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中,喜欢观鸟的都是中老年人,其实,沉迷观鸟不可自拔的年轻人也不少,这些活跃在社交平台的观鸟狂热爱好者,最近还评选出了“鸟圈F4”,制作了大量鸟类表情包和周边,玩得不亦乐乎。
自古以来鸟类与人类生活关联紧密,现代人会拍照做表情包,古人对鸟的喜爱则反映在了这些有着可爱小鸟的文物上。
有趣的嫁妆正在苏州“出差”中
最近苏州博物馆推出了“大邦之梦”系列第三展“吴国的北方朋友”特展,以晋楚吴三国的文化交流为明线,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与礼制文化为暗线,展出了116件/套文物,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文物莫过于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晋公盘,这是晋公盘首次来江苏展出。
晋公盘 图源苏州博物馆
来自2600年前的晋文公给宗室长女孟姬的晋公盘称得上是“史上最有趣的嫁妆”,这是一件特别可爱的文物,浅浅的盘子里装着的是可以360度旋转的动物天团,盘子正中央C位的是一只小小的双翅水鸟,第一圈还有四只圆雕水鸟,此外盘子里还有鱼、乌龟、蟾蜍等小动物,盘子里的每一只水鸟都是圆鼓鼓的,小小的翅膀上雕刻了精美的纹饰,小尖嘴还能自由开合。研究机构对晋公盘的CT扫描结果揭示了盘中小动物可以转动的秘密,原来整件铜盘采用了化整为零的铸接、焊接技术,盘内的圆雕动物则以一根小立柱与盘底相连,立柱柱头与动物腹部预留的榫卯相接,柱尾铸焊在盘底预留的孔洞中,这种榫卯结构可确保动物在水平旋转的同时不致移位,彰显了当时晋国高超的青铜器铸造工艺和审美,称得上是春秋版的“乐高”。
晋公盘局部
晋公盘上有183字铭文,记述了晋国祖先和晋君自身的事迹以及对长女孟姬的殷殷嘱托和新婚祝福,这段铭文指明了这件文物的铸造者身份,正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根据铭文内容,有学者推断,当时晋楚两国的关系应该还不错,嫁女铸器或发生在晋楚城濮之战前。重耳是晋献公和狐姬之子、晋国第二十二任君主,年轻时因君位之争遭到晋献公宠姬陷害被迫逃亡,在楚国得到了楚成王的礼遇,晋怀公即位不久,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到晋国,夺得君位,是为晋文公,重耳即位不久后将长女孟姬嫁给楚国王室,以巩固两国的联盟关系,晋公盘既是晋楚两国政治联盟的见证,也寄托了晋文公对女儿的祝福和期望。
遗憾的是晋公盘因早年被盗,原始墓葬信息已经无法考证。这件文物的现世也堪称传奇:
在201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吴镇烽研究员在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论坛上披露,应该存在一件文物,其铭文内容与清代《筠清馆金文》记载的一件晋公盆相近,引发了学界热烈的讨论,但长期以来“只闻其名,不见其器”。2018年山西省公安厅“6·03专案”组侦查中获得了一个情报,称几年前曾有一个盗墓犯罪集团倒卖了一个盘状青铜重器,疑似为国家重要文物,公安机关研判这件文物极有可能就是早已被盗失踪多年的春秋晋公盘,在追踪侦查中获悉晋公盘此前在国内多个省市转手,最终流落海外,2019年山西省公安厅对外通报,从境外成功追回晋公盘,并入藏山西博物院,这件神隐多年的国之重器才得见真身。
晋公盘还有个“姐妹款”子仲姜盘,根据铭文记载,它是晋国一个叫“大师”的人送给妻子姜氏的礼物,祈祷妻子长寿安康。两个文物的老家都是山西,长得很像,子仲姜盘早年也曾流落海外,后被爱国人士追回并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鸮卣 图源山西博物院
小鸟大世界 这些小鸟你注意到了吗
鸟很早就被古人纳入艺术取材的范畴,鸟崇拜文化源远流长,从上古时期的祭祀器皿到古代各类生活器皿、书画织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小鸟的身影。
鸟形文物中的“网红”不少,妇好鸮尊、雁鱼铜灯等知名度都很高,但要说“顶流”莫过于鸮卣,这是一件商代酒器,出土于山西,因为长得实在是太可爱了,被网友昵称为商代版“愤怒的小鸟”,这件鸮卣整体呈椭圆体,形如两鸮相背而立。盖为双鸮首,环目,尖喙,弯眉,盖中央置四阿顶方柱钮,饰雷纹。腹作双鸮身,子口微敛,垂鼓腹饰卷曲羽翼纹。身下为四足,两两相背,蹄形足,饰爪纹。盖腹相合,两鸮昂首背立。鸮卣以猫头鹰为原型设计,是商代青铜器中的流行款。
王绣、霍宏伟:《洛阳两汉彩画》,洛阳西汉卜千秋墓门内上额梯形山墙空心砖画像摹本
有走写实派的,就有走抽象派的,洛阳西汉卜千秋墓门壁画上有个长得相当抽象的人头鸟身像,学界对于卜千秋墓中人首鸟身神的定名多有争议,著名历史学者、美术考古学奠基人孙作云推测这个怪像为仙人王子乔,通沟墓壁画中的王子乔像与此有些类似,三星堆中也有人首鸟身、凸目尖耳神像,猜测可能是用以娱神的青铜器。
青铜错金银立鸟几何纹壶 图源南京博物院
江苏本土博物馆中馆藏的鸟形文物也不少,仅南京博物院就馆藏有从商周战国到明清近代的鸟形文物,如新石器时期透雕人鸟兽玉饰件、“江苏古代文明”展厅的C位文物涟水三里墩战国墓的青铜错金银立鸟几何纹壶、春秋青铜鸟纹匜、汉硬陶鸟钮香熏蓋、战国鸟形铜灯等等,花鸟扇面、画轴更是不尽其数。镇江博物馆中也有个很有名的鸟形文物西周青铜凤纹尊,是目前所见吴国早期铸造最为精致华丽的青铜器,也是镇江博物馆唯一的国宝级文物。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陶善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