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作为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确实为很多肿瘤患者带来了很好的治疗效果,甚至是肿瘤的治愈。但放疗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实现其消灭肿瘤组织同时,对周围正常组织也带来了不可逆的损伤,患者在肿瘤治愈后的岁月里,会长期持续承受放疗的副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王阿姨是一位宫颈癌患者,5年前在当地医院做了手术,术后按照方案放疗+化疗,恢复不错。正当王阿姨觉得生活渐渐回到了正轨,突然开始出现腹痛、呕吐的症状。“不吃饭还好,只要一吃饭肚子就疼的不行。”被疼痛折磨的王阿姨饭也不敢吃了,没有营养摄入,日渐消瘦,一个多月人就瘦了30多斤,越来越虚弱。
“放疗后肠梗阻是常见的放疗并发症之一,主要为不完全性肠梗阻,通常是回肠和乙状结肠。”南京市第二医院胃肠外科王仕琛主任介绍,由于放疗后肠道血管损伤,长期慢性肠道缺血,导致肠道逐渐狭窄甚至堵塞,使得肠道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也就形成了肠梗阻。也有患者因长期的慢性缺血也会导致肠管穿孔,形成肠瘘,通常为直肠阴道瘘、直肠膀胱瘘、回肠阴道瘘、回肠膀胱瘘等,这些往往出现在患者放疗后的5~10年以后,且有逐渐加剧趋势。
放疗后肠梗阻一旦发生,患者肠道内压力增加,引起肠壁静脉回流障碍,导致肠壁充血水肿,患者会出现反射性呕吐,引起脱水、低氯低钾碱中毒等情况。另外,肠道内的细菌和毒素不能通过正常的肠粘膜屏障,这些物质通过损坏或穿孔的肠壁进入腹腔后,会引起强烈的腹膜刺激和感染——严重的腹膜炎和毒血症是肠梗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王阿姨陷入了治疗的困境,一方面因无法进食日渐消瘦,另一方面却无处就医,“去了好多医院,都说治不了。”“放疗后的肠梗阻肠粘连,开腹手术进不了肚子,创伤极大,也起不到作用。”“不手术维持现状就是最好的治疗。”“现在这种情况,根本耐受不了手术。”焦急的家人四处寻医,经当地医院外科主任推荐来到王仕琛主任处就诊。
王仕琛主任通过CT和造影对王阿姨的情况进行了评估。专家称,王阿姨梗阻有多个位置,均因为肠管受放射线照射后血管受损而出现长期慢性缺血,肠管变细管腔狭窄。再加之长期反复梗阻后肠管壁增厚进一步加重梗阻。故此类患者早期梗阻往往为不完全性肠梗阻,表现为一过性发作性腹痛,通过常规治疗(禁食、补液等)后大多会暂时缓解,但梗阻段肠管依然存在,患者梗阻会反复发作,越来越频繁、一次比一次严重,最终出现营养不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这种情况解决问题的出路在手术切除梗阻段肠管,但患者存在手术后的腹腔粘连、加之营养不良,使得常规开放手术风险极大,术后极易出现吻合口瘘、腹腔感染等情况。以前认为是手术禁区,现在我们通过术前全面评估、纠正营养不良,合理设计微创手术入路,通过“极致”微创手术,尽可能减少手术本身对患者的影响,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专家提醒,对于有放疗史的患者及其家属来说,要对放疗后肠梗阻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放疗后肠梗阻虽然是一种复杂的放疗并发症,但并非无法治疗。患者和家属要积极面对,不要因为出现并发症就放弃治疗,要积极处置,尽可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达到长期高质量的生存。
通讯员 朱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校对 胡妍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