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延龄巷的一家公司里,81岁的陶耀善正在“捣鼓”AI。他和他的“重温革命经典 传承红色文化”团队,正在为拍摄红色文化题材影片作各种准备。受到“哪吒2”的启发,他想用高科技手法去给孩子们讲他们喜欢听的故事。
陶耀善是中华民国武汉军政府财政部长、“人民币改革第一人”陶德琨的嫡孙。自1912年陶德琨随孙中山落脚南京,陶氏家族已在南京繁衍生息了110多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在纽约偶遇孙中山
陶耀善住在南京汉中门凤凰街,房子有160多平米。40年前他刚定居南京时,一家三口租住在下关不足10平米的房间里。随后搬过七次家,房子越换越大。
但要说起陶氏家族在南京的“根”,要从傅厚岗这个地方算起。
“我祖父原先住在傅厚岗。那是国民政府分配的房子。后来住在黄泥岗,大概是一座四进的院落。”陶耀善说,他从重庆下放到江苏泗阳17年,中间曾几次到南京来看望祖父。现在回忆,是在第三进院子里见的爷爷陶德琨。
说起祖父的经历,陶耀善也是从最近十来年编纂《陶府春秋》时才有了更多的了解。据他介绍,陶德琨1882年出生于湖北襄阳。幼年性聪颖,善诗文。入读武昌经心书院时,正值张之洞全力推行“洋务”运动,在教育上推行“时务”课程,一扫陈腐学风,学生们从“十三经”中抬起头来,“开眼看世界”,关注时政、聚谈国是,探索救国方略。
1902年,陶德琨以优异成绩考取官费留学。1904年寒假,他去纽约观光,租住在一栋民房,“他们住进来的第二天,房东太太就将一封寄给Dr.Y.Sun的信件错送到他们的房间了。与祖父同行的一位同学也姓孙,叫孙裕方。他们找到房东太太,才知道三楼也住着一位孙姓中国人。”陶德琨他们非常高兴,上楼拜访,才知道对方是大名鼎鼎的兴中会领袖孙中山。在圣诞节那天,孙中山还带着他们一同去唐人街中国饭馆大吃了一顿。
也是在纽约,陶德琨接受了孙中山的革命主张,次年加入了同盟会。
陶德琨在美留学八年,研习的是财政和货币经济学。他曾撰写《中国币制问题纲目》一书,获康奈尔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他还自费周游欧美各国,考察财经、币制和金融制度。
1910年11月,陶德琨由意大利的那不勒斯上船,回到中国。遵照中山先生的旨意,调解革命党人内部矛盾,协助刘公筹集到二万大洋的“起义”经费,舒解了革命党人资金严重缺乏的困境。
武昌起义后,陶德琨参加筹建湖北军政府,办理外交事宜,后又担任理财部副部长和部长,并兼湖北造币厂总理。当时,造币厂生产一种十八星旗的铜币和孙中山头像的“中华民国开国纪念银币”,都是陶德琨的意见。
1912年初,陶德琨应孙中山之邀前来南京,住在临时大总统府,以经济学家的身份担任财政部参事。在那里,他提出两个重要的建议,都被孙中山采纳了。第一个建议是把清朝时就使用的管理财政部门的名称“度支部”改为“财政部”;第二个建议是针对清末各省都有各自发行货币的情况,建议民国货币必须全国统一,货币发行权由中央掌管。
陶德琨在总统府住了将近两个月,之后先住在傅后岗,后搬至黄泥岗。黄泥岗是鼓楼至唱经楼那段西北至东南走向的斜巷。20世纪20年代末,黄泥岗被新建成的中山路截断。现在黄泥岗早已高楼遍立,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人民币改革建议从南京发出
国民政府迁都北京后,陶德琨随政府部门一同去了北京,1927年北洋政府成立,陶德琨担任财政部币制局名誉顾问,后任货币研究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那些年,陶德琨设计并督造了广为流通的“袁大头”银币,在东三省创办殖业银行,在北京创办大华银行。
“七七事变”前,陶德琨带着全家大小,从北京南撤,经贵州至重庆。“到重庆以后,我家跟郭沫若是住隔壁”。
“在北京,我祖父家在石碑胡同,有40多间房子。我父亲是国民党左派,北大毕业,全面抗战后,他把房子全卖掉了,所得的资金悉数捐给朱蕴山、余亚农领导的革命组织,用于‘倒蒋抗日’(朱蕴山曾是民革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余亚农曾是解放后安徽省省长)。卖完以后,我父亲也跟着南下,到了冯玉祥在河南的驻地,曾被冯玉祥任命为军法官,帮助解救了24名红军战士。”陶耀善说。
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陶德琨由重庆回迁南京,仍住在黄泥岗。
1949年4月南京解放,“我祖父拒绝蒋介石集团劝说,没有迁去台湾。当时财政部的档案全是乱的,后来以我祖父为首,把财政部的所有档案全部整理好,交给了新政权。”陶耀善说。
1950年,董必武(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来到南京,邀请陶德琨北上。陶德琨婉拒了同乡的邀请。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我祖父担任武汉军政府财政部长期间,董必武任财政部秘书,他俩曾为同事。
刚解放时,市面上仍沿袭过去的人民币币制,共有12种面额、62种版别,这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很是不利。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在黄泥岗,陶德琨撰写了《改进人民币制度的办法五则》,于1954年春上书毛泽东,建议将旧币改为新币:人民币采用小面额,共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5元等币值。陶德琨的建议得到毛泽东的肯定。1955年3月1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二版人民币正式发行。
陶德琨上书毛泽东提议改革人民币的手稿
“我家现在还存有当初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给我爷爷的‘致谢信函’复印件”,陶耀善说,经毛泽东批准,先后奖励陶德琨400万元(旧币,等于改制后400元),而陶德琨也因此被誉为“人民币改革第一人”。
让红色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陶德琨晚年一直住在黄泥岗,直到1970年去世。他的后代多留在南京,有的做医生,有的是工程师,有的从事教育工作。
陶耀善是陶德琨长子陶鹏远之子。陶鹏远生于1902年,随侍陶德琨多年。1946年,因要照顾母亲,他留在了重庆。
陶耀善在重庆出生、长大,1968年,他以知青之名下放到江苏泗阳,因为七哥大学毕业后到泗阳棉花原种场劳动锻炼,他以“投亲靠友”方式插队到泗阳。
在泗阳,陶耀善与南京下放的姑娘刘爱华恋爱、成婚。1985年调回南京,在江苏科技报、光明日报、江苏省老龄委等单位工作,在南京工作17年后,陶耀善最终从江苏省民政厅退休。
退休后,陶耀善一直热心公益事业,去中小学校宣讲红色文化。为何会热心于红色文化的宣传?“我舅舅就是新四军烈士,舅舅曾与彭雪枫是同学和战友。从这一点说,本身就有天然的基因在。”陶耀善说。
除了舅舅之外,陶耀善的大哥1950年6月于重庆大学毕业后,就被分配到“西南财委”工作,一把手是邓小平;
陶耀善的三哥1951年在南京药专(中国药科大学前身)毕业,分配在南京卫生局工作。他参加了接收美国驻华大使馆(在西康路上)的工作,他们卫生局专门负责盘点和统计大使馆内医药、器材方面的估价工作。
陶耀善还有两个哥哥是志愿军,“抗美援朝时,老四老五在重庆六中读书,积极响应号召,参加抗美援朝。参军以后,我四哥在沈阳部队的后勤油料供应汽油油料,五哥参军到了王震的359旅,因那时与敌开始谈判,就没有入朝,一直在东北前线了。”后随王震转战新疆,成立建设兵团,参加保卫大西北的战斗。
此外,“我一个姐姐现在都90岁了,当年也是解放军。”谈及自己的兄弟姐妹,陶耀善说,他的六哥命运最为曲折。他本是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正好赶上国家开展原子能研究工作,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但在工作中不幸遭到辐射,“郭沫若亲自打电话给上海,请专家过去治疗,但还是没有抢救回来,没结婚就去世了”。
听惯、见惯了众多家庭成员的人生经历,让陶耀善天然地亲近红色文化。退休他前后编写130余万字的著作,包括《陶府春秋》《延安精神与当代文明》等,他撰写的长篇小说《北平特科之剑》被评为2019年江苏省优秀作品。还有待出版的反映日本文化侵略的《金陵的寒冬1937》、反映日军对我国进行“矿产掠夺”的《梦与魔》等。
可是,红色故事现在到底该怎么讲,用什么方式讲?陶耀善这几年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他发现,“如果再按传统方法去讲,感兴趣的孩子就很少,无法使这些小朋友专心专意听你的东西。‘哪咤2’很多大人小孩都喜欢,就连我那六岁多的小外孙都说,这是他最喜欢看的电影。‘哪咤2’是从《封神演义》《西游记》的片段摘下来改编的。它可以漫无边际地去发挥,去用高科技的手段。而我们红色故事,恰恰是历史事实,故事既然不可任意更改,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借用高科技的手段来表现它,让它也成为小朋友喜欢看、容易记、爱谈论的话题,这样,红色文化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所以,在“重温革命经典 传承红色文化”项目团队成立之后,陶耀善走访了当年的下放地,找到了几位老同志,准备拍摄反映陈毅元帅当年指挥的“程道口战役”的故事片,反映梁兴初领导的38军,在发展为“万岁军”之前的“独立旅”的成长历程。同时,他创作了两个剧本,计划各以400多场镜头,用高科技手段,艺术化地再现“新四军铁军”的红色精神。
校对 陶善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