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思政课|在南京地质博物馆,开启一场跨越46亿年的时空对话
2025-04-23 14:24:08

4月19日,为迎接第56个世界地球日,由江北新区教育和社会保障局组织开展的“科学之光”研学活动在南京地质博物馆圆满收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南京江北新区浦口外国语学校、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师生代表50余人参加。教育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深入开展研学观察。

馆校合璧厚植爱国情怀

“这面院士墙上有48位地质科学家,他们用锤子凿开岩石,用显微镜来观察砂砾,为我们拼凑出这颗蓝色星球最震撼的传奇故事。”

在地学摇篮展厅里,南京地质博物馆副馆长陈彦瑾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底蕴深厚的地质历史,以及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等地质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这些科学家为中国地质竖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们的手稿、老物件、影像资料更成了“大思政课”的生动教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丁囡囡为同学们讲述了“中国恐龙之父”杨钟健、水文地质界的泰斗陈梦熊以及“中国黄土古环境研究之父”刘东生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进的故事,并号召同学们积极践行绿色生活,共同守护我们的美好家园。

古今交汇拓宽认知边界

整齐的石磬发出悦耳的声音、紫晶等矿物晶体闪着斑斓的光芒、硕大的炳灵大夏巨龙述说着1.3亿年前的生物样态、“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表明人类原来只有一二十万年的历史、一千多万年前后的铲齿象见证着生物进化与演变……

地质博物馆里约有5000件凝聚着科学家们的辛勤劳动与智慧的标本。它们原本停留在课本上,如今以实物形式陈列于逼真的模拟场景里,与同学们开启了一场跨越46亿年的时空对话。

启智润心点亮科学之光

“如果你是讲解员,你会如何向观众讲述这里的故事?”活动最后,还安排了“小小讲解员”知识培训环节。讲解员大姐姐以问题式启发,引导学生们回顾参观收获,并进一步深化他们的地质认知。

博物馆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为进一步促进博物馆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深度融合,南京地质博物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学活动座谈会同步举行。会议提出,要通过组织大中小学生参与地质知识讲解实践,促进学生锻炼表达能力,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推动思政教育从课堂走向实践。

未来,江北新区教育和社会保障局将以厚植学生爱国情怀、撒播科技火种、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出发点,进一步促进校馆联动,创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形式,助力青少年们沐光而行,追光而遇,真正成为科技的主人、社会的栋梁。

杨彩红

特别声明:本文为扬子晚报新媒体平台“紫牛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或机构观点,与紫牛号立场或观点无关。紫牛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扬子晚报法务部。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