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北平原的盐城市阜宁县羊寨镇阜羊村,有这样一位特殊的 “家长”—— 陈朝林。他用五年时光,将“儿童主任”这个岗位,诠释成了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作为阜宁县民政局“阜小宁・童守护”儿童工作品牌的基层践行者,他用脚步丈量村庄的每一寸土地,用真心守护着21名困境、留守儿童的成长,让“有困难找陈主任”成为孩子们最安心的承诺。
风雨守夜人:
24小时应急响应的生命守护者
2024 年深秋的一个暴雨夜,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夜的寂静。“陈主任,小梦烧得直抽抽!”电话那头,村民戴奶颤抖的声音里满是焦急。陈朝林瞬间清醒,他深知小梦家庭的特殊情况:母亲智力残疾,父亲常年在外务工,这样的家庭在面对突发状况时,往往手足无措。
他顾不上暴雨倾盆,立刻冲向小梦家。八岁的小梦蜷缩在床上,小脸烧得通红,体温高达40℃,呼吸急促,情况十分危急。“必须马上送医院!”陈朝林二话不说,抱起孩子就往外跑。一路上,他同时联系镇卫生院开通绿色通道。在医院里,他忙前忙后,直到医生说“只是受凉发烧,没有大碍”,悬在嗓子眼的心才稍稍放下。凌晨两三点,确认小梦退烧后,他又将母女俩安全送回家。面对小梦奶奶满含感激的话语,陈朝林只是朴实说道:“这是我应该做的,任何一个共产党的干部都会这么做。”在“阜小宁・童守护”的体系下,陈朝林就是孩子们最坚实的后盾,24 小时待命,随时为他们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成长记录者:
用 “暖心档案” 织就关爱护航网
走进阜羊村村委会的档案室,21份蓝色封面的成长守护档案整齐排列,这是陈朝林精心打造的困境、留守儿童关爱数据库。这些档案可不是简单的信息记录,里面详细记载着孩子们的姓名、年龄、身体状况、监护人信息等基本情况,更深入记录了他们个性化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以及与代管人、外出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
陈朝林将精准帮扶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四色管理方案,并配合“1+1+N”帮扶体系,由组长与本组留守困境儿童结对帮扶。定期组织的谈心谈话会,让他能随时掌握孩子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重建与父母的沟通桥梁,引导他们健康快乐成长。这些档案,就像一本本成长日记,见证着孩子们在关爱中不断蜕变。
家园共育师:
构建三位一体成长支持体系
面对困境、留守儿童家庭普遍存在的老人过度宠溺、监管缺位等问题,陈朝林以“阜小宁・童守护”为纽带,开启“铁脚板 + 资源链接”模式。一方面,他定期入户探访,与孩子们交流学习、生活情况,与监护人探讨存在的问题,共同制定关爱计划;另一方面,他积极动员儿童及其家庭参与县民政局组织的“爱心守护”工程。通过安全法制教育、文体娱乐、家长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爱的陪伴与成长引导双轨并行。
在他的努力下,老人们逐渐从包办型向引导型角色转变,代际情感纽带得到修复,科学教育理念也慢慢注入家庭。如今,孩子们不仅能得到良好的生活照料,品德培养也没有掉队。
五年坚守,陈朝林将“阜小宁・童守护”的品牌内涵,化作了21名儿童脸上灿烂的笑容。他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守护,不仅是雪中送炭的应急救助,更是静水深流的长期陪伴,是用制度化的关爱体系为困境、留守儿童撑起永不坍塌的成长天空。
在阜宁的广袤土地上,还有348名像陈朝林一样的儿童主任,他们默默坚守在基层,用爱守护着孩子们的成长。他们都是“阜小宁・童守护”品牌的基层践行者,始终坚信“每个孩子都值得被守护”。当制度设计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乡村振兴中的儿童关爱工作,必将落地生根,绽放出温暖而持久的力量。
通讯员 李容容 邱阳阳 崔大川
校对 朱亚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