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至19日,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主办、《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编辑部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联合承办的人工智能赋能语文教学研讨会成功举办。这场以“拥抱新技术迎接新未来”为主题的盛会,采用线上线下的模式,吸引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上千人观摩,大家相聚在南京江北新区这片教育创新热土上,共同探寻人工智能如何赋能语文教学,为助力科技时代的教育改革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行性方案。
开幕式上,南京江北新区教育发展中心负责人何俊致辞时表示,江北新区始终坚持“教育强区”战略,持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此次研讨会是新区和扬子中学深化课程改革、创新育人模式的重要探索,不仅为AI赋能教学提供了实践范例,更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开辟了新路径,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主编张莉莉强调,人工智能正在以创新性的力量重塑着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态,如何在坚守语文教育教学本质的同时,积极构建人机协同的新型教育教学生态,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学科理性建构以及教学效率增值是破题的关键。
两天的研讨会活动丰富、形式新颖、干货满满,共有8节观摩课、8节专家点评、4场讲座、1场论坛。南京大学刘钦教授带来《AI数字时代:敞开视野,拥抱未来》专题报告,引发全场深入思考。他强调,面对AI技术变革,教育工作者既要积极拥抱创新,更要坚守教育本质。
研讨会最具亮点的环节,当属八堂AI辅助教学公开课展示。来自南京多所中学的教师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南站中学顾淋丽副校长借助AI技术还原《水调歌头》的吟诵场景;科利华中学棠城分校教师杨春艳、扬子第一中学教师陈彦艳通过AI赋能生动呈现了“井冈翠竹”的坚韧与“壶口瀑布”的壮阔;秦淮中学书记曾春霞利用AI,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东山高级中学书记戎仁堂则在AI的赋能下,带领学生模拟了不同时代评论家对娜拉出走的观点交锋;南师大附属扬子中学的顾海学老师和周琼从高考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运用AI助力学生提升逻辑思维,锻炼了学生写作审题立意与古代诗歌阅读能力;宁海中学校长刘宏业则在《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中,展示了如何通过AI结合学情,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公开课后,徐树忠、徐晓彬、冯为民、孟凡军、陈向红、曹茂昌、徐志伟等教授级专家从课程设计、AI应用效果等维度进行专业点评。他们充分肯定了授课教师的创新实践,同时指出,如何有效运用AI赋能语文教学,仍需教育工作者持续探索,总结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在徐晓彬主持的论坛环节,“人工智能时代,教学何为?教师何为?”的议题引发了热烈的讨论。部分教师担忧过度依赖可视化技术会削弱学生思维能力,现场专家回应指出,合理使用AI能够将抽象知识转化为直观影像,反而有助于学生理解与共情。在扬子中学副校长张洪涛和张一山老师的报告中,与会者达成共识:人工智能应用于中小学语文教学是时代必然趋势,教育工作者应在技术赋能中坚守育人本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人文素养。
两天的研讨中,参会教师们经历了从“技术焦虑”到“理性认知”的转变。正如闭幕式上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编委会主任张万利所述:“AI是工具?是伙伴?是助推?是引导?这个问题因人而异。作为老师,我们的目标是借助智能工具,规范思维路径、创设应用场景、建构深度思索、形成独立判断、提高思维品质。”
此次人工智能赋能语文教学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推动语文教学创新发展、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了有益参考与实践范例。作为本次研讨会的东道主与重要实践样本提供方,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在会议期间展现了基础教育改革前沿的担当,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语文教学的时代方向。未来,扬子中学将继续以开放姿态拥抱技术变革,在坚守育人本质的道路上,为培养兼具思辨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时代新人持续发力。
通讯员 孙旭 新江北记者 孙汉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