然会梦到李白,“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杜甫不幸一语成谶,李白醉酒乘船,落水而亡。

该片靠谱吗?以专业著作为蓝本,评价不错

目前,该片在豆瓣评分7.6,片中伊恩麦克莱恩朗诵的英译杜甫诗来自洪业英文原著,该纪录片标题也出自史学家洪业于1952年在哈佛大学撰写并出版的英文专著《Tufu: china’s greatest poet》,中文译本是曾祥波译《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该片中还邀请哈佛大学汉学家宇文所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曾祥波、牛津大学刘陶陶博士,带来多重视角的专业解读。作为此纪录片中的专业解读者之一,曾祥波接受记者采访表示,该纪录片以洪业的著作作为蓝本,因为有专业学者的介入,在史实与诗歌读解上,基本没有硬伤。

南京大学杜甫研究专家莫砺锋教授告诉记者,这本书自己第一时间阅读过,尽管在杜诗编年上有值得商榷之处,但总体评价很好。毕竟成书年代较早,有些问题后来学界又有所开拓。关于作者洪业,他在上世纪40年代为哈佛燕京学社编的《杜诗引得》,是关于杜诗的每个字的索引,在电脑时代以前,不少学者都曾用过,至今自己的书架上还有一部。“我读过陈毓贤女士写的《洪业传》,但1986年到哈佛访问时,洪先生已经去世多年,可惜没能见到。”

莫砺锋

杜甫火爆国际?他本来就是世界文化人

“杜甫用他的整个生命,丰富、充实了儒家的内涵。他不仅忧国忧民,还有仁爱之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自从有了杜甫以后,中国的古典诗歌就再也不能摆脱他的影响了。他的诗篇光耀祖国的大好河山,还对其他艺术领域影响深远。”莫砺锋说,杜甫确实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杜甫应该走向世界,实际上杜甫的影响早就越出国界,他是一个世界文化人。1961年,国际组织世界和平理事会在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主席团会议,会上确定,1962年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四位世界文化名人,其中有一位就是杜甫。13世纪开始,杜诗就在东亚邻国,如韩国、越南、日本广泛传播。1481年,韩国出现了世界上首部完整地把杜诗翻译过去的全译本《杜诗谚解》。

一般认为,西方人对我们的古典文学比较有隔膜,尽管拥有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诗歌传统,但中国的文学历史却常常被忽视。2012年,BBC驻京记者用《李白与杜甫:中国的“酗酒”巨星诗人》为题进行报道,其中介绍说,中国人一般对现代诗不太感冒,但都能背诵李杜的诗。

莫砺锋表示,也有例外,美国现代诗人雷克斯罗斯说,他读了很多杜甫的诗,认为杜甫的价值非常大,杜甫所关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爱、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和同情,他认为只有这种品格才能最终拯救世界。孕育了杜甫、赋予杜甫这样一种品格的文化,比孕育了《荷马史诗》的希腊文化更加伟大,因为《荷马史诗》中缺乏这种精神。前几年,学者宇文所安组织人把杜诗全部译成外文,在欧美文字还是第一次,利于杜诗的国际传播。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视频制作:马雯倩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