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玄武区D9街区,有一家特殊的烘培咖啡店——“喜憨憨烘焙咖啡公益空间”,几乎看不到堂食的客人,来自中国台湾的刘杰带着孩子们一起制作甜点。“这里有20多个残疾孩子,每个孩子我都可以讲出故事,这几年他们变化很大,这也是我坚持做这份公益事业的动力。”67岁的刘杰说。
“台湾烘焙妈妈”刘杰在南京创办“喜憨憨”空间。
先进康复模式在南京落地生根
2008年,刘杰来南京创业。在她负责运营的“半坡村”咖啡店,她偶遇了一些带着唐氏宝宝的宝妈,了解到他们的担心和忧虑,萌发了想要帮助他们的念头。刘杰邀请宝妈们来咖啡店分享康复理念:台湾有公益机构教特殊孩子做甜点,让他们通过劳动变得独立快乐,这种模式已经做了十多年。
接触后,刘杰惊讶地发现,这些孩子很有才气,有的考过了钢琴10级,有的架子鼓打得很好。2014年,刘杰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为特殊孩子举办了一场慈善音乐会。
2019年,已到退休年纪的刘杰回到台湾养老。“我在台湾的家房子很大,面朝大海,女儿也长大成家了不需要我多操心。我就是舍不得、放不下这些孩子。”刘杰说,“2020年我回到南京,受疫情影响一些机构遇到了资金问题,我决心找出一条‘造血’的路。”经过外界支持及自身努力,刘杰创办了喜憨憨公益空间,日常机构运营的开销,主要来自爱心企业的甜点订单,孩子们也能拿到一些补贴。三年多来,南京市残联给予了公益空间许多关心和支持。
刘杰说:“我们这里不是在做生意,重点不是在卖他们的产品,自然卖产品是需求,最重要的是得到社会的关怀,满足孩子们的社交需求。”
孤独症孩子交到朋友变“社牛”
“我会做饼干、蛋糕还有咖啡,是刘老师教我的。”31岁的“唐氏儿”陆海泉说,他喜欢吃蛋糕所以很喜欢来这里上班。陆海泉以前经常会发脾气,来空间三年后变得阳光,还学会了自己坐公交车上下班。
14岁的马颢宁患有孤独症,妈妈说,如果没有这个空间,她都是在家自己玩。刘老师说:“马颢宁会弹钢琴、会跳舞,国画油彩画都很厉害,是一个很棒的女生。最初就是开音乐会认识的,让她有公开演出的机会。”
同样是小时候被诊断为孤独症,16岁的赵幽然说:“我的绰号是‘地铁小王子’,曾是个承受力差的孩子,现在变得坚强自信了。以前出门需要妈妈陪同,现在可以自己出去玩。”他解释道,朋友给他取这个绰号是因为他对南京所有地铁站点的名称、颜色和特征如数家珍。来空间后,他交了好几个朋友。
刘杰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和更多爱心人士一起为“喜憨儿”提供终身教育、终身照顾,为他们打造一个温馨的家。 通讯员 曹迪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兢
校对 陶善工